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不曾停歇的寻根之旅

桂林日报 2017-08-11 12:37 大字

“什么是中国?”这一困扰阿根廷人古斯塔沃·伍整整52年的问题,因为一次寻根之旅得以破解。

2015年秋,古斯塔沃回到父亲出生的地方———广东台山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他发现有些人跟他长得很像,突然产生了一种“家的感觉”,眼眶顿时湿润了。

那一次,他在中国待了近两个月,跑了9个省份、19座城市,中国的样子在他眼里慢慢清晰起来。

北上广的人挤人、新疆的辽阔地域、四川的多民族习俗……多样化的中国令他着迷。而中国人的友好也让他倍感亲切,“有时我向陌生人问个路,他就直接把我带到了目的地”。

这样的“中国”和他想象中的很不一样。从小到大,“中国”对古斯塔沃有着不同的内涵。

懂事时,“中国”是自己奇怪的姓氏、家里的中国字画、邻居投来的好奇眼神;少年时,“中国”是纽约的中国城、塞得满满当当的杂货铺以及父亲埋在收银台后的背影。

在与父亲共同生活的16年间,古斯塔沃很少听父亲说起中国,父亲也从未教过他一句中文。之后,由于父母感情破裂,母亲带着他从美国纽约来到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从此,中国离他越来越远。

不惑之年,带着对“什么是中国”的疑问,古斯塔沃找到了当年与父亲一同抵达阿根廷的中国老友———一位生活拮据的画家。从他那里,古斯塔沃不仅学习了书法、国画、象棋,甚至还参与翻译了《道德经》。

“我把他看做爸爸的化身,他是我和爸爸之间的桥梁,同时也是我和中国文化之间的桥梁。”古斯塔沃回忆道。

2010年,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对了解中国的渴望,古斯塔沃与一名阿根廷汉学家及一名阿根廷记者,共同创办了当地第一本介绍当代中国的西文季刊《当代》。

“最近十几年来,中阿经贸合作飞速发展,想要了解中国的阿根廷人越来越多,其中就包括我。但当时,真正了解中国、可以讲述中国故事的阿根廷人寥寥无几。”古斯塔沃说。

为了拉近中阿之间的距离,古斯塔沃邀请出生在阿根廷的华人后代、当地的“中国通”、两国文化交流的参与者等,通过《当代》这一刊物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介绍中国,为当地读者打开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展现了一个不带偏见、不同于西方叙事的中国。

杂志创办5年后,古斯塔沃才有机会来到中国。52年来的首次“拥抱”,让他觉得“生命变得完整了”。

“中国就像一面镜子,我从中看到自己从哪里来,为何成为现在的自己。”他动情地说。这也让他再次坚定了自己的使命———让远在地球另一端的阿根廷同胞与自己一起走近中国、了解中国。

有了办杂志的经验,又有了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的亲身体验后,古斯塔沃决定把自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写成书,让阿根廷这个“阅读王国”的书架上多几本有关中国的书。

“作为阿根廷人,我知道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哪些方面最感兴趣,比如星座话题。这看似肤浅,但阿根廷人就是喜欢,一本有关星座的畅销书能比大文豪博尔赫斯的大作多卖出10倍。”古斯塔沃说。

于是,他写了一本《中国鸡年》,将星座与生肖结合起来,从阿根廷人喜闻乐见的星座角度解读中国的五千年文化。另外,他还出版了两本书:《关于中国,这些你都应该知道》讲述的是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最近出版的《秋天的蝴蝶》则是一本自传,写自己和父亲阔别20多年后的重逢。

他还有好几个出书计划:一本关于回国寻根的所见所闻,一本介绍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还有一本是中国旅游攻略。“比如说起阳朔,我会跟阿根廷人说,你得骑着自行车去逛,还可以跳到河里游一圈。”

他没有料到的是,他为加深中阿民众之间相互了解所做的努力,竟让一度紧张的父子关系缓和下来。“父亲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完成他们那一代人没能完成的使命。”

古斯塔沃明白,寻中国文化之“根”不易,让中阿文化交流“开花结果”更难。“我现在每天要用10多个小时写作,写关于中国和阿根廷的故事。感觉怎么写也写不完。”

(据新华社执笔记者:朱婉君、赵晖,参与记者:刘莉莉、倪瑞捷)

新闻推荐

天降子弹头砸坏车顶 警方循踪破制贩枪大案 目前,已抓获六名嫌犯,缴获自制手枪17支,子弹75发

警方缴获自制手枪17支和子弹。今报记者邓振福摄今报记者邓振福通讯员黎帆8月1日,桂林警方向媒体通报侦破一起特大制贩枪支案。今年4月,桂林市民陈先生的车顶被空中掉下的子弹头砸坏,引起警方重视。5...

阳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