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改革开放之初当导游

桂林日报 2018-09-12 13:16 大字

当年张高勇(左二)为央视外语主持人Flower进行导游。记者陈静翻拍

这本1979年10月份的《国家地理》杂志张高勇一直珍藏着。记者陈静摄

作为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桂林旅游的对外开放时间其实始于1973年,但真正得到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张高勇作为桂林最早的一批导游,也是地道的老桂林,他在桂林国旅工作了30多年,见证了桂林旅游起步和发展的全过程。他向记者讲述了从改革开放之初当导游的故事。

□本报记者陈静整理

插过队、进过厂,最后我当上了导游

上世纪70年代初,年仅16岁的我下乡插队,在农村当了5年知青。回城后我进了桂林市皮革厂,进过车间,做过销售,一呆就是5年。之后,我调去了桂林市漓江航运公司。在那个年代,只有漓江航运公司和外事车船公司专门负责接待外国游客。1979年后,我明显感到来桂林的外国游客不断增多,这个时候懂点外语的人才非常吃香。因为有点英语基础,我在航运公司如鱼得水。但我还是觉得英语储备不足,便选择去师大继续读夜校充实自己。3年的时间里,我白天去跟船,晚上去学习,每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现在回想起当年上夜校的那段日子,我更多的是觉得充实而不是辛苦,也就是这个选择改变了我后来的人生轨迹。

国外游客不断增多,可外语导游远远不够。我记得当时全市只有20多名英语导游。中国国际旅行社桂林分社便从全市各个单位抽调会英语的人在旅游旺季去充当临时导游。借着这个契机,我来到了国旅,工作一段时间后,因为表现突出被留下来,成为了国旅的正式员工,这一干就是37年。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阅历的增长,我感到自己的英语能力还是有所欠缺,于是自费去澳大利亚学习了一年。也正是因为这一年在国外学习、生活的经历,让我回来后工作时更加得心应手,我更容易理解外国游客的诉求,知道他们想要的服务到底是什么样的。我的业务能力突飞猛进,时至今日,我仍感慨自己之所以有现在,得益于当初坚持学习英语。

导游37年,我见证了桂林旅游的发展变迁

桂林有甲天下的山水风光,但在改革开放之前,桂林就像养在深闺无人知晓的美少女,来桂林旅游的人很少,外国游客就更少。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是不允许私人开办旅行社的,整个桂林只有中国国际旅行社、中国旅行社和中国青年旅行社这3家联合成立的桂林市旅游公司。作为导游,大家觉得跟外宾接触体现的是中国的形象,代表的是国家的荣誉,不光是要求业务水平高,还要求政治觉悟高,那时我们的职业荣誉感特别强,导游这个职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也很好。

当时桂林的旅游行程其实很简单,接待能力也相当落后,基本上就是“三山一洞一条江”。游漓江从市区滨江路码头出发,直接开到阳朔,行程要六七个小时。我印象很深的是,当年阳朔旅游业还没有发展起来,码头只有一家不具备外事接待能力的饭店,西街走不到半个小时就结束了游览,基本不留宿阳朔。全市能达到外事接待要求的宾馆饭店也没几家,主要是榕湖饭店、甲山饭店和漓江饭店。因为宾馆饭店少,导游还得负责给游客找合适的住处。

上世纪70年代,桂林旅游业在全国率先起步发展,1973年,国务院将桂林列为24个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改革开放后,桂林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从1973年接待境外客人不足千人,发展到1987年接待境外游客50多万人次,国内游客达到800多万人次。我记得,当时特别忙,一个月不休息是正常的,最忙时连续两个月都没有休息,都快分不清哪些讲解跟客人说过哪些没有。

那时候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都特别吃香,就连在涉外饭店当服务员都要经过层层选拔,不仅对身高、相貌有要求,还要通过政审。从事导游工作也极大改善了我们家的生活条件,华生牌电风扇、凤凰牌自行车……这些当时稀罕的大件我家都有。1986年,我们家买了台日本的彩色电视机,这在当年可是高级货,一到晚上我家里就挤满了赶来看电视的街坊邻居。记得有一年我得了4000元的奖金,这可是一笔巨款,要知道当年工薪阶层月工资也就是50元左右,这笔收入让我激动了很久。

退而不休,我要把桂林介绍给更多人

在国旅工作的37年间,我先后带过2000多个旅游团,接待过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余名游客。

我至今仍保留着当年与不少外国游客的合影和信件。让我印象最深的是1983年我接待过的一对来桂林地质研究所讲学的美国地质学家夫妇,夫妇俩与我拍下了当年颇为稀罕的彩色胶卷照片。现在我还与许多接待过的外国友人保持着联系,许多外国朋友还经常给我寄来礼物。1979年10月份的《国家地理》杂志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这是一位外宾寄给我的,上面刊登了他写的一篇关于桂林的文章,还配发了不少反映当年桂林风土人情的照片。

如今我虽然退休了,但因为多年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不时应邀给外国游客讲解古镇文化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此外,作为市导游协会副会长,我还经常给年轻导游做培训,闲暇之时帮芦笛岩等景点的导游词补充人文历史部分的英文注释。

现在,桂林的旅游接待水平和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事旅游业的人数也翻了几十倍,旅游景点遍地开花,星级宾馆饭店随处可见,正在开展的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更是不断提升着桂林旅游的品质与内涵。作为一名老导游,看到这些变化我特别欣喜。如果可以,我还想继续做导游,让更多的人看到最美的桂林。

(欢迎向本栏目投稿,稿件请寄桂林市秀峰区榕湖北路一号桂林日报社会专题部收,或投电子邮箱:glrb2008@sina.com。)

新闻推荐

唐诗集句成《漓水流韵》挖掘文化著《风物传说》访民间文艺家秦焕艺

秦焕艺(照片为受访者提供)■记者苏文娟通讯员郑木发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了解到,阳朔县渡头村有个名人叫秦焕艺。他早年毕...

阳朔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