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伉俪:笔墨共绘浔郁美景———记贵港市青年画家韦炳宏、刘矞孺夫妇
画坛伉俪韦炳宏、刘矞孺。(本文图片均为张庆杰摄)韦炳宏国画《暗香》。本报记者 方朗
在中国美术史上,元代的赵孟頫、管道升夫妇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对画家夫妻,并称“赵管”。在当今画坛,两人因艺术而相识、相爱,直到成为生活中的伴侣、艺术上的挚友,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像贵港市青年画家韦炳宏、刘矞孺夫妇,便因艺术结缘,相濡以沫。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由自治区文化厅和贵港市联合举办的“水墨浔郁、和谐贵港——韦炳宏、刘矞孺中国画作品展”在市博物馆举行,共展出山水、花鸟画作品 118 幅。这对画坛伉俪,用他们手中的笔,描绘浔郁美景,抒发家国情怀,激发群众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韦炳宏:一花一鸟总关情
韦炳宏(原名韦冰)出生于桂平市中沙镇南乡村,那里有百年建筑尚德堂。这个灵秀的小山村人才辈出,从这里走出去并有建树的画家就有3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原副主任韦振中、桂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韦照明、青年画家韦炳宏。
百年建筑尚德堂,不仅以堂皇典雅著名,还是韦炳宏喜欢上艺术的根源所在。尚德堂雄奇的结构和屋檐上的精美壁画,对他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成为他的精神家园。小时候,他经常从池塘里掏来泥巴,和伙伴在尚德堂的台阶上捏泥人、做手工。
在韦炳宏少年时的印象中,尚德堂是一个建筑与自然和谐的结合,堂前流水淙淙,十里稻浪,修竹掩映,莲叶田田。荷花开时,香远益清,充满诗情画意。而更让韦炳宏喜欢的是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无论多么脏的池塘,有了莲的生长,水会变清,鱼会欢跃。及至到中学读了周敦颐的《爱莲说》,他对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心中的敬佩,用笔直抒纸上,他画荷花,画荷塘里的鲤鱼,画荷塘边飞过的翠鸟。凭着这支画笔,凭着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他走出大山,走进县城高中,走进了广西艺术学院。
以荷花为起点,韦炳宏打开了艺术创作思路。他主攻花鸟画,画梅兰菊,画牡丹,在创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出版有《花香鸟语——韦冰画集》、《南乡人韦冰画册》。他的花鸟画清新、典雅、华丽,意境优美,充满自然意趣和人文情怀。
在花鸟画中,韦炳宏对荷花一直情有独钟。他说,荷花是贵港的市花,是早已烙在人们心中的一个文化符号。“荷”与“和”谐音,“荷”文化也是“和”文化,是廉洁的象征,给人和谐、美好的寓意。画荷、赞荷,宣扬“和为贵”文化,是一个本土画家传播真、善、美的责任。
中国画讲究意境。明代八大山人朱耷画的荷,枯枝败叶,疏荷斜挂,上面栖息的鸟耷拉着脑袋。作品画面传达出一股荒凉、寂寞而又冷隽的气息,这是朱耷的凄凉身世、遗世情怀的表现。韦炳宏画荷花,丰满圆润,小鸟欢跃。他说,这是一个盛世和谐的文化反映。他以荷花为题材创作的《淡香》图,素雅恬淡,匠心独具。他通过中国画的技法,突出这样一幅画面:一张正面的硕大的荷叶舒展着优美的身姿,另一张墨色略淡的侧叶,衬托着一张卷起的幼叶,叶子中间点缀着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叶子下面是脉脉的流水,清澈见底,两只小虾悠闲地游着,细细的触须,半透明的身子,清晰可见,后面的虾一只触角搭在前一只虾的身上,非常可爱。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画家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墨分五彩”,从《清香》图中,可看出画家对墨的驾驭功力。画家用浓淡恰到好处的墨色泼出一张荷叶,荷叶的下面,一只小虾快乐地在水中游弋,整个画面浓淡相宜,疏密有致,空灵通透,富有情趣,见之忘俗。《暗香》图中,层层的叶子中间,荷花有的盛开着,有的羞涩地打着花儿,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微风吹过,缕缕清香扑鼻而来。画里寄托了画家纯洁美好的思想感情与对家乡人的祝福。
韦炳宏此前的花鸟画,都是单纯的只有花而没有鸟,梅是梅、菊是菊,荷花就是荷花,连只小动物都没有,他求的是“空山不见人”的一种静意境。去年以来,他的画风大转,画上有花也有鸟,动静结合。他说,现在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很多动物日益稀少,他很怀念小时候天蓝水绿、鸟语花香的环境。画上有花也有鸟,是和谐的体现。他希望通过艺术的形式唤醒人们爱护环境的意识,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刘矞孺:浓墨重彩绘西江
“大家闺秀!”这是2010年,刘矞孺(原名刘瓦秀)在南宁举办画展时,著名画家、民建中央书画院副主席、北部湾书画院院长陈中华对她画风的评价。陈中华在参观画展时,很欣赏刘瓦秀的灵性和悟性,称在广西女画家的行列里,像她这样的画风实属大家闺秀。
5年后,刘矞孺的艺术风格大变。她这次在市博物馆展出的山水画 63 幅,基本是以贵港的自然景观为素材,浓墨重彩,气势磅礴。尤其是巨幅水墨画《浔郁揽胜》,长12米,高1.8米,以西山、大藤峡、南山、郁江、鹏山等为创作素材,颇有“气吞山河万里如虎”的气势。如果说十年前刘矞孺的山水画是一种山间流泉般的婉约,那么十年后,则是“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豪迈。
女性画家大多选择画风细腻的花鸟画作为主攻方向,而刘矞孺却选择了山水画,且表现出一股豪爽的气概,这与她在桂林资源县的大山中长大的环境有关。作为一名生在大山、长在大山并走出大山的苗族女画家,家乡雄伟的猫耳山、秀丽的资江、神奇的八角寨,赋予她坚韧的性格和聪慧的气质,给予她无尽的创作灵感,从而形成内敛外张的水墨人生。其个人作品集有《大山之恋——刘瓦秀作品集》、《刘瓦秀画册》等。
刘矞孺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服务生活。”艺术创作不能脱离生活,凭空捏造,但也不是生活的复制,要高于生活,到一定程度后,又要回归生活,也就是接地气,而所谓服务生活,就是艺术作品要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在艺术创作中,她正是坚持这样的创作原则,扎扎实实,深入生活,深入自然。明代画家石涛曾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刘矞孺在进行山水画创作时,踏遍桂北山水、浔郁山水写生,画了大量速写,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中国画是作者主观感受与客观表现的复合体,正所谓“神在形中,形赋生命”,是人的品格和精神载体。山水画蕴涵思想、意念和精神,借以抒发自己的艺术情怀和审美理想。在刘瓦秀的长卷作品《浔郁揽胜》中,有一种“应物象形”、“气韵生动”的意境哲思。作品取材于贵港市“一江两岸”的胜景,着重形态拼接,笔墨造型有序、气韵生动和谐。作者精细入微地用写实而具象的视觉符号结构出超现实的意象情境,并采用散点透视将不同的空间物象打散重组,再造了一个给人以浪漫遐想的精神空间。
在这幅画中,远景是贵港市连绵起伏的群山,其意象取自西山、平天山、鹏山、荆山等。中景是以中沙尚德堂、木格君子垌客家围屋群、六陈古村落等为代表,背靠大山,前临郁江,体现岭南特色的房子、村落。近景是体现桂东南特色的芭蕉树、荷塘、龙潭公园的五针松、西山的连根樟、郁江码头、船等。笔墨上利用中国画勾勒点染技法,并大胆泼墨,表现岭南大山的灵秀圆润。在一片以水墨为主的色调当中,偶尔用孔雀绿涂抹几笔草地、稻田,生机盎然。
在这幅气势磅礴的长卷中,观众感受到了“一江两岸”丰富的人文景观,感受到了浔郁大地美好的富裕生活。
相依相伴 一路走来
韦炳宏、刘矞孺两人均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他们因艺术而相识、相爱,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相互鼓励,共同探索。
为了创作出好作品,他们常常一起外出写生:游览大藤峡,走进紫荆山,攀上思灵山,登临平天山,踏进大鹏山,探险大容山……走遍了桂东南名山大川,经常是步行上百公里,吃饼干充饥,喝山泉解渴。
他们都是美术教师。如今,韦炳宏在江南中学任教,刘矞孺在贵港高中任教。无论是当年在乡镇中学,还是今天在市里面的中学,他们都非常敬业。在艺术教师紧缺的情况下,他们担负起繁重的教学任务,辅导学生参加艺术高考。完成教学任务之外,才是他们艺术创作的时间。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把别人玩的时间都用在了画画上。在江口高中时,条件简陋,画桌就在床边,刘矞孺经常是一手哄着爱女入眠,一手仍在作画练笔。调到市里的中学后,他们的创作画室仍然非常简陋。就是在学校安排的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瓦房里,他们完成了一幅又一幅作品,走出贵港,走进广西,走向全国。
这是一对勤奋而又和谐的艺术伴侣,生活给予他们成功的回报。2010年1月2日,刘瓦秀“大山之恋”个人山水画展在南宁举行,展出作品100多幅,受到广西美术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同年4月,他们参加了南宁同心书画院书画精品展。12月,他们合作的中国画《桂花山》参加《华人书画汇萃香江》四地书画联展,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展出,并被组委会收藏。
多年来,他们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有多幅绘画作品获区级以上奖励,并编入《现代设计学校》、《中国知名画家》等书。他们还曾在南宁、桂林、贵港、桂平举办过画展,并合著有《韦冰刘瓦秀伉俪水墨画集》。
新闻推荐
消防官兵将被困人员从车内救出事故现场...
资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