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南丹县外来人口同享均等化服务

广西日报 2013-09-24 18:13 大字

本报南丹讯 (记者/韦继川 通讯员/苏宏流)“今天,看着自己的孩子和本地孩子一样,坐在镇小学教室里同桌上课,心情也和孩子一样,别提多高兴!”9月2日,5年前和丈夫从资源县来到南丹县车河镇务工的黄丽仙喜笑颜开。同一天,在南丹,和黄丽仙的孩子一样,3617名外来人口的子女也与当地同学一起,在同一教室开始新学期的第一堂课。

让5万多名外来人口在就学、就医、就业等方面享受均等化服务,实现安居乐业,近年来在南丹县正逐步推进。

丰富的矿产资源造就众多相关企业,加上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使得南丹常年商贾云集,外来人口剧增,也给当地社会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何使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同等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有效地促进他们在生产、生活等方面融入当地社会,提高他们的归属感,是我们面临的一道考题。”该县县委书记莫振祖介绍。

据了解,近年来,这个县从外来人口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就学、就医、就业入手,积极探索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创新社会管理。

“以前刚来时还有些担忧,如今所在地小孩入园、读书都很顺利,没有增加额外负担,我们也能放心把小孩交到学校。”在车河镇某企业务工的贵州籍员工徐先生感触很深。其实,该县近年来加大义务办学力度,全力保障外来人口子女与常住居民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享有同等的寄宿生活补助以及在试点学校就读的学生同等享受营养餐补助等等。2012年到现在,该县投入9774万元,新建校舍设施5.7万多平方米;学前教育阶段投入2973万元,新建改建园舍3万多平方米,城乡九年义务教育的覆盖率达到100%,为外来人口子女就读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条件。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9月初,记者在南丹县医院血透室外的休息室里,遇到陪同丈夫来就医的外来人口杨之芳。她告诉记者,丈夫2008年10月查出患有尿毒症,每月都要到医院做8次血透,每次血透费用400元左右,一年治疗费用多达4万多元。“以前也有新农合报销,那时候是50%,每年自己还要掏一两万元。为了给他看病,把家底子都掏空了。”杨之芳说。

为了有效缓解这些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医药费用负担,南丹县建立了“大病救助”机制——新农合住院报销75%,余下进行二次报销补偿55%。现在杨之芳的丈夫每年的血透费用自己仅需负担大约5000元。目前,外来人口在当地企业就业人数为5132人,他们和常住人口一样都参加“五险一金”;而自由从业人员、在农村务农者也纷纷参加“新农合”。生病有地方看,看得起病,有补助有报销,给在当地就业、务工外来人员吃了“定心丸”。

从湖南到南丹开大型超市的周先生告诉记者,今年他的超市开业就顺利招到20多名员工,得益于当地就业培训部门的帮助。据了解,南丹县去年和今年一共安排就业补助资金300多万元,将外来人口纳入职业培训对象,为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劳动者,提供与常住人口同等就业服务,促使全县外来人口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86%以上。今年以来全县举办各种职业培训班18期,培训流动人口1.1万多人次。

此外,该县还出台政策,规定在南丹企业工作满3年的可以享受经济适用房,在南丹企业工作满6年的有条件享受廉租房。目前,已有39人符合条件享受到当地经济适用房、廉租房。

在南丹从城镇到农村,为了让外来人口都能享受到一样的均等化服务,该县健全县、乡(镇)两级外来人口服务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乡镇领导对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进行研判,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公安、计生、企业(社区)”三方联动模式,创新部门配合联动机制;自主研发一个外来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平台,与公安部门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系统进行信息联网,还可以通过服务管理终端,将前端延伸至各个厂矿企业、村(社区),外来人口也可通过服务信息查询终端,了解到社会均等化服务的相关内容。

资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