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来袭
本报记者 梁 莹 文 /图
【疫情篇】
1 节点-9月26日
9月26日,我区正式发布登革热疫情报告:34例病例,暂无死亡。
9月26日,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召开新闻通气会,首次通报广西登革热疫情:截至9月25日,全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4例,其中南宁市30例、梧州市藤县1例、钦州市钦北区1例、玉林市福绵区1例、贺州市富川1例;无死亡病例。
9月中旬以前,广西共报告7例登革热病例(分别在南宁、梧州),均为输入性病例。半个月以来,南宁市的病例有所增加,主要发生在广西花鸟交易市场的从业人员中。
为防控登革热疫情,我区已先后采取及时诊断、甄别疑似病例,隔离治疗感染病例,加强登革热防治宣传普及,动员市民清除室内室外积水等系列措施。同时,于9月26日召开全区登革热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全区登革热防控工作作了统一部署。针对南宁市登革热病例增加的情况,自治区卫计委已派出疾控和消杀专家进行现场指导。
目前广西登革热疫情趋于稳定,不会出现暴发流行。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及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主要症状是发热、头痛、胃痛、肌肉痛或关节痛,可防可治疗。近期,我国多省区爆发登革热疫情,目前,我区登革热疫情如何?相关部门如何做好防控工作?
2节点-9月26日下午
9月26日,疾控专家会诊南宁登革热:不会暴发流行。
9月26日下午,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南宁市及各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应急处置、消杀和实验室检测等专业和领域的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共计30多人对登革热疫情进行了分析和研判,形成一份三级疾控中心联合疫情研判报告,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决策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与会人员根据目前登革热疫情的分布特征,流行因素和防控措施实施情况综合分析了疫情流行趋势,初步认为,目前在南宁市出现大范围、大面积疫情暴发流行的可能性不大。专家预计,如各相关部门能落实防控工作措施,动员广大居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杀灭成蚊和清除蚊虫孳生地,迅速降低蚊媒密度,疫情可望在3-4周内得到有效控制;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蚊灭蚊措施降低蚊媒密度,传染源管理做不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治疗,加上若广东省等省份及东南亚国家疫情持续流行得不到有效控制,则疫情仍将很有可能持续流行较长时间,甚至出现死亡病例。
同时有专家认为,目前由于南宁市登革热监测防控工作刚刚启动,还不能全面掌握全市流行情况,现阶段还不能完全排除在其他区域乃至其他城区存在疫情发生的可能;今后一段时期,广西花鸟市场的从业人员和周围居民仍存在续发感染或发病的风险。
3 节点-10月3日
10月3日,我区再次通报疫情: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03例,南宁仍占大头。
10月3日晚,自治区卫生计生委通报,截至10月2日24时,全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03例。
其中,南宁市181例,梧州市蝶山区3例、苍梧县1例、藤县1例、蒙山县1例,贺州市八步区2例、富川2例、平桂管理区1例、昭平县1例,桂林市临桂县1例、龙胜1例、平乐县1例、资源县1例,钦州市钦北区1例,贵港市平南县1例,玉林市福绵区1例,河池市宜州市1例,来宾市武宣县1例,崇左市扶绥县1例。全区无死亡病例。
我区报告登革热疫情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应对,加强疫情监测,全力救治病人,宣传防病知识,大力开展以灭蚊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以消除蚊虫孳生地,切断传播途径。然而,据专家分析,目前由于东南亚部分国家及周边省份疫情较重,加之国庆节人流物流持续增加,且温暖潮湿天气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利于蚊媒孳生和繁殖,我区登革热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4 节点-10月5日
10月5日,疾控部门对南宁市登革热进行二次研判:疫情趋于稳定。
疫情持续,南宁市依然是全区登革热发病的“重灾区”,病例数占全区总数近九成。
10月5日,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召集南宁市及各城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举行了第二次登革热疫情研判会议。认为南宁市防控成效初显,不过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将出现续发病例或局部流行,当然在南宁市各城区出现大范围、大面积疫情的暴发流行或出现多城区持续多发高发的可能性不大,如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10月下旬该市发布新发病例将明显下降。
疾控专家认为,目前南宁市传染源规模较小,只局限于部分区域,且未检出伊蚊明显带毒情况,提示本地伊蚊带毒率不高,还不具备形成大面积暴发流行的能级;其次,各城区居民血清学监测显示,登革热隐性感染不高,提示疫情没有广泛扩散,经过广泛采取消杀、铲除伊蚊孳生地等行动和健康教育工作,南宁市防蚊灭蚊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据卫生部门监测,南宁市10月本地病例流行病学分布特征显示,时空分布趋势呈点状暴发状况,职业分布以商业服务、家庭待业以及离退休人员为主,显示未向人群扩散,且近10天来发热病例数与去年相比,无明显增加。而据气象专家预测,气温未来呈逐步下降趋势,未来一段时间天气利于疫情防控。
疾控专家预计,如南宁市各单位、各城区进一步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登革热疫情可望得到有效控制。
【灭蚊篇】
10月1日,自治区疾控中心专家对广西花鸟市场进行消杀效果评估时,发现该市场的“布雷图指数”仍高达45。“布雷图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伊蚊密度的指标,指平均每百户内有伊蚊幼虫孳生的容器数。该指数如高于20,则意味着一旦有外部病例输入,就可能在该地区造成登革热的流行。因此,该市场仍属于高危流行地区。
“外环境经过消杀,为什么蚊虫密度仍会居高不下呢?”许多商户对此表示不解。对此,专家表示,这是由于部分商户不够重视造成的。“实际上,成蚊只能存活10多天,因此更要翻盆倒罐,消灭蚊虫孳生地。”
10月6日,当专家再次来到该市场检查和监测,发现“布雷图指数”大大下降,商户和管理者的防控意识普遍提高。在望州南社区,“布雷图指数”只有1.1左右,处于低于5的合格水平。但专家们还是细心地提醒:盆、桶还是扣过来放置,货架上的薄膜也需要捅个洞,否则下雨后就会贮水,7天后便能孕育成千上万只蚊子。
专家表示,一旦一个地区的防蚊灭蚊工作落到实处,经过两三周时间登革热发病数就会得到遏制。
■专家提醒
专家教你防蚊子
登革热没有针对性的疫苗,但完全可以通过防蚊灭蚊,截断其传播途径,达到预防目的。 小心蚊子白天咬人
预防登革热,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最关键有效的就是避免被蚊子叮咬。白纹伊蚊对人的攻击性强,可以多次吸血,有光照比无光照对吸血有利。也就是说,白纹伊蚊喜欢在日间活动,因此白天外出时,也应该穿着长袖衣裤、涂抹防蚊水来防蚊。
晨昏灭蚊效果佳
为什么有人说灭蚊效果不佳?专家解释,伊蚊出没频繁时段是上午7-9时、下午4时到黄昏。如果说您在中午,或晚间出外时段灭蚊,刚好就错开了伊蚊出没的时段。
因此,选对时间灭蚊效果会更佳。家庭采用各种市场上销售的杀虫剂即可,只需要认准产品外包装有农药登记证号或农药临时登记证号的产品,正式登记证号以PD、PDN或WP、WPN开头,临时登记证以LS或WL开头。室内喷药前要关好门窗,喷完药后1小时再打开。
伊蚊“爱干净”
翻盆倒罐才有效
灭杀蚊子,家居内环境也要做好清洁。伊蚊“爱干净”,一般的活动范围在500米内,它们不喜欢脏水,喜欢诸如轮胎内侧、花盆、瓶子、罐子等处较为“干净”的积水。
由于蚊子卵、幼虫、蛹三个阶段都在水里完成,因此水对蚊子很重要。因此,我们应及时清除单位、住户室内外各类型小积水,如房前屋后、阳台、天台、花盆托盘、各种盆罐容器、废旧轮胎、消防池等。其次,居家或办公场所养的水养植物、储水池(缸)等要注意及时换水。
【防控篇】
9月27日,按照相关要求,自治区人民医院开展2014年登革热疫情防控培训,从登革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以及如何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向医护人员进行详细讲解,以提高对此类流行病发生和传播的防控能力。与此同时,我区各级医院也相继开展培训。
医院医护人员如何做好登革热的防控?让我们来看看专业答案。
感染
4种血清型感染人
5类人群易发病
登革病毒共有4种血清型可感染人。
据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梁大华介绍,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不是所有人都发病。二次感染者、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孕妇、婴幼儿等是重症登革热的高危人群。
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其它3种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也就是说,之前曾经感染了登革热的患者,不可大意。专家特别提醒年长者、有基础性疾病患者要警惕,即使是轻症患者也要及时到定点医院就医,可降低重症和死亡发生风险。
症状
多数不会太严重 “三痛三红”要警惕
多数患者表现为普通登革热,只有少数患者发展为重症登革热,因此,公众不必“谈登色变”。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感染病毒后,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
对于有症状的患者来说,通常起病急,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明显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因此,若出现突然起病发热,“三痛三红”(头痛、腰痛、眼眶痛,颜面、颈、上胸部皮肤充血)应格外警惕,及时就医。
就医
出现可疑症状 应及时就医
疾控部门提醒,如果发病前15天内去过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旅游,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发病前15天内被可疑的蚊虫叮咬,出现可疑临床表现,应及时就医。
专家也提醒,在医院就诊时,应向接诊医生说明具体情况,在采集血清检测后,3小时内可确诊。
对于登革热,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卧床休息、清淡饮食、防蚊隔离至退热的一般治疗,以物理降温为主的退热,给予安定、颅痛定的镇静止痛等对症治疗。
专家表示,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预后良好。早发现、早治疗、早防蚊隔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隔离
患者接触不传染 隔离主要是隔蚊
登革热不会在人和人之间直接传播,也就是说,与患者握手、吃饭、对话等都不会被传染,但如果有蚊子叮咬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后,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登革热患者在发病前1天至病程第6天传染性最强,隐性感染者(感染但不发病)在流行期间,其数量可达全体人群的1/3,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因此,防蚊灭蚊对预防登革热传播至关重要。
一旦患者确诊,医生都建议最好住院隔离。但对于不想住院的轻症患者来说,需要注意做好居家隔离,避免登革热病毒可能通过蚊子叮咬造成再传播。病程超过5天,并且热退24小时以上可解除隔离。
■延伸阅读
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古老的疾病,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此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
“登革”名字英译自英语Dengue,普遍的说法是它源自斯瓦希里语中的“Ki-dinga pepo”,意思是“突然抽筋,犹如被恶魔缠身”。中国较少发现这种病,历史记载的也仅有海南发生过。
登革热的流行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球约40%的人口处在登革热感染的危险中,每年大概有5000万-1亿的登革热感染病例。
在1970年代以前,全球仅有9个国家有登革热病例报告,但如今已经波及包括非洲、美洲、中东、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是病例报告数量最多的地区。2013年仅在美洲就报告了235万例,其中3.77万例为重症登革热,表现为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每年大概有50万登革热病例需要住院治疗,其中约2.5%的病例会死亡。
伊 蚊
伊蚊分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在我国,埃及伊蚊仅分布在广东、海南、广西等地,而白纹伊蚊分布较广,活动季节长,其中北纬30°以南地区蚊密度更高。
近年来,白纹伊蚊已从起源地亚洲扩散至全球70多个国家,成为过去20年间全球扩散速度最快的100种物种之一。
巴西治蚊出奇招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巴西研究人员以里约热内卢市4处郊区为实验目标,打算在4个月内每月投放数以万计蚊子,被投放的蚊子感染了“沃尔巴克氏体细菌”,这种细菌就像是疫苗,能阻止登革热病毒在其体内的繁殖。
研究人员希望这种蚊子能够繁殖壮大,最终占据多数,从而起到抑制登革热病毒传播的作用。
巴西是全球报告登革热病例最多的国家。仅2009年-2014年间,巴西便出现320万例病例和800例死亡病例。
资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