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打工村”到“雇工村”的“蝶变”

桂林日报 2015-01-03 04:28 大字

(上接第一版)

要“面子”更要“里子”

“以往,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只剩下老弱妇孺在家留守。现在,村上住洋楼开轿车的比比皆是,成了别人羡慕的‘产业朝阳村\’,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老王家村村干部王荣华开心地说。

由红提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后,当地政府一方面抓新村风貌“面子工程”;另一方面,打造特色产业体系提升新村造血功能。新村建设和产业支撑,成了该村的“面子”和“里子”。

如今,当地43户群众红提种植面积达400亩,全村群众依靠红提种植产业实现了致富梦想。据统计,截至目前,该村已建成新式小洋楼45座,购买小汽车40辆,硬化村内二纵二横4米多宽的道路1500多米,修建集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为一体的“红堤长廊”1000多米,新建一座500多平方米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楼,完成篮球场、文化广场等建设,为村民文化、娱乐、休闲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以创建绿色生态、新型种植产业链为主的特色名村风姿初展。

不仅如此,资源县更注重农村的“内涵工程”。近几年,资源县继续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当地的传统优势红提产业,鼓励当地以土地流转的形式扩大红提种植规模,加大对当地红提种植户的技术扶持力度,在当地建立红提种植示范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催生了一批种植、养殖大户,并以种养大户示范辐射带动全县发展特色富农产业。

2013年,老王家村被列为“广西红提村”和“全区生态名村”。当地政府按照全区“特色名镇名村”实施要求,投入1195万元,实施了涉及15个项目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园建设”三大模块工程,采取“政府部署、部门配合、乡镇主抓、村屯参与”的方式,把“特色生态(农业)名村”建设与清洁乡村行动、农村危房改造等结合起来,实行“财政支持、项目支撑、部门分担、市场运作”的方式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形成了“拳头”效应,全力推进中峰镇老王家村的“特色生态(农业)名村”建设。

“老王家村新村建设的模式,为我们县新型农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新路子。”资源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一名负责人说。

目前,该县正在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民生事业改善”主线,把打造特色新村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来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特色农业,加快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提升。

新闻推荐

资源高寒山区部分道路结冰交警提醒过往司机谨慎驾驶

▲交警摆放道路提示牌,提醒过往司机注意安全。通讯员易璋摄...

资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