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略阳组织民歌演唱队走进千家万户

陕西日报 2015-04-07 23:00 大字

本报讯 (记者 宋志明 通讯员 王伟)“东山应来西山和,放声唱起薅草歌。唱歌不为别的啥,只为解乏人快活。心里高兴手脚快,除草保苗粮满坡。”近日,由略阳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和几位略阳籍中国音协会员组成的民歌演唱队伍,带着不久前才整理出版的《略阳民歌》,走进大山,为群众表演,教孩子演唱,为民歌爱好者送上书籍,开始了一场名为“民歌回家”的寻根之旅。

作为秦岭南麓的典型山区县,略阳山大沟深,土地瘠薄,在传统的农业劳作中略阳民歌应运而生,早在两汉之初略阳氐羌先民,伴随着旋律独特、粗犷豪放的劳动号子就唱出了自己的爱恨、悲欢与希冀。略阳民歌大致可划分为劳动、生活、爱情、时政、礼仪、文史等6大类,民歌成了当地群众表情达意、传承文化、寄托希望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推进,略阳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在发生变化。伴随农耕文明而生,又因为生产方式的转变而濒临绝迹、失传的边缘——这是略阳民歌面临的困境。

徐家坪镇是略阳民歌传唱者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该镇秦家坝村1120人里,过去会唱民歌的占一半,但现在能完整演唱的人只剩下69岁的刘彦明和73岁的蹇开俊两位老人。刘彦明说:“我小的时候山歌子特别火,劳动时有《锣鼓草词》、《割麦调》,红白喜丧有《知客词》、《哭嫁歌》,逢年过节有《坐岁调》、《送灶神》,走亲访友有《回门调》、《猜拳歌》,修房造屋有《上梁歌》、《短水号子》等,每个村都有很多能说会唱的。”

由于略阳民歌传唱一直靠歌手口耳相传,没有物质传承,很容易出现“人走歌歇”的情况。同时,民歌反映的多是传统农村生活,不仅城市青年提起来一脸迷茫,甚至农村年轻一代也因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现代文化的影响,对民歌失去了兴趣。传承和发扬后继乏人,生存的土壤又日益贫瘠,对略阳民歌的抢救与保护迫在眉睫。

略阳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和民歌传唱者们在略阳民歌的抢救与保护上达成共识,挖掘传承、推陈出新,让民歌回归家园,让略阳民歌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壮大的土壤。

2014年5月,以“挖掘、传承、交流、创新”为主题的首届略阳民歌大赛鸣锣开赛,吸引了全县100多位农民歌手参加。“一把扇子二面黄,一面姐来一面郎;当中隔了一张纸,强如隔了九架梁。”去年6月,略阳县白雀寺镇第二届地方文化艺术节文艺展演中,节目主要是以略阳民歌为主体的民俗演示。当平日里握着锄把的手拿起麦克风,印象中只会吼号子的农村群众唱出婉转悠扬的旋律时,带着泥土芳香的曲调和歌词不仅令观众沉浸其中,也让演唱者深深陶醉。

既要让略阳民歌接地气,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还要推陈出新找到符合时代特点的旋律和内容。为了让略阳民歌走进千家万户,略阳县采取旧曲改编、新民歌创作等多种形式,通过省、市、县各级舞台,先后推出了《走端午》、《请喝一碗罐罐茶》、《山城美山城乐》、《雀儿歌》等十多首新民歌。新编的《略阳民歌》有词有曲,便于传唱。全县以民歌进学校、进机关、进村组、进景区、进社区的“五进”活动蓬勃开展。《抬工号子》是略阳县流传的普通劳动号子,演唱的几位村民凭借原生态的唱法和生动的表现形式得到各界好评,并荣获汉中市首届民俗文化节暨民间文艺汇演一等奖。

新闻推荐

爱心真情暖民心多措并举化矛盾

近年来,汉中市检察机关围绕打造“公正、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检察院,坚持以群众工作为统揽,以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控告申诉部门的窗口、桥梁作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机制,严...

略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略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