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处不望月 □姜鸿
月华如水, 静静洒落,在这个临近中秋的静谧的夜晚,我的思绪从散漫之处回归,我不禁凝眸于这满地银霜一样的月光了。
这一轮明月,从千古的时光深处照耀而来,从辽阔的天宇广袤处照耀而来。它穿透了时间,穿透了空间,以经历了漫长岁月里的霜侵雪沃之后的明澈映照着天地的通透。它在大漠的孤烟隐落之后冉冉升起,它伴着边关的凄清的笛声慢慢挂起。它从盛唐的宏大的气象而来,它从宋朝的发黄的卷轴而来,它从清朝的残破的圆明园而来……明月无声,它默默地注视着人间,任沧海桑田,任时光流转。这一轮明月寄托了中国人几多深沉的情感,沉淀了厚重的历史内涵,包孕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因子。
李白诗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杜甫诗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明月里寄托着中国人的思念,中国人的心态。
而在我们寻常百姓的烟火日子里,又何尝不是时时与明月相遇,它处处照拂着我们的平凡的悲喜。
那时候,我们还年轻,我们的孩子还小。那一个夏天,我们在南方游弋。银白的月光倾泻于秀美的江南山水,朦胧的美是月光营造的诗意。桂林阳朔的奇山异水,三亚充满风情的椰林,海南鹿回头的花花草草……月光栖息的每一丝每一寸都跳跃着生动的光芒,洗涤着久已蒙尘的灵魂。我们在一个月夜来到了深圳的世界之窗,那一晚,我仿佛遇到了一个梦境,所有的景物都在梦幻之中。斜逸的桃花静静地站立于月光之中,我知道那是一枝人工制作的假的桃花,可是它的美还是打动了我,它美得让人忧伤。这一枝桃花让我产生了关于光阴、关于生命的感伤。
还记得那一年的正月十五,我们一家三口去莱州看梅花,归途已是傍晚,夕阳燃烧着最后的热烈,橘红的光晕从车窗斜斜地扫入,似依依的告别。天空呈现纯净的蓝色,这蓝色越来越深沉,越来越浓重,直至隐入黑暗。这时候,我忽然惊喜地发现那轮巨大的圆月了。我似乎从未见过这么硕大的月亮,它闪烁着清澈的光,低低地挂在我们车子的正前方,我透过车玻璃看到了它深情凝视的目光,它就这样一直在前方导引着我们。月亮慢慢升高了,它一会儿穿越树林,一会儿偎依着屋檐,一会儿暴露于旷野……它一路奔跑着,追随着我们。这样的有月亮伴行的夜晚美得出尘,我感觉我们是在童话中穿行了。这世间的美总是可遇不可求的。
那一年的初秋,我们去烟台海边。我们到达海边的时候,天色正暗下来。暗色的天空与暗色的大海融为一体,隐隐的涛声低低地传过来,让我们辩识出海的存在。人们三三两两地在海边漫步,几个年轻人骑着车子欢快地经过沙滩,清凉的海风吹起了他们白色的衣衫,鼓动着就像鸟的翅膀。就在我抬头的瞬间,我陷落于一幅古画里了。堆涌的云有着细致而婉约的线条,如工笔描绘而成,它们簇拥着月亮,遮蔽了半个月亮,营造了一种彩云追月的意境,又犹如仙境再现。就在我陶醉于这美景的瞬息之间,变幻的云又掩映出一轮下弦月,它精巧灵动,宛如一弯银钩。云瞬息万变,月也随着变幻无穷。那是我见过的最美妙的月亮了。人间的美就存在于静止与变化的辩证之中吧。宋人苏轼曾经在《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千里江山,万里月明。最深入人心的还是故乡院落里的那掬家乡的月光。曾经的时光,每年中秋之时,我们都要赶回老家,坐在泥坯垒成的院落里,一家人就着满桌的时鲜果蔬唠家常。刚刚秋收完,新刨的花生,刚摘的玉米棒子,都被婆母煮成了餐桌上的美食。再从院落里的瓜架上摘几根新鲜黄瓜,寻常物事,却是家常美味。婆母殷勤地劝餐,公爹寡语,却也是满脸的慈爱。月明如昼,是天然的灯盏,映照着一家人的其乐融融。院落里满满的都是家的味道,浓浓的都是亲情的滋味。天地通明之间,是一个祥和安宁的偌大的家园,我们置身其中,和乐煕煕。
还以为这样的时光会天长地久,可是似乎是瞬息之间,婆母与公爹就相继离去,那座月光小院也消失了影踪,就连那个村庄也被高耸的楼房替代。
青丝覆雪,人至中年。月下漫步,大地上反射着澄明的月光,似一江春水。我的心中不由得升起唐人张若虚的千古浩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一声人生的终极叹问随着亘古的月光流泻于代代无穷已的人间……
新闻推荐
桂林火车站创今年旅客单日发送新高 “双节”假期首日发送旅客7.07万人次
本报讯(记者苏展通讯员郑长贤)记者从桂林火车站获悉,10月1日,桂林火车站(包括桂林、桂林北、桂林西、恭城、阳朔、五通、三...
阳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