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入学难的象山样本
本报记者 王春楠 本报通讯员 经翠艳
桂林市象山区力创小学五(2)班学生刘丹学习成绩优异,不仅是学校大队委,每学期还获得“三好学生”。虽然户口在老家永福县,但刘丹从不觉得自己与本地同学有何不同。“在学校里我学会了唱歌、跳舞、演讲,还学会使用电脑,老师像妈妈一样喜欢我。”3月15日,刘丹这样对记者说。
作为桂林市的老城区,象山区人口基数大、密度大、外来人口也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已经成为桂林六城区中小学入学难度最大的城区。日前,记者探访了象山区多个大量接纳随迁子女就读的学校,了解当地如何多措并举,破解这一难题。
1 公办为主 一视同仁
在力创小学的宣传册上,清晰罗列着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平等义务教育的各项措施:随迁子女就读需提供的材料由原来的5项减为4项,与学区学生相比,只多了居住证和合法稳定的职业证明材料。一名正准备为孩子办理转学手续的女士说,他们从外地来桂林打工,原本以为给孩子转学会很麻烦,没想到学校不仅不需交其他费用,手续也十分简便。
以流入地、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是象山区在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上坚持的原则。象山区政府成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公办学校认真做好农民工子女入学平等接受教育工作。目前,象山区义务教育学校在校中小学生2.15万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8633人,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基本实现。
均衡分班,资源共享,一起学习,共同成长。桂林市平山第二小学处于象山区城乡结合部,543名学生中有不少是周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老师们对学生们都给予一视同仁的关爱。四年级学生小林因为父母工作繁忙疏于管教,他一度迷恋上网络游戏。班主任知道情况后担起家长的责任,课后陪着他一起写作业;创造机会让他锻炼口语表达,让积极向上的同学和他做朋友。小林渐渐地变得开朗自信起来,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
2 从“有学上” 到“上好学”
目前,象山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大致有几种类型:科研人员、产业工人、个体经营户,最多的一个群体就是流动性较大的打工者。近年来,随着教育公平的一步步实现,家长们更多的希望孩子可以上好学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放我的真心在你的手心……”这是力创小学校园里经常回荡着的一首歌。这段动人的旋律,正是力创小学“红烛工程”爱的奉献真情告白。“红烛工程”开始后,该小学每一位中队辅导员、团员教师都与一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结成对子,通过“一帮一”的形式的开展帮扶活动,定期进行家访,关注这些孩子的日常和学习生活。
与城市孩子相比,由于受经济、家庭环境等条件限制,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没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班、兴趣班。对此,象山区翠竹小学开设了舞蹈、合唱、葫芦丝、空竹、美术、国学吟诵、书法、篮球、气排球、鼓号等十大社团,让孩子们免费学习,而且每学期期末都会组织社团展演,不仅让学生有了一技之长,更培养了的自信心。
3 硬件提升 软件跟上
象山区优惠的政策条件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着大量随迁子女前来读书。不断增长的随迁子女数量,要求各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象山区统筹利用好各种专项资金,加快教育项目建设步伐,总投资近2亿元,加大对接收随迁子女学校的扶持力度,为孩子们接受平等教育提供条件。
目前,象山区教育惠民“321”工程项目(即3个改扩建项目,2个新建项目,1个捐资助学项目)正顺利推进。三个改扩建项目为:将军桥小学综合楼主体工程已封顶,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南溪山小学综合楼已经建至五楼,即将封顶;翠竹小学与桂林市二技校威达校区已签订并购协议,目前正在组织主体教学楼改建工程。两个新建项目:崇善小学迎宾分校已经落实场地平整和临时围墙建设,前期工作中相关审批完成;万福安居配套小学已经分头与相关部门签订了土地移交协议,正在进行项目前期的规划设计等审批手续。一个捐资助学项目是桂林鑫联泰房地产有限公司去年12月与象山区签订的捐资建设南溪山小学环西分校教学楼协议,该公司在原力创小学环西教学点全额捐资建设一栋可容纳6个班的教学楼,并负责校园内运动场的改造。
上述6个项目全部建成后,象山区将新增教学班58个,学位2610个,让更多的孩子就近入学,将很大程度上缓解象山区小学生入学难问题,辖区小学的硬件设施也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家庭经济困难的随迁子女,还可享受教育资助政策。目前,就读于普惠性幼儿园的家庭经济困难的随迁子女,按照评估分档,每人每年可享受800或1000元的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园入园补助金。
永福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永福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