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潭圩古渡,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桂林日报 2019-05-04 12:06 大字

▲双潭古渡口

▲双潭圩西岸刻画

▲古巷道

▲双潭古渡石刻

▲双潭圩西岸

▲凤凰山

▲双潭古渡碑刻

□莫志生文/摄

笔者在4月下旬走访了漓江上游的灵川双潭圩和古渡。

据《灵川县志》历史大事记记载:双潭圩,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立于漓江双潭江段东岸,圩以江名,为漓江水运主要中经站之一,纳三街、灵田、桂林市郊等地货物和客商,沿岸建竹架草棚圩亭百余间。清道光画家李熙垣作画配诗《双潭圩》中,有“趁圩逐队比肩摩”之句。逢阴历2、5、8日为圩期。民国25年,因防水患,市场北移百多米。且新建瓦、木圩亭两排,交易比较繁盛。“文革”期间曾一度被封闭。1982年8月30日,双潭圩改以阳历2、5、8日为圩期。1992年县工商局拨款维修,圩市再现活跃。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建灵渠,使湘漓分流,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漓江乃成为湘桂水运上之璀璨明珠。千百年来流淌不息,膏润无穷,舟楫往来,造就了“渠通万船”的盛况。清代,双潭渡口依漓江双潭东岸沿堤筑就,紧靠双潭圩,地处水陆交通要道,纳三街、灵田、桂林市郊等地货物和客商。沿岸建竹架草棚圩亭百余间,市场繁荣。清道光画家、诗人李熙垣于道光十年(1830)买舟游漓江、湘江抵武昌。沿途作画《行江图》35幅,其中在双潭作画配诗《双潭圩》、《双潭圩西岸》两幅。《双潭圩》诗云:趁圩逐队比肩摩,语落溪风渡远波。一片喧哗凑林篦,浪花声里枯棒多。《双潭圩西岸》诗云:店小能依挑菜路,潭清知是卖鱼溪。轻舟一叶冲波疾,吁渡人多待绿堤。对双潭圩赞许有加。

李熙垣,字星门,号东屏,广西永福人。道光十六年恩贡。周位庚婿。山水得位庚法,晚年出入倪、黄,雄奇浑厚,邱壑幽深。间作写生,笔意超妙。书法米芾,而能去其欹侧之弊。精鉴别,所藏法书、名画甚伙。性恬淡,晚隐于崇山,以诗、画自娱,并教其子侄,故李氏一门,画笔如林,于时称盛。卒于同治八年,年九十。画册《千里江行图》是李熙垣的传世之作。道光十七年,李熙垣年届57岁时,应山西为官之弟李孔淳之邀,从桂林乘船北上,过灵渠下湘江,经洞庭湖出城陵矶顺长江而下至赤壁抵武昌,一路上他共画了35幅山水画,并且一画一诗,把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岸边著名景点用诗、画向世人展示,被喻为清代的《千里江行图》,与《灵川县志》记载的李熙垣买舟游漓江、湘江抵武昌,沿途作画《行江图》35幅相符,说明当时双潭圩的繁荣确有“趁圩逐队比肩摩”的景象。

双潭圩古渡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双潭圩对岸有座山叫凤凰山,凤凰山因山体像展翅的凤凰而得名,凤凰山有个古老的传说。

很久以前,一位神仙下凡来到人间,看到双潭圩的米铺、银匠铺、铁匠铺热闹非凡,熙熙攘攘,过渡的百姓都是通过竹排来来往往,一派繁华景象,于是向玉皇大帝建议:想帮助当地百姓在河上建一座石拱桥,以方便百姓生产生活。

为了不被凡人发觉,神仙每天晚上等凡人进入梦乡,就悄悄地下到双潭圩运石运料开始架桥。第二天天明前听公鸡叫了以后,就又回到天庭。

双潭圩对岸住着的那只凤凰,每天晚上都要飞到双潭圩米铺偷米吃,当地百姓怨声载道。

神仙架桥的消息很快被凤凰知道了,心里很不高兴,它想神仙每晚都来运石运料架桥,我怎么到对岸米铺偷米呢,岂不是坏了我的好事?

于是,每天晚上等到神仙来了,它就学公鸡叫。它一叫,当地的公鸡也跟着“喔、喔、喔”地叫起来。神仙听到公鸡的叫声,以为天马上就要亮了,就撤走了。

连接好几个月,天天如此,凤凰的阴谋得逞了,桥也因此没架好。神仙回到天庭后,向玉皇大帝汇报了此事。玉皇大帝派出天兵天将到双潭圩调查,结果发现是凤凰因自己的私利而从中作梗,违反天规。玉皇大帝大怒,派出雷公擒拿凤凰就地问斩,凤凰头被劈掉下来后,化成一块岩石,身子化成了一座小山坡,静静地躺在双潭圩的对岸,仿佛在向当地的百姓深深的忏悔。

后来百姓就将这块岩石叫作凤凰头,整个山叫凤凰山。神仙运来的几十块大大的石头至今依然在双潭圩上游200米处,整整齐齐地排放着,一直延伸到河面,百姓把这些石块叫做仙人石。

现在,双潭圩还保留有清朝期间的古民居十余座、祠堂一处、古井一处和一些古树,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需要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保护。

新闻推荐

即使在办理贫困补助 她俩仍拾金不昧

本报讯(记者景碧锋通讯员夏冯斌)4月5日清明节下午,在永福县龙江乡仁合村,两名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将在路旁拾获的1752元现金交...

永福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永福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