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桥与东门
□黄伟林文/供图
这张照片最初刊于1937年12月美国出版的《国家地理杂志》,作为《广西———中国绘画艺术之乡》一文的随附照片。该文由刘长乐译出后,在《广西文史》2011年第4期刊登。
照片上附有说明文字:
连接桂林两岸的只有排成月牙形的船只———船身以锚和铁链固定住位置,因水流而呈弓形。浮桥中间部分供人行走。城市东门离桥尾很远。
熟悉桂林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座由船只连接而成的浮桥名为永济桥,就是后来的中正桥,如今的解放桥。
永济桥连接漓江东西两岸,古已有之。明代正德年间,右都御史陈金曾重修此桥。包裕有《永济桥记》,赞扬了陈金此举:
乃支公帑,鸠工庀材,造舟五十,铸铁柱四,各丈八尺,埋峙岸浒,半入地中,铸铁缆二,各长百丈余,横亘舟上。索舟于缆,索缆于柱,镇铁锚于水以固舟,甃石块于堤以固岸。两侧翼木为栏,以防蹉跌。两岸甃石为磴,以使往来。综理周密,足为经久之图。题其扁曰:“永济”。由是往者过,来者续,行者歌,游者嬉而乐得其所也。
根据《桂林中正桥建筑之经历》一文,可知1939年白崇禧以军事委员会桂林行营主任的身份提议建筑固定桥梁。1939年7月组织建筑委员会,11月11日开工,1940年8月13日通车,命名中正桥,历时9个月。从此结束水东门外漓江浮桥的历史。该文对此桥的地理形胜有描写:
镇南叠彩障其北,七星屏风拱其东,雉山南溪崎其南,宝积西山控其西;独秀直耸中城,有王公贵人之象;尧山延袤近里,若龙蹯虎踞之形;漓水环东郭向桥犇;阳江绕西城而东注。象鼻斗鸡,绾毂水口;风气凝聚,局势回环。山川奇秀,一览无余。
浮桥西头正对的东门,俗称水东门,应该是桂林城最著名也最繁忙的城门。水东门距离浮桥尚有一段距离。城门上建有房子。历史上的桂林城位于漓江西岸,从桂东路,即如今的解放东路出水东门,就出了桂林城,过浮桥,就算到了桂林的郊外。
从照片上看,浮桥上的行人多是从东向西走,也就是从城外向城里走,有些是挑着担子的,这个时间应该是早晨,估计是郊外的农民挑东西到城里售卖。这种场景至少到20世纪80年代仍有出现。
照片上的漓江西岸是密集的房子,这些房子都不高,大约两层楼,没有遮挡桂林城西的山峦,读者因此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桂林城的轮廓线(亦称城市天际线)。与通常城市轮廓线由人为的高楼构成不同,桂林的城市轮廓线是由自然的山峰构成,对此,《广西———中国绘画艺术之乡》一文的作者写道:
美国人常说曼哈顿Z字形的空中轮廓。而桂林的轮廓也是一样的独一无二。在阳朔,各种地理结构的奇异几乎不可思议,很容易使人将它们与高烧时温度疯狂的走势曲线联系起来。有些山峰是圆锥形的,有些则是尖顶的,还有一些山峰上有洞,还有些悬崖让人止步。
……
尽管它们有些看起来像教堂的尖塔,而有些却像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知道有什么东西可与之媲美。欧洲的多洛米蒂山没有它尖锐,而法属印度支那的岛屿也不似它那么千姿百态。
这是对桂林城市轮廓线的写实描述,如今读来却像是感伤的怀旧文字,因为,桂林的城市轮廓线早已经被1980年代以后的高楼大厦破坏了。
漓江西岸那排密集的房屋后面,应该是桂林东面的城墙,水东门则是桂林东面城墙的进出口。如今,水东门和这排房屋后面的城墙都不复存在。但沿着漓江西岸向北一直穿过叠彩山的木龙洞,又可以看到一段城墙和一个城门,这段城墙连接了叠彩山和铁封山,城门则是东镇门。东镇门是目前桂林沿漓江西岸唯一尚存的古代城门。
照片上的漓江还停泊有不少带篷的船,这种场景1990年代或还能见到,进入21世纪就见不到了。
根据《广西文史》编辑刘青峰先生撰写的文章《浮光掠影留白处———读<广西———中国绘画艺术之乡>》,可知《广西———中国绘画艺术之乡》一文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园艺学家、植物学家乔治·魏德曼·高夫,摄影作者是一个名叫斯科特·T·C·刘的华裔青年。高夫1907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园艺专业农业理学学士学位,1908年到中国,成为第一个到中国的农业传教士。1937年,高夫以岭南大学经济植物接收站主任的身份到广西进行植物研究,此行他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并采集桂北山区生长的罗汉果。罗汉果如今颇富盛名,既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也可以制成可口的饮料,尤其是其中的罗汉果甜甙,其甜度为蔗糖的300倍,其热量为零,堪称是糖尿病患者、肥胖病患者的福音。但在当年,罗汉果仍然是植物学意义上尚未辨识的药用植物。高夫研究罗汉果的文章至今仍然被引用,被认为是研究这种药用植物的最初原创。
《广西———中国绘画艺术之乡》一文随附的照片亦是1937年拍摄的。当时中日战争已经发生,但桂林地处西南,远离风云突变的华北,尚处于安全地带,照片上东来西往的人们仍然给读者安居乐业的感觉。
新闻推荐
旅客在钦州东站刷身份证、手机扫码检票进站乘车。韦瑞涵/摄柳南客专飞驰在宾阳古辣段。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阳朔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