川江文脉最盛村落(六)

川江都市报 2018-10-29 09:28 大字

泸州市江阳区中兴古场的岁月长河中,瓦窑滩村(石面、金刚、大石)因长江岸的古纤道,将长山、郭石、罗湾、蟠龙、邓元、姚村、九聚、群利、泸弥、来龙山这些古村落,串成了一条环绕半岛的项链。在这条犹如珍珠般的项链上,又因泸州至合江古纤道120多里长的线路上,留下无数绮丽的人文景观,让烟波浩渺的古老码头生机盎然、文脉鼎盛。

这里是乾隆年间州官叶体仁瓦窑滩题咏之地,这里是清末诗人、陕西略阳县令苏山故里,这里是乡贤杨百骈赠鞍马朱玉阶回滇之地,这里也是明末将军周文辅裔孙创业兴族之地……

◎陈鑫明

“寨子邓沟杨巷子,杠上新房老熊嘴。秋湾夏咀王槽房,张嘴李湾王稻场。”

在这首关乎地名的竹枝词中,包括12个以姓氏为地名的大屋基,即寨子上杨姓、阎姓、刘姓、王姓、衷姓、邓姓、秋姓、夏姓、王姓、张姓和王姓。

“寨子”,即“股友寨”。民国二十年由杨百骈、阎增山、刘成国、王佐、衷石麟等股东集资建的土围子。邓沟(亦称顿沟),由几个沟中田水、山水汇入。为保天干之年农家田地、人畜用水,邓姓人牵头筑堤栏沟蓄水的水利工程,故名“顿沟”。

“杨巷子”,为杨姓落业插户之地,之后开辟为林地,开沟引水,因沟形如火巷子而得名,原在金刚村境内。

“杠上”,又称“杠子上”,是周姓入泸的发脉之地。周家儿孙为铭记先祖周文辅将军的杠子营寨及以身殉职之地,故将此地取名“杠上”,又因坡上有石脊状似大木杠而名。新房子为周姓子孙之住宅。

“老熊嘴”,因地形状似狗熊张开大嘴而名,有小路途经。后为熊姓人家落户,在此建房。

“秋湾”,位于大江北岸,为沙碛土地,地下多砂金。秋氏入泸,以淘金为生,在河湾处落业,以姓氏为地。

“夏嘴”,地处中兴场口,有夏嘴屋基,后因修路,将此一分为二,称为“上嘴”、“下嘴”。大石踏下的王槽房,是王家插占落业之地。那儿地产五谷杂粮,为酿酒提供原料,有山泉涌出,水质甘甜,保证了水源的优质。位置地处渡口、码头和泸合古道,是销酒的好地方。王家槽房一开就上百年,其酒品誉满长江两岸。

“张嘴”,分为“上张嘴、下张嘴”,是张姓先祖入泸落业之地。地名历时有三百多年了,是大石村的老地名。张家在瓦窑滩是大户,不仅掌管张家渡口,还是龙王凼、观音沱、苏家沱打渔的专业户。

“王稻场”,因王家五黄六月谷子收回,在石坝上打晒而得名。亦说,王家经营丧葬礼俗,为亡人做道场为业,人们又将其称为“王道场”。

瓦窑滩村的长者杨世新老先生说,瓦窑滩村龙门阵多,几天几夜也摆不完。他哼了一首民歌,唱的是村里的古迹和传闻:“楼台观音岩,王爷立灯竿。天堂报恩寺,纤道入云天。渡口渔歌唱,逐浪瓦窑滩。女儿溪上客,相思大江边。”

这首民谣有许多老地名,地名的故事一直在大江两岸流传。泸合古道中间,有长达10里的悬崖,岩中有巨石如楼台升起,行旅与纤夫戏称为“楼台”。那儿临高四望,一江之景入眼帘,名人雅士美其名曰“望江楼”。1983年,泸县地名录中有记载。

观音岩则在古纤道的岩头上,有摩崖造像,为“望水观音”,是明代万历年间,由船家、纤夫与善男信女捐刻。一年四季眺望大江的水涨水落,注目瓦窑滩上下水船,为行旅祈佑平安。大士像在悬崖之上,数百年来香火很旺。

距观音岩不远的二层岩下,有清代中期修建的王爷庙(龙王庙)。“龙王”一手举着龙泉剑,一手握着斩蛟斧,传说可镇江中水怪。

天堂沟有“天堂寺”,清道光年间改建为“报国寺”。寺内今存咸丰十年为雷神装彩功德碑,碑文记述了寺宇兴盛始末。庙宇宏大,为周边村民心灵抚慰之所。泸合古道120多里长,伴之古道的纤道也有百十里长,全在临江岸石壁上开创而成,故有纤道谣:“一头拴着船只安危,一头牵着纤夫的生死”。川江两岸的纤道、纤桩和纤痕,记录的是川江文化浓墨重彩之笔。

瓦窑滩渡口、陡坎子渡口、张家渡口是黄舣、中兴场过江的主要渡口处。杨世新老先生回忆说,当年,几个渡口有对口船、揽载船、打渔船多达几十条,停满了江岸;而徐家、王家、税家、张家为船户,对河渡口生意忙个不停。瓦窑滩的渔歌很出名,每年端午都有龙舟比赛、焦滩场的大河闹与瓦窑滩渔歌,号子打擂台,两岸堂口摆了桌席以贺比赛盛况。

女儿溪从上游流下,从溪上的石板桥洞穿过,流入长江。石桥是纤道也是沿江小路,为行人指路,早年立了四方碑。女儿溪的浣纱女一曲长相思古歌,流传于大江两岸。多少年过去了,天不作声,地不作声,唯有东去长江之水,为“长相思”而歌唱。

新闻推荐

略阳县徐家坪镇 举办残疾人手工制作培训班

本报讯(周亮万娇记者胡汉杰)为拓宽了残疾人的就业渠道,增加劳动技能,近日,略阳县首家“阳光家园”手工制作培训班在略阳县徐家...

略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略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