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历史上桂林出现了八位状元 有多个科举考试世家进士 人数占广西半壁江山 堪称广西科举的人才小高地

桂林晚报 2016-06-12 01:24 大字

位于靖江王城内的广西贡院,是清朝广西人参加科举考试的主要地方。(资料图)

广西贡院内陈设的一些科举考试辅导书。(资料图)

■记者杨力叶

最近,无数的高三学生迎来了他们人生中的一场大考——— 高考。高考作为我国一种人才选拔的考试制度,已经存在了数十年的时间。在我国古代,也有一种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那就是科举考试制度。科举制度从隋唐时期开始实行,有将近1300年的时间,其中广西的科举考试水平相对属于落后的地区,但桂林人却创造了相当突出的科举考试成绩,堪称广西科举的人才小高地。

广西科举的人才小高地

在我国的古代,作为培养和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曾经对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起过相当重大的作用。据鲁威《科举奇闻》一书的统计,在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约1300年间,共进行了约800次科举考试,中举人上百万人,其中,中进士者至少有11万人。这么多的进士和举人,又构成了一千多年间我国文化活动的主力,我们所熟知的绝大多数文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都经过科举考试而跃上历史的舞台,对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就中进士而论,据有关资料的统计,唐代全国进士总数为6568名,广西有10名,占0.15%;宋代全国为41597名,广西有279名,占0.67%;元代全国为1158名,广西有9名,占0.77%;明代全国为26009名,广西有239名,占0.91%;清代全国为26786名,广西有585名,占2.2%。这说明广西人中进士的人数在全国的占比中比较少,广西的科举考试水平与全国其他各省相比还属于比较落后的地区,这与广西地处南疆,教育水平落后有关。但从数据也可以看出,广西中进士人数在全国的占比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这也表明了广西的文化教育与中原地区的差距一直在逐步缩短。

而在广西,桂林却像一个人才小高地,一直在广西科举考试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比如第一个状元赵观文就是桂林人,在广西13名状元中,桂林人就占了8名,仅就清代来看,在585名进士当中,桂林人有298名,有一半之强。所以尽管广西是国内科举考试的小省,但是桂林人却在科举考试中创造了许多佳话,比如光绪年间灌阳县人唐景崧、唐景崇、唐景崶同胞兄弟三人先后中进士,钦点翰林,被称为“同胞三翰林”;也是在光绪年间,在连续三次会试中,产生了三位状元,其中两位是临桂人张建勋和刘福姚,而在刘福姚应试的那一年,临桂共有8人进士及第,这在全国的科举考试中非常罕见,所以“一县八进士,三科两状元”的佳话一直流传了下来。

同时,桂林科举水平的发达,造就了一些科举世家,也就是一个家族中出现了多个科举考试成功的人。如明代有名的“全州蒋”,指的是两个全州蒋姓人家,其中蒋冕兄弟一家的,从曾祖父蒋贯中举开始,世代科第昌盛,这个家族出了8名进士,解元1名,举人55名;还有蒋时一家,从明成化到万历年间都有人考中举人以上,有“一门五世科第”之誉,也就是连续五代都有人上榜,所以当时的广西科举考场有“无蒋不成科”的赞赏。全州除了蒋氏,还有陈氏、伍氏、舒氏等家族及临桂的两家张氏家族、龙氏家族、陈氏家族、况氏家族等,也是科举考试中榜的常客。

古代也存在“高考移民”

在我国的高考录取制度中,由于各地方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和录取率不一样,有少部分人为了能够争取考上大学,而想办法去到其他地方参加高考,形成了所谓的“高考移民”的现象。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也有这种情况存在,以前称为冒籍应试。在文风兴盛,教育水平发达的中原地区和沿海地区,士子科场竞争激烈,有的人在那里考试很难有出头之日,于是他们就将目光瞄准了广西、云南、贵州等科举考试相对落后的地区,因为在这边考试会相对容易中榜,再说不同地方的考试时间也存在时间差,所以古时候冒籍应试的问题相当突出。

当时朝廷为了便于真正有移居的人考试,出台了“移家入籍应试之法”的规定,也是针对冒籍问题而采取的应对措施,但结果是冒籍应试的问题越来越严重。1736年,清朝乾隆江南道监察御史谢济世曾在一份奏折中揭露过当时广西冒籍问题的严重性:“即如乙卯科广西第一名潘乙震,系江南山阳人,作幕入粤,冒东兰州籍中式,榜后即领会试咨文,取道回伊本家;第三名举人何希尧系广东肇庆人,冒太平府籍捐纳岁贡,未经学臣考送,公然入场中式。此二人者,与移家入籍之例并不相符,其为冒籍明甚。五名之内便有二人,则一榜可知。”“此一榜不过占去举人数名,此例一开,将来广西举人、进士必尽为外省人占去。”

1760年,广西学政鞠恺上奏折称广西“惟冒籍之弊最甚”,不仅存在省内互相冒考的问题,还有外省士子冒籍应试的问题,这些外省考生多来自浙江、江西等省份。不但是清朝,明代也有冒籍应试的问题,《熹宗实录》就有处罚广西平乐、柳州二府冒籍生的记载。可见在科举考试史上,只要有考试就有舞弊的存在,冒籍只是其中的顽症之一。清朝时冒籍问题更是突出,冒籍的后果是使当地人的科举考试录取名额被抢占,这也引发了当地人的不满。1760年,平乐县当地人还专门立碑严禁冒籍应考,根据碑文的内容,当时平乐一县就有40多人在当地冒籍应试被查出来,可想而知平乐县士人也深受冒籍应试的伤害。立碑示禁,是平乐县士人对外来冒籍问题的一种集体性抵制。

状元们的科举轶事

桂林第一位状元赵观文,在唐昭宗乾宁二年乙卯(895年)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这一年,赵观文到都城长安应试,经过了一些曲折才夺得状元及第的。他参加这次考试,起先由于考官受贿舞弊,录取了进士张贻宪等25人,结果赵观文名列第八。考生们知道情况后都很气愤,纷纷上书唐昭宗,揭露贪官受贿舞弊的事情。唐昭宗知道后,在武德殿亲自主持第二次考试,结果赵观文在这次考试中考中了科甲第一名,成为桂林乃至广西科举考试史上第一位状元。赵观文后来官至翰林侍讲,因不满权官专政,被迫辞官回归故里。后人建了纪念五位桂林先贤的“五贤祠”来纪念,赵观文是其中之一。

北宋永福县出现了一文一武两状元,文状元是王世则,武状元是李珙。王世则在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参加殿试,当时宋太宗亲临讲武殿主持殿试。王世则凭借满腹经纶,写了气势雄阔的《六合为家赋》,第一个交卷。宋太宗看后深合心意,随即御批王世则为癸未科金榜状元。而武状元李珙则是半路改文试参加武试的。他自幼聪明好学,奋发求进,在县试、乡试中都取得功名,但是参加礼部的会试时,连考三次都名落孙山。当时北宋正处内忧外患之际,李珙就弃文习武,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年),他去应试武举,终于成为状元,后来成为一位忠勇的将领。

在一些清人的笔记里,中国科举考试史上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陈继昌,其中状元的经历也颇为有趣。陈继昌1813年中乡试第一名,1820年应会试,又是第一名,接着参加殿试,又是第一名。民间传说陈继昌没有登第时,“初名守叡(陈继昌原名守叡),尝梦泥金到门,乃‘继昌\’二字,诘以错讹,其人答云:‘今年会状必是此名\’。寤而更今名。桂林城外还珠洞有石笋下垂,旧有‘石笋到地,状元及第\’之谚,至是,石果与地接。又洞中有磨崖诗刻,分嵌‘继昌\’二字,亦一奇也。”陈继昌参加殿试的时候,正在生病,勉强答完了考卷上交。阅卷大臣开始拟为第二名,东阁大学士曹振镛认为:“本朝百余年来,三元只一人,无以彰文明之化。”于是改置第一。这样,清代就出现了钱棨和陈继昌两个三元及第的人。他的老师王廷绍非常高兴,特别刻了一枚“桂林一枝”的图章送给他作为纪念。

新闻推荐

中央纪委通报追责8起案件

据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中央纪委日前对8起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力的责任追究典型案件进行了通报。这8起案件是:—— — 交...

永福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永福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