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之后,“懒汉”脱贫变了样
王福明(右)和帮扶干部黄际科交流金桔种植技术。记者刘健摄
王福明家新盖的楼房。记者刘健摄
王福明砍回了竹子,准备破开后给金桔地搭棚子。记者刘健摄
□本报记者刘健通讯员张立波
在阳朔县金宝乡大水田村,村民王福明以前是出了名的“懒”,不仅懒于干活,而且钱到手就花光,没有正经收入来源的他成为了贫困户。经过帮扶干部的帮扶以后,王福明开始了金桔种植,而且悟性不错的他还成了村里种植金桔数一数二的“高手”。如今,王福明成了村里最勤快的人,不仅建起了房子,收入也节节攀升。
没文化加懒惰,他的生活曾经一塌糊涂
“我没有什么文化,只读了两年小学一年级就没有读书了。从12岁开始,我就在家放牛,一直到15岁,我才到村里烧瓦的地方干活,但是那时候的玩心很大,挣到点钱就拿出去花掉了。”在大水田村,今年45岁的王福明告诉记者,自己比较怕辛苦,烧瓦的活儿没做多久也不做了。
王福明说,他以前在村里的名声就是“懒”,不爱干农活,也有些不思进取。17岁以后,他跟村里人外出务工,但他还是没能控制住自己的“任性”。
“我打工进过皮具厂、制衣厂、电子厂等,一个月工资有200多块钱,当时也够我用了。反正我有了钱以后就会去吃喝,很快就把它用掉,没有钱了就再去找工作。”王福明说,到后来,有些厂给计件工资,他因为懒得干活,一天收入只有10块钱甚至更低。
“因为没有技术,也没有学历,我的选择也不多,只能进厂或者去工地干活。但是对当时的我来说,干工地是不可能的,觉得太辛苦了,所以我就一直在各种厂子里混到了30岁。”王福明说,其间他回阳朔结了婚,但因为他不上进而且脾气不好,他和妻子最终走向了离婚。
“我30岁以后,父母年纪大了不怎么能干活,但我的收入情况又只能是那样,所以我挺自暴自弃的。”王福明说,当时他即便回到桂林也不愿意回家,总感觉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活得挺窝囊的。
通过帮扶,“懒汉”脱贫变了样
“我是2015年被评为贫困户的,那时候在外面已经混不下去了,只能回家。”王福明告诉记者,刚回村里的时候,他家只有一座残破的泥巴房子和门前的几十棵果树,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那时候我女儿也小,跟着我连吃饱穿暖都很勉强,所以我也觉得有些惭愧,当时就想不应该再懒下去了。”王福明告诉记者,在被评为贫困户以后,帮扶干部经常到他家里来,有时候会送些生活用品,更多的时候是鼓励他要改变现状。
“当时他对家里也没有什么信心,也不怎么想做事,又怕苦怕累。所以我们在解决他生产生活困难的同时,也不断对他进行教育。原先他还想把家里的一些果树转让出去,后来他被我们说动了,表示愿意自己搞种植。”大水田村驻村工作队员黄际科说,为了解决王福明的资金困难,黄际科不仅给他申请了产业奖补资金,而且还争取到了小额贴息贷款,帮助他发展种植产业。此外,还安排他参加了技术培训。
“帮扶干部把什么都给我安排好了,而且还经常来看我,说实在的我很感动,也下定决心要好好干了。”王福明说,从那以后,他开始不断学习种植技术,而且扩种了10亩金桔和5亩沙糖桔。加上后来扩种的2亩夏橙和2亩脆皮金桔,他的果树种植面积达到了近20亩,而且全部由他一人管理。
“2018年,我的收入达到了十几万元,不仅实现了脱贫,而且感觉我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变’了。”王福明告诉记者,现在他经常以当年的自己为例教育子侄,告诫他们不要走自己的“老路”。
学习技术,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一个人管理那么多果树,偷懒是不可能的。现在,每天早上天刚亮大家就看到他去地里干活了,和以前比简直变了一个人。现在大家开玩笑说,以前村里最懒的人变成了村里最勤快的人。”在王福明的金桔地旁,路过的村民笑着说。
“现在他不仅不懒,而且在金桔种植上很有悟性,也肯钻研。如今,王福明的金桔种植技术在村里已经是数一数二了,他种出来的果子往往最先上市,而且果子的质量很好。”黄际科说,现在不仅村民称赞他,收购商和种植户们也对他赞不绝口。
“以前参加培训的时候我会很留心去听,回家以后,我还要琢磨怎么下肥,怎么打药,慢慢地我就琢磨出门道来了。比如要想果子个体大,就要掌握好下肥的时机,然后不断去实验,这是别人教不了的。”王福明说,现在他下雨天都闲不住,但是心情却变得很充实,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王福明告诉记者,如今他家修起了一座两层楼的新房,今年的果子卖掉以后就准备进行装修。
“我女儿在外面读小学,我专门请老师给她辅导作业,我绝对不会让我的女儿跟我一样没有文化。”王福明说,对于未来,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好高骛远,他相信自己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下去,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梁亮通讯员蒋运志)9日是长假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桂林天气还好,没有雨水来搅局。根据桂林气象台最新预测,未来...
阳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