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多彩农村文化,重塑百姓精神家园
荔浦市大塘镇村民在表演舞龙和牌灯。
恭城莲花镇门等村村民在该村的阅览室读书
舞蹈让她们神采飞扬。
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闲暇时农民的文化体育活动越来越多。
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桂林市的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之前脏乱差的农村人居环境也到了极大改善,但与之相应的农村文化没有跟上农村经济发展的脚步,一些看似漂亮的新农村却是失去文化内涵的“空壳村”,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打牌赌博之风盛行。
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力推进,桂林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农村阅览室、戏台、球场等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得到完善,广场舞、腰鼓队、彩调队等一大批农村文艺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多彩的农村文化让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近日,记者继续走进桂林市部分农村,去感受那里的农民多彩的文化生活。
□本报记者汤世亮景碧锋蒋伟华文/摄
农村文艺队:舞出农民的别样幸福
“咚咚咚……”6月初,一阵颇有节奏感的鼓声伴着悦耳的音乐声从灵川县九屋镇九屋村委九屋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室传了出来,30多名身着统一民族服装的妇女正在活动室的舞台上,排练腰鼓舞《喜事登门》。要是没有人介绍,乍一看,还以为是城里的某个文艺队下乡演出来了。
“我们现在每天聚在一起跳舞、扭秧歌,搞娱乐活动,过得很开心啊。”说起自己参加的村文艺队,村民周荣妹显得很兴奋。她说,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不到20岁就开始跟着父母下田种地。后来,结婚成了家,更是没日没夜地干活。10年前,她根本就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穿着漂亮的舞蹈服装,站在舞台上给大家表演秧歌、腰鼓舞。
2002年以后,当地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和收入的增加,村民开始有“那闲工夫”了。“很多以前种水稻的村民开始种些蔬菜、水果什么的,没想到经济效益比种水稻强得多,人也没那么累了。”周荣妹说。由于干农活的时间少了,不少村民有工夫闲下来,大家便聚在一起跳舞、扭秧歌,搞娱乐活动。
“我也觉得新鲜,想去参加,但又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之前又没有学过,去跳舞很丢人。”说起当初的“艰难”抉择,周荣妹不由得哈哈笑起来。而坐在一旁的她的丈夫也不忘打趣说,她呀,有时为了参加文艺队的舞蹈排练,吃完饭碗都不洗就跑出去了。
2010年,文艺队已经有了青年、中年、老年、乐队4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10—20个人。每天唱歌跳舞,乐声阵阵,好不热闹。许多之前不支持的村民也加入了其中。当然,文艺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一些节日里,文艺队还走进其他村子表演,既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给无数的村民带去欢乐。
相同的情况也正在永福县罗锦镇上演。作为彩调之乡,当地人对于听彩调、唱彩调有着独特的热爱。6月2日中午,当记者刚进入该镇蒙岭移民新村,便听到好听的调子环绕在村间。循着调子走进农家小屋,记者看到这间屋子正中放着一台彩电和音响设备,声音很大,屋主坐在电视机前,口中还低低地随着音乐悠哉地哼。原来这位屋主姓莫,他的听力不太好,出不了远门,凑在电视机前听彩调哼彩调便是他平时最好的娱乐方式。
据蒙岭村村长介绍,他们村是彩调主要发源地之一,一代宗师蒙廷章就出自该村———村口还建了雕像,这里的村民对彩调一直情有独钟,代代相传,村里上至70多岁老人,下至20来岁青年都有人会唱会拉,平时村里有活动“叫一声”就能组成队表演,有时还会受邀到别村去演。
据永福县新农办的一位负责人介绍,为了满足群众娱乐生活,在新农村建设时,当地几乎所有的行政村都搭建了戏台。群众平时愿意或者有重要节日,随时可以组织人员演。同时,为传承彩调曲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每年6月左右,还会在全县举办农村彩调大赛,比曲艺、赛精彩、唱生活,大家踊跃参与,目前全县已有70多支队伍,基本上都是各个村子自发组建的。可以说,在传统文化的滋润下,农村文化生活正日益变得丰富而甘甜。
传统文化联合会:重塑村民的精神面貌
重新粉刷过的白墙上画着古代耕读图,新建的3层村委大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几名放学归来的小学生在新建的球场上追逐嬉戏,一旁的传统文化长廊上则张贴着近两年来栗田“春晚”评出“最美栗田人”的图片和感人事迹……这是记者最近在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乡栗田村走访看到的景象。
“现在有了传统文化联合会,村民精神面貌大变样,村貌也是大变样了,一切都充满了活力。”栗田村主任李云高兴地说。据他介绍,栗田村是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乡辖下的一个小行政村。历史上因交通不便,山多田少,村民只靠传统的耕作方式生存,发展相对落后,成为自治区“十三五”时期整村推进扶贫村。“这里由于多年的闭塞,大家找不到赚钱的门路,很多人闲在家里赌博,养成了好吃懒做的陋习。”对于村里之前的不好风气,李云直言不讳,“以前正月没过完人们是不会下田干活的,大家都聚在家里喝酒赌钱。”
在以前,不仅产业发展不起来,栗田村里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搞不起来。“就拿我们现在这个村委大楼来说,以前这里是个臭水塘,村委想在这里新建个办公楼,但涉及征地问题,村民就不同意。”李云说,原来的村委办公楼是上个世纪80年代修建的土砖瓦房,时至今日已破旧不堪,村委多次想新建大楼,但都因用地问题而不得不搁置。
然而,因为在村里发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激活了深植于村民心中的传统美德,栗田村村民的思想和行为在2017年迎来了美丽的蝶变,栗田村包括村委大楼在内的一切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恭城瑶族自治县在农村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一批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层组织在恭城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纷纷成立。2017年成立的栗田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会就是其中之一。
传统文化联合会在2017年5月19日成立,通过开展系列敬老慰问、道德表彰和先进奖励活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核心精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村风文明,构建和谐村屯,凝聚全村力量,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2017年重阳节,联合会开展第一次活动,对栗田村籍及实际在栗田生活的20位80岁以上高龄老人进行慰问。活动方案发布后,该村的青年积极报名当义工,参与慰问活动。当天,参与活动的37名义工兵分四路开展慰问活动。义工为老人们送上了慰问金、慰问品,还与老人聊天、为老人梳头,参与活动的村医还为老人作免费体检,真正把温暖送到老人及其家属那里。沿途,义工们还顺手捡拾了村道上的垃圾。
看到村里的青年热情参与,社会反响那么好,倡议成立联合会的人员得到了极大的鼓舞。2018年元月,联合会开展寻找“最美栗田人”活动,引起更大的社会反响。活动面向社会,寻找评比表彰“首届(2017)最美栗田人”。活动发起后,引起了村民们对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凡人善举的关注,引起了有关传承“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精髓的大讨论,他们纷纷推举自己心目中的最美父母、最美儿女、最美女婿、最美公益人。村民伍先群、黄治连夫妇无怨无悔照顾生病女儿55年;村民李继忠人海寻女,几个月不歇照顾精神失常的孩子;村民邓子良待岳祖母如亲人,悉心照料22载;村民李天佑坚持20年为村民做公益服务……这些之前都默默无闻的村民一下成了栗田村的“明星”人物,人人争相传颂他们的事迹。“做新时代的农民,不仅要有种养技术,还要有素质,有文化”已经逐渐成为栗田村村民的共识。
农家书屋:农民致富的“加油站”
“我管这个农家书屋有十多个年头了。”5月末,恭城瑶族自治县嘉会镇嘉会街党支书朱敬德对记者掐指算了算。他走到一个贴有“种植类”标签的书架前,边翻书边告诉记者,他就是从这本书了解了西瓜的新品种———网纹甜瓜。
“以前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东西没有人要。现在一斤网纹甜瓜可以卖到四五块钱,超市、水果礼品店都是定单要,根本不愁卖!”说到这,朱敬德一脸灿烂,“你看!这本书详细介绍了网纹甜瓜的种植技术、滴灌技术和用肥配比等等。我以前没搞过甜瓜种植,看了这本书大受启发,再通过摸索,技术慢慢成熟了。现在种出的瓜口感好,糖分足啊!”
朱敬德说,农家书屋对自己种植、养殖技术的提高帮助很大。他家还饲养了种蛋鸭。“种蛋鸭的细菌病来得快的时候,会直接影响鸭子的产蛋率和鸭子的存活率,发病就在几分钟和两个小时之间,哪怕耽误一点时间,就会迅速传播到整个鸭群。”刚开始,由于饲养方法不对劲儿,种蛋鸭爱生病、长得慢,损失不少!后来他从这间农家书屋所藏的书上了解到,观察技术很有讲究,“通过观察,可以晓得发病的前兆以及病情是怎么引起的,再采取相关技术措施,种蛋鸭的发病率就大大降低了”。
“你又来看书啊!”朱敬德跟前来借书的村民老黄打招呼。“是啊,多看点书。向你这个种养大户学习嘛!学得多,懂得多。”老黄答。老黄过去以捕鱼为生,没有其他经济收入,家里六口人吃饭,享受低保维持生活。为了改变比较贫困的家庭经济状况,通过不断地学习、培训,他在搞养殖的第二年就脱贫了,现在是村里的肉鸡养殖大户,每年养四五批鸡,一批一万只左右,除去成本,全年有七八万的纯收入。
“书屋虽小,但不光可以富我们的脑袋,还富我们的口袋!”朱敬德说,村里还有不少人也是书屋的常客,通过汲取书中的营养,生产生活搞得越来越好。最可贵的是,他们不光想着自己致富,还把从书里学到的好技术传授给其他人,并且带动他们走进农家书屋。书看多了,大家懂的道理也多了,才能带动整个村子富裕!
据嘉会镇党委宣传员黄学健介绍,农家书屋基本覆盖了嘉会的14个村,实现了村村有书屋。书屋平均藏书四五百本,多的有2000多本,介绍种养的书占到百分之七八十,还有不少科教类的书。“各书屋的书还交流互换,互通有无。”在农家书屋管理员的帮助下,村民不但可以将书借回家里阅读,还可以来书屋看与种养技术相关的光盘。
不少村子的党支部以农家书屋为阵地,定期邀请技术人员给村民培训,辅导他们利用农家书屋里的技术书籍来查找有关作物和家禽的资料,给他们传授种植和养殖技术。
广场舞:乡村的又一道靓丽风景
5月末的一天晚上7点半,随着音乐响起,原本安静的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镇小学广场上一片欢腾,老老少少男男女女200多人在广场上翩然起舞,脸上奔放的笑容应和着欢快的笑声,整个广场成了一片快乐的海洋。
村民们跳的是什么舞?怎么会有那么大的阵势?西岭镇党委宣传员田艳群介绍,近几年来,农村人的日子越来越好,广场舞的热风吹了进来,村民的热情一下被点燃起来。以前广场舞没兴起时,村民们白天在地里忙完,晚上除了打牌、看电视,基本没有其他业余活动。现在除了西岭镇小学外,该村村委会、老电影院和菜市等地方,每天晚上也有几支“训练有素”的跳舞队参加,他们年纪绝大部分在四五十岁,不仅舞出自己生活的精彩,也给许多晚上闲暇的村民带来别样的欢乐。
“以前一到晚上我就召集人马坐牌桌,大家搞点小娱乐,但心情也总是被输赢牵着走,偶尔大家还吵上两句。”刚刚从广场上跳了舞走下来的周阿姨,口里还喘着气便乐呵呵地跟记者聊起。她自从加入这个舞蹈队,就没再去打牌了,现在每天晚上就想着早点吃晚饭好去跳舞,精神也好了很多,几天不跳舞就感觉浑身不舒服,就像上班一样。
“她来这里‘上班’还是我介绍的哩!”一同走下来的王大婶打趣说。她解释道,以前自己白天干农活、做家务,晚上也是除了看电视就找人打牌,吃完饭就坐着不运动,身上肩周炎、颈椎病等问题也蛮多。现在跳了广场舞,身体都锻炼到了,一场舞跳下来,汗流浃背,整个人酣畅淋漓,精神也畅快了很多。看到自己跳舞出了效果,周阿姨也跟着一起来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西岭镇小学舞蹈队里,像周阿姨这样后面才加入的还有不少。李阿姨,今年62岁,以前很“古板”,对大家扭来扭去看不惯,觉得丢人。但听到别人说跳舞有很多好处后,她也逐渐跟着跳,天天坚持,如今已经成了铁杆粉丝和坚定的舞者。
“这么多人一起跳舞就是有意思,不懂就学,懂了就教,认识的人也多了。”李阿姨边跳边指着前面的人说,“站在我前面的这位王大妈,平时没怎么往来,我住村西头,她住村东头,现在经常一起切磋‘舞’艺,关系很好呢。”
因为跳舞,有了自己的事情,不用每天念叨家庭琐事,家庭和谐了,李阿姨“地位”也提高不少。因为跳舞一般是晚上9点钟后回来,现在一出门老公都会提醒,夜了,拿个电筒出去!或者天上有黑云但没有雨,他也会说“你拿把伞出去”。“以前打牌出门老公哪会关心你带不带电筒、带不带伞哪!”李阿姨乐呵呵地说,脸上洋溢着浓浓的幸福。
西岭镇幼儿园毛银屏老师是这个舞蹈队的发起者,她很欣慰地说,最初办舞蹈队只是想和其他女同胞一起找个乐子,健健身,减减肥,想不到这么多人叫好。现在村里的男人看到女人每天有活动,就到乡政府篮球场打篮球、打气排球。小孩子看到长辈们不打牌,自己也去搞锻炼了,无形中又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作为舞蹈队队长的毛银屏告诉记者,最开始跳舞的时候,场地狭小,近几年来,随着村落广场、村级服务中心等建成,各方面的条件越来越好,村里的广场舞蹈队会长期办下去。
活跃的西岭镇小学舞蹈队是恭城瑶族自治县多个乡村舞蹈团的缩影。跳广场舞如今已在恭城的几个乡镇形成热潮,乡里人凑在一起,日落而舞,已成为乡村一景。兴起来的乡村舞蹈已然成为唱好基层和谐文化这台戏的主角。
新闻推荐
本报永福讯(记者/李耿通讯员/夏冯斌)近日,永福县百寿镇新隆村新村屯村民们祈盼已久的涵桥终于完工了。据悉,新村屯与外界隔着...
永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永福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