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场追梦人—资源农民刘洪均在金紫山上创建生态农场的故事
▲丰绿生态基地一角。
记者文烨摄
?拓荒不止(种树不止(几年下来(刘洪均已让一千多亩荒山披上了绿装(记者文烨摄
□本报记者文烨通讯员马宏富舒小芩
金紫山上有个“世外桃源”
这是一个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窝,四面环山,蓝天白云,层层梯地有序铺展,各种特色水果、珍稀树木、成群的牛羊点缀其间,它们与一台台耸立在山顶的大型风力发电机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景画。这里空气清新,野花芬芳,泉水叮咚,好一个“世外桃源”。
这“世外桃源”不是梦中幻景,而是记者3月18日下午3时在资源县金紫山丰绿生态基地欣赏到的美景。
一名40多岁的汉子挑着一担树苗,带领着十几位荷锄扛铲的伙伴,有说有笑地走出简易木屋。这位汉子名叫刘洪均,是这个生态农场的创始人。他中等身材,说起话来眼睛常笑成一条缝。
刘洪均和同伴们来到梯地劳动,有的挖坑,有的分株,有的栽苗,有的培土。不一会,他们便在梯地上种下数百株红豆杉珍稀树苗。
刘洪均的生态农场始建于2012年春。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刘洪均已与伙伴在山上开垦出一千多亩梯地,种有红豆杉、楠木、雪松、罗汉松、青钱柳、老虎爪、猕猴桃等珍稀树木及果树10多万株,发展野生独活几百万株,培育珍稀苗木10余万株。2014年,慕名前来这个“世外桃源”体验生态农场生活的中外游客就有1万多人。
追寻生态农场梦
刘洪均是资源县瓜里乡水头村农民,1970年出生,一岁半时母亲因病去世,父亲既当爹又当娘地将他们兄妹4人养大。
16岁时,年迈的父亲再也无力供他读书,刘洪均告别老师和同学外出打工,先后前往华江、南宁、广东等地谋生,干过采矿、零工、搬运等。他靠苦力和勤奋掘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2000年,刘洪均回到家乡,在县城开了一家食杂干货店,从零卖到批发,生意顺风顺水。2009年他又买回了一台班车跑客运。在乡亲们眼里,他已经是一名成功人士了。
一天,他到市场买菜,发现一些来资源旅游的城里人在抢购高山蔬菜和野生猕猴桃。在大城市打工10多年的他,早已见识了城市人对农家无公害蔬菜、稻米和农家土鸡、土鸭的热捧。富有经济头脑的他想,何不在家乡创办一个生态农场?现在金紫山上正在搞风电项目,将来必然是一个新兴的旅游景点,如果将生态农业与旅游结合起来,前景肯定看好。
于是,刘洪均多次前往云南、四川、湖南、贵州等地的生态农业景区考察、取经,回来后四处寻找合适的地点。
2011年春,刘洪均终于在距金紫山风电场总部4公里处找到了一块宝地。这里属于车田苗族乡脚古冲村竹叶水屯,海拔1500至1800米,属珠江水系源头之一,有夏凉冬暖的独特气候。这里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当地村民称其为“十里平坦”,是发展生态种养和休闲旅游的好地方。
刘洪均办好相关手续后,便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数十个山丘一万多亩山坡承包下来,于2012年投入20多万元修通了入场道路,然后请来挖机和当地40多名民工开荒建场。他将这个生态农场取名“丰绿生态基地”。
艰苦创业多磨难
搞生态农业开发是一个体力活,不仅辛苦,而且见效也慢,只有毅力特别坚强的人才能坚持下来。
2013年正月初八,尽管北风呼啸,天下着冻雨,人们都呆在家里烤火取暖,但刘洪均却带着10余名工人,背上600余斤红豆杉、楠木、五角枫、雪松等珍稀树木种子,开着两辆皮卡车前往丰绿生态基地开荒播种。
途中他们遇到一处塌方,几块巨石挡在马路中间,无法通行,工人们站在北风中冷得打颤,纷纷打起退堂鼓。
刘洪均一边激励他们,一边带领他们将工具、柴米油盐和种子等物件扛着爬过塌方,并出高价从附近矿山请来一台大货车送人货上山。
由于路滑,车进到距农场还有一公里时趴窝了。这时天色已晚,刘洪均只好就地扎营,和大家一起吃点水果、饼干充饥。第二天天气好转,刘洪均从竹叶水屯请来40多名工人。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终于把种子全部播种好。
那时农场无电照明,只好用蜡烛、油灯代替,手机也没有信号,真是与世隔绝,但刘洪均为了心中的那个梦想,从来没有产生过放弃的念头。
夏秋在山上劳动,刘洪均的脸上、手上和背上也不知晒脱了多少层皮,手上磨出过多少层老茧。在山上的体力劳动辛苦又枯燥,累了,喝杯油茶提提神;饿了,摘几个玉米棒煮熟充饥。
拓荒不止,种树不止。几年下来,他和员工们让1000多亩荒山披上了绿妆。
“在荒山上办生态农场,必须得有愚公移山的精神,还得肯吃苦。”回忆起过去最艰苦的那段日子,刘洪均感慨万千。一年下来,他瘦了20多斤。
经过三年多的风餐露宿和艰苦奋斗,一个新的“龙脊梯田”景观奇迹般地在资源金紫山上诞生。
生态农业带路人
从苦中长大、在苦中饱经磨练的刘洪均,对工人和附近的父老乡亲很是体恤,他把那些生活困难、谋生无计的村民请到自己的场里做事,并及时兑现工资,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我们屯有三四十人在老刘的生态农场做事,每年每人能得到两万元左右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这得感谢老刘。”车田苗族乡脚古冲村竹叶水屯群众说。
谈到今后的发展,刘洪均说,他现在最缺的就是资金,他建设生态农场已花费400多万元,除了自己和妻子的积蓄,很大一部分靠银行贷款和亲友们的援助。为了建场他卖掉了跑桂林的班车和老房子,三年多来没买过新衣服和新鞋子。
正当刘洪均为资金发愁、事业无法拓展的时候,县扶贫办、林业局、水产畜牧兽医局、农业局、财政局等单位了解到有关情况,纷纷主动为他争取项目资金,为他排忧解难;广西农科院领导、陕西省猕猴桃专家等获得相关信息后,也及时来到农场考察指导;在一起摸爬滚打的伙伴们,也全力支持他的理想……这一切,化作了一张张隐形的翅膀,鼓励刘洪均展翅飞翔。
眼下,刘洪均决心带领伙伴和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再建一座100千瓦的水力发电站,建一个金紫山天锅酒厂、一个养猪场和一间石磨水豆腐坊,进行豆腐乳、土猪萝卜、野菜等系列加工,做大做强“公司+基地+农户+加工”生态农业模式,打造出全县、全市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一片新天地。
“我们计划3年内全面建成生态农场。到时,农场将拥有珍稀树木、水果10000多亩1000多万株,养殖牛羊50000多头,养殖土鸡土鸭5000多只……每年可以解决附近村子200多个劳动力就业。”谈到未来,刘洪均充满了信心。
车田苗族乡党委书记潘军勇说:“刘洪均创建的生态农场,既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机会和智力支持,又同时带动周边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他是当地生态农业的带头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谭天波记者文烨)“听了农技专家的讲课,困扰我的技术难题终于解决了。”日前,资源县中峰镇大庄田村的红提种植户王顺友感激地说。今年初以来,资源县整合农业、...
资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