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浪子”重燃生活希望 ——桂林市社区矫正工作10个月使2277人解除矫正
社区矫正,这是一个在很多人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名词。这个名词背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以“有罪之身”却在社区“服刑”。在外人看来,他们似乎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但是,他们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不能随意越界。此外,他们还要按时报到、定时汇报、定量参加社区服务。他们被叫做社区矫正人员。
从2010年起,桂林市司法系统正式启动社区矫正工作。近年来,桂林市在推进社区矫正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方面不断创新方式,提升效率和质量,帮助更多的“浪子”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尤其是今年以来,桂林市司法行政系统开展“社区矫正质量提升年”活动,建立了“流程完善、科学控稳、管理创新、保障到位”的工作模式,总结提出了“早知道、摸底实、送温暖、真实帮”四步工作法,有效促进了社区矫正工作质量的提升。
今年11月13日下午,桂林市七星区社区服刑人员心理援助站在桂林和谐心理学校正式挂牌。该援助站是桂林市首家面对特殊群体开展心理援助的合作机构,也是该市司法行政系统探索创新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治方式的一次全新尝试。在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治工作中引入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有利于充分发挥其优势,通过教育、疏导,帮助服刑人员化解心结,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环境、抵抗不良诱惑、纠正不良行为的能力,有利于促进服刑人员真正悔过自新、重塑人生信心,从而化被动矫正为主动矫正,进一步提升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和成效。
类似的创新活动还有不少。今年7月18日,50余名社区矫正人员在桂林市司法局、象山区司法局的组织下,来到位于尧山的“新生知行园”里,诵国学经典,学传统礼仪,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中教育学习活动。桂林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把国学和传统文化引入教育学习活动,目的是让社区矫正人员从中接受传统道德的熏陶,从而攻心治本、重塑人格,尽快回归社会。除了教育活动形式上的创新外,为完善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社区矫正管理水平,桂林市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例如,永福县司法局完善声波识别系统,通过声纹识别系统培训和手机定位声纹登记、抽查演示,加强了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
据统计,2014年前三季度,桂林市共组织社区矫正人员集中教育6920人(次),个别谈话教育5534人(次),进行心理辅导1142人(次),组织社区服务6568人(次),落实低保31人(次),落实责任田576人(次),技能培训240人(次),指导就业或就学319人(次)。
目前,桂林市145个司法所共配备在职在编人员369人,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112人。今年1-10月,全市已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4478人,解除矫正2277人,现在册2201人中,管制22人、缓刑1886人、假释192人、暂予监外执行101人。
(逸 舟 覃 宁)
新闻推荐
本报永福讯今年8月份以来,永福县加快畜禽养殖生态改造,构建起一条完整的“猪(鸭)-沼(粪)-有机肥-果”种养结合污染治理链,实现畜禽养殖污染物减少排放或零排放,达到养殖与环境和谐发展目的。10月8日,笔者...
永福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永福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