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889人次科技特派员进驻桂林农村科技“星火”惠及全市百余村庄
本报讯(记者孙敏)作为桂林发挥科技人才优势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式,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桂林实施至今已有10年。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桂林自2006年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至2015年年底,已累计有889人次的科技特派员在桂林的农村基层服务。每一个科技特派员,就像是一个个“科技火种”,深植在桂林广袤的农村,在推广新技术、解决农村种养殖过程中棘手问题的同时,将科学种养的知识传授给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让他们亲身体会到科技给传统农业带来的改变。
“防虫网一定要覆盖种植面。还有,对苗要科学修剪,使藤蔓形成扇形骨架……”4月27日,永福县堡里乡胜利村,村民韦经宣在自己的罗汉果地里,认真记下科技特派员蒋水元的嘱咐。按照蒋水元传授的新技术,韦经宣的20亩罗汉果地去年增产40%,为自己带来了可观收入。
蒋水元是广西植物研究所研究员。2012年,蒋水元被选为科技特派员,与永福县堡里乡“结对子”,主要推广罗汉果的种植新技术。
“传统的罗汉果种植,都是采用一年一种一收栽培种植模式,产量和质量都难以提升。”蒋水元说。永福县是全国有名的罗汉果种植大县,为提升罗汉果产业的发展质量,永福县科技局和广西植物研究所科技人员进行了多次研究和探索,并经实地测产,研发了一年一种两收栽培技术。新的栽培技术,很好地解决了罗汉果过去种植易受虫害、果型不均匀、产量低等方面的问题,减少了农药施用量、节省劳动力,还比传统种植模式增产约50%。
为推广新栽培技术,蒋水元经常到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农户施肥、搭棚、修剪藤蔓等,帮助种植户解决遇到的技术问题。只要农户需要,蒋水元随时随地都可以给予帮助。
从开始的不理解、观望,到如今争先要把科技特派员这个“香饽饽”请到自家的田间地头。蒋水元在担任科技特派员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现代农民对科技的渴求。
“经过3年示范种植推广,已经有部分农户掌握了罗汉果一年一种两收栽培技术。”蒋水元看到这个结果很欣慰。目前,永福县已在广福、罗锦、堡里、百寿、三皇等乡镇建立了110亩罗汉果示范基地,成效明显。
种植户韦经宣的罗汉果地丰产增收,是桂林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成效的一个缩影。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桂林拥有涉农的各级科研院所7所,是桂林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应用的宝贵智力资源。科技特派员制度,盘活了桂林的智力资源,为科研院所深入农村开展产学研、引导其技术成果应用于农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供了平台。
据统计,10年间派出的800多人次的科技特派员中,既有经桂林市推荐、自治区科技厅选派的自治区科技特派员,也有桂林积极选派的市本级科研单位技术人员及本土专家。这些科技特派员深入到桂林市3个贫困县和12县区的227个贫困村,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和新产品的开发等,为农户开展“一对一”等形式的科技服务,培育了大量当地乡土科技人才。
除了每年选派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基层提供技术支持,近两年,桂林市开始探索更为有效的科技扶贫方式。“2014年和2015年,桂林市以项目形式对科技特派员给予共计96万元的科技经费扶持。”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笔经费专门用于开展先进技术转化推广和加强培训,希望通过提升科技特派员骨干人才创新创业和致富带动能力,构建起“农村科技特派员+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真正带动起农村科技创业致富的热情。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静通讯员黄炎)“停车,不要动!”三车相互追逐,然后两车夹击,最后将一辆小车截停。这仿佛电影警匪追逐的场面发生在7月6日凌晨的凯风路,当日象山分局禁毒大队经...
永福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永福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