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桂林 从“东方公园”到国际旅游胜地

桂林晚报 2017-12-11 14:59 大字

1945年,满目疮痍的桂林城北部。杰克·威尔克斯摄

榕湖的黄昏,美不胜收。王战飞摄

■凌世君

桂林自古依托山川形胜建城,造就了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山-水-城于一体的城市格局。1940年桂林正式设市,开始引入现代规划理念建设城市。从上世纪40年代,当时的市长苏新民建议将桂林建设为“东方公园”,到新中国建立后,专家们编制《桂林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再到1979年国务院确定桂林市为社会主义风景游览城市,1982年公布桂林为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桂林的城市性质有了明确定位。2009年12月7日,国务院明确提出“桂林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国际旅游胜地”,成为桂林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1“东方公园”昙花一现

对于桂林城来说,1945年7月28日是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中国军队从日寇手中夺回了桂林。光复后的桂林其状如何?国际传媒对此进行了报道,驻桂美新闻处发表言论称:中国无任何一城较此次桂林所遭劫祸更甚者,桂林一度为广西华丽之城市,拥有50万人口,兹已遭受严重之破坏,一如罗马之破坏迦太基者然。全城中仅有巍然独存建筑物,均为曾经日军占做司令部,而于其撤退中未能加以破坏者,其他各类建筑物及民房,均成断墙残壁。……今日之桂林实已成为一死城,日军残暴之程度,甚于南京,可与考文特里(即考文垂)、鹿特丹相比。

桂林该怎样重建?当时的省主席黄旭初亲自出面,聘请市政专家、川康建设委员会的邱致中博士来广西指导市政建设,邱博士熬更打夜十余日,编成洋洋十数万言的《大桂林“三民主义”实验市计划草案》。按照这个宏大的城市建设规划,桂林市区将包括10个专业区,人口100万;各处名山之间用空中铁道联接,广场中将矗立摩天大楼。这一规划被反对者讥之为“估计过高,不切实际”,虽经省政府修订通过,但被省临时参议会否决,最终没能实施。

“外来和尚”念的“经”不成腔调,桂林本土的有识之士开始谋之。除按战前桂林规划进行修改,应付重建桂林之需要外,市长苏新民将其对桂林建设的构想写成了《筹建桂林风景市之拟议》。他首先否定了将桂林建设成商业都市和工业都市的可能性,理由是,桂林虽然水陆交通齐备,但条件有限,出口货物无多,只能成为一个转运地,且珠江流域的商业中心在梧州;本地没有煤、铁、棉等资源,交通阻碍。因此,无论是商业都市还是工业都市,桂林都缺乏必要的条件。桂林何去何从,苏新民的见解是:桂林最适宜建设为一风景都市,“北连兴安,南趋阳朔,合灵渠漓江之胜,建设为‘东方公园\’”。具体来说,“兴安北起分水塘,秦堤,灵渠,为秦时古迹,去今二千余年。由兴安沿湘桂铁路而下经桂林,再沿公路经良丰(国立广西大学所在地)以致阳朔,或由兴安顺漓江而下,亦可抵阳朔,沿途奇峰杰出,水碧山青,忽而平畴万顷,忽而孤峰临江,忽而一水中通,忽而碧波无际,渔舟唱晚,朝敦晨升———数百里之风物,联为一气,构成‘东方公园\’之中心”……

客观言之,这是一份接地气,有战略眼光的建设构想,但“生不逢时”:国民党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份计划只是昙花一现。

2“64规划”进程中断

桂林于1949年11月22日解放,1950年广西省会迁往南宁,长期区域行政中心地位丧失,百废待兴的桂林面临一个新的建设时期,桂林该如何定位,怎样建设却长期没有明确目标。上世纪50年代,在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思想指导下,桂林一度按工业城市布局,工厂、生活区相互交错,给后来的环境保护埋下了隐患。上世纪60年代,黄云主政桂林,提出了建设“东方日内瓦”的城市定位,借1964年城建工作会议在桂林召开之机,邀请城建部设计研究院以及上海、武汉、广州等地的50多位专家和专业人士来为桂林制定规划。专家们驻点桂林,历时100多天,编制了极具专业水准的《桂林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确立了“把桂林改造成为一个住宿舒适,交通方便,服务设施完善,市容整洁,环境卫生,风景优美,轻手工业发达,具有中国特色的游览城市”的目标,史称“64规划”。对市中心区域建筑限高是这份规划的特别之处,专家们一致认为,为保证视野开阔,又兼顾城市发展和旅游观光要求,必须规定市中心区域内的建筑楼高不得超过五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桂林山水城市的特色,实现永续利用。“64规划”制定不到两年,文革浩劫开始,这份规划就此被搁置。

1973年,桂林对外开放旅游,大批境外游客涌入桂林。当时,桂林的工业污染日趋严重,桂林的青山秀水有变成白山黑水的危险。1973年10月16日,邓小平陪同外宾游览漓江,看见漓江被污染,他指出,如果不把漓江治理好,即使工农业生产搞得再好也是功不抵过。由此桂林痛下决心治理污染,关停并转了一批污染严重的工厂和车间,桂林山水恢复了本来面目。

1979年国务院在给桂林的规划批复中,确定桂林市为社会主义风景游览城市,1982年公布桂林为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两顶桂冠。桂林的城市性质有了明确的定位后,迎来了桂林旅游业发展的春天。蜂拥而至的游人对桂林破旧的城市面貌、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十分不满,他们说,桂林就像一位美丽的姑娘穿着破烂的衣裳。为改变这一落后面貌,桂林人民不懈努力,经过40多年的建设,尤其是世纪之交的城市大建设大改造,桂林的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南北一条路,东西一座桥已成为历史,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城市基础设施,两江国际机场、桂柳高速公路、火车客运始发站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宾馆饭店林立,大型商场遍布中心区,两江四湖环城水系贯通中心城区,步入新世纪的桂林的确气象一新。

3胜地建设其来有自

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的发展风生水起。桂林的发展方向再一次引发关注。风景游览城市只是给桂林的城市定性,历史文化名城只是荣誉称号,而桂林未来的发展目标到底是什么?

2009年12月7日,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中明确提出“桂林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国际旅游胜地”,这不正是桂林苦苦寻觅的发展目标吗?这不正是一直以来城市发展脚步的指向吗?

随后三年,桂林市依据《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在自治区的支持下,立足于高端谋划,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编制完成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送审稿),于2012年11月1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由此标志着桂林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国际旅游胜地成为桂林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规划纲要》着眼于实现城市功能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旅游龙头带动、产业全面振兴、以城带乡、产业融合、生态环保的需要,就桂林的发展战略定位提出了几个重要概念:

———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

———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

按照《规划纲要》,再过三年,到2020年,桂林将成为世界一流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城市文化特色突出,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生态环境达到国际优良水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综合服务功能完备,交通条件全面优化,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这是《规划纲要》为桂林发展描绘的美好蓝图,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新闻推荐

桂林市体育产业协会成立

本报讯(记者周文俊通讯员沈振胜)近日,桂林市体育产业协会在市体育中心桂林棋院举行成立大会,标志着桂林市体育行业正式迈入一个“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崭新阶段。据介绍,目前体育产业协...

阳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