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要求改造提升品质版步行街 桂林步行街如何变脸?

桂林晚报 2019-04-09 12:26 大字

运营已进入第19个年头的正阳步行街。

近日,商务部连续发出两道关于改造升级全国步行街的通知,决定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推动有条件的城市开展高品位步行街建设。

桂林是较早建设步行街的城市,但历经多年发展,很多步行街的功能已显单一,对市民和游客的吸引力日趋下降。桂林人身边的步行街,如何变脸为高品位的品质步行街,或许应该从优化街区环境、提高商业质量、增强文化底蕴等方面打出“组合拳”。

“陈旧”步行街难吸引市民

在驱动城市消费的桂林步行街中,既有综合型步行街,又有特色型步行街,很多步行街已是城市地标。但随着商业环境和市民消费需求的变化,一些步行街对桂林人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其中各有各的原因。

正阳步行街是桂林的标志性商业建筑,也是桂林人的逛街胜地。2001年,这条街道经过改造正式成为步行街,全长666米,建筑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开业之后,每天都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这里消费。但如今这条历经18年的步行街,活力已大不如前。

3月初,许久没到正阳步行街逛街的市民罗小姐发现,这条老牌步行街上的一些店铺空置,这在以前难得一见。

“以前我们年轻的时候,在步行街买东西是一种高级的享受。”罗小姐说,以前这里品牌齐聚,涵盖市民的吃、穿、用、娱,而且有不少桂林老店,但现在正阳步行街给她的感觉是店铺和商品种类已经“审美疲劳”,主要吸引的都是外地游客。

在正阳步行街,购物和消费方式也显得有些陈旧,比如一些服装商家依靠大嗓门促销和音乐宣传,一些工艺、特产商品则主要吸引外地游客,商业方式千篇一律。

在主打饮食的秀水小吃街,本地人也已经鲜少光顾。“主要是吃的种类和店铺缺乏特色,本地人吃过一次两次之后很难提起兴趣了。”本地一位吃货小伍表示。

在市区的另一条西城步行街,曾经也是游客必打卡的一条商业街,但如今对市民的吸引力也不强了。目前,这条步行街的沿街店铺都以零售和餐饮为主,且很多桂林特产、纪念品同质化严重。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步行街的现状正是目前很多步行街都存在的异化,旅游需求没有与服务本地人生活的需求平衡,长期下去就会导致步行街缺乏后劲。

发展遭遇现实难题

商业步行街对本地人逐渐缺乏吸引力,还被多重因素所左右。

“相比步行街,我可能会选择到东西巷好好逛一逛,这边吃的东西多,还有蛙小侠、海底捞这样的品牌餐饮,吃完饭到影院这样的娱乐设施看场电影。”小伍说,与正阳步行街一路之隔的东西巷商业设备更加完备,无论是吃喝玩乐都更能让本地人多一些消费欲望。

还有的市民表示,如今想买一件中高档的服装,会发现在步行街根本买不到,而是到万达这样的商业综合体比较适合。同样,有市民想给孩子买一件品牌玩具,但逛了逛步行街发现没有类似店铺,只好又从步行街打车到了商场。

这位市民说:“感觉步行街、文化宫一带现在都是小餐饮,以前中高档购物的氛围已经完全被打破。”

在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一些步行街难以满足市民消费需求,这是普遍现象。因此,很多市民把消费转向了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商。

在阳朔、兴安等县域,也都有自己的步行街,在很多当地居民的印象中,步行街的沿街店铺都以零售和餐饮为主,纪念品同质化严重,有的步行街干脆成了小吃一条街,街区卫生方面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2018年3月,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对全国步行街情况进行了摸底。结果显示,全国经营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步行街、商业街超过2100条,总经营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但是环境不够好、档次不够高,功能不完善、特色不突出等问题,让部分步行街客流减少、效益下降,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升级需要不相适应。”此前,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司长郑文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语点破了步行街的现实难题。

如何让本地客流回归

陈旧的步行街如何变得更时尚、国际范?东西巷改造或许给桂林人带来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相对于千篇一律的商业店铺来说,如今现代人更易于接受集观赏、休闲、娱乐和购物为一体的新版步行街。

家住在中华路,经常下楼逛东巷的市民小龚说,与传统的步行街相比,东巷沿街小店铺的数量并没有太多,步行街上不仅有东巷遗址、名人老宅这样值得一游的观赏区,还有更多的休息区和艺术雕塑,不仅游客喜欢,本地人也觉得很有市井气息。

“如果有更多老字号在东西巷重生,那会更加吸引人。”小龚建议。

业内人士认为,在抓住游客的同时,本地步行街也应该强化为本地人服务的功能,吸引市民回流。

比如在外地一些城市,一些重装升级后的步行街吸引了更多时尚品牌全新亮相,特别是一些品牌旗舰店的出现,让步行街变得更加时尚了。

同时,以东西巷为例,步行街也可以参照商业综合体的消费模式来打造,带来新的消费热点,也突出了街区的独特性。特别是丰富业态形式,比如考虑增加艺术馆、儿童剧院等文化板块,以及电影院、餐厅、儿童体验区等休闲板块内容的扩量提质,能不断优化消费者的逛街体验。

此外,很多融合现代审美与传统文化的创新店铺也很有流量。如书店、咖啡店、网红店的时尚元素与桂林建筑的传统元素相结合,也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前来尝鲜。

由此可见,如果步行街要变脸,那么肯定源于对硬环境和软条件的综合改造,使之成为更加立体化的商业街区。

挖掘文化成为创新之途

此前,商务部曾这样给高品位步行街“画像”:区位优越,商业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公共设施健全;功能完善,名品名店集聚;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消费吸引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事实上,在各地的步行街改造提升过程中,增加步行街的文化底蕴都备受重视。在桂林,东西巷正是挖掘了桂林市井文化的瑰宝,与现代商业进行了完美融合。

而实际上,正阳步行街也是桂林的一条老街,曾经是桂林政治、商业中心和达官权贵和商贾集中之地,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故事。这里始于汉,盛于清,在正阳街出土的曲水流觞见证了正阳街的繁华兴盛。如何挖掘这些文化底蕴和街道家底,或是今后实现正阳步行街升级变脸的思路之一。

除了将现有的步行街改造升级,在去年进行的广西全区商务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推动南宁、桂林等地建设一批高品位步行街。具体来说,桂林要建设品质版的步行街,必须要有主打主题、形象、品牌等核心产品。

如东西巷主要以桂林历史和文化为主题,树立起了目前桂林步行街的金字招牌。业界人士认为,桂林消费和旅游主题的包容性很强,步行街也是一样,拥有文创、娱乐、购物等综合主题的街道对游客和市民来说更加有吸引力。

具体到各县的步行街,最重要的还是结合当地特色打造。比如在餐饮方面,像平乐的船家菜、恭城的油茶、兴全灌的湘菜风格、会仙的湿地餐饮,包括壮、瑶、苗族的特色,都可以成为步行街的特色,而不是与其他城市的步行街千篇一律。同时,利用当地的文化和历史特色与商业相融合,让消费层次和内涵的提升带来新的收益增长。

记者沈青文/摄

新闻推荐

榕树,榕城,桂林

榕湖畔,古榕与古南门交相辉映,成为桂林的文化地标之一。王城的大榕树下,是市民、游客休息乘凉的好地方。□见习记者胡晓诗...

阳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