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在三河喝早茶

合肥晚报 2017-06-04 04:20 大字

三河是悠闲的,走进去就仿佛时光变缓,亦如丽江、阳朔、九寨沟,心情也就放松下来。

在三河古镇,人们把在茶馆里吃早点叫做“喝早茶”,如此一说无从考证,就像是三河人的约定俗成。我小的时候就经常随外公喝早茶。

三河镇自古商贸发达,市场繁荣,为商品集散地,茶馆也因大批南来北往的客商应运而生。早晨或傍晚,三五个朋友相邀茶馆小聚,抑或独自品茗,不失为颐养心情的好去处。在三河,最出名的茶馆当属“春明楼”、“菜根香”、“天然楼”、“一乐也”等老字号茶馆,虽没有老舍笔下的茶馆出名,却也有一番红火景象。两层木质结构的小楼临河而建,坐楼可观河观景观人,有大厅也有小包间。远远的就看见掌柜坐在门前桌边,和客人用现金交换取点心的牌子,牌子一般用竹片做成不同的形状,表示不同的早点和个数。我跟着外公买好牌子,找了张大方桌坐下来,外公唤一声“伙子”,那边马上应答“来啰”。跑堂的伙子肩膀搭着一条毛巾,拎着足有两尺长壶嘴的大铜壶疾步过来,一边收下牌子,一边取出大瓷碗,先娴熟地倒上热气腾腾的大碗茶,再送上你要的点心,还照应着邻桌需要添茶的客人。长长的壶嘴伸到客人的碗边,茶水顺着壶嘴流出,满而不溢。喝茶的客人中,有本镇的也有周边乡下的,还有远道客商。他们边喝茶边交流,国事家事本镇事,张家李家老王家,各种信息都在喝茶中汇聚,又在喝茶中扩散。熟悉的陌生的,镇上的乡下的,本地的外地的,没有身份贵贱之分,没有年龄差别和性别界限,谈天说地哼小曲,洋洋自得。慢生活的三河,就从早晨第一缕阳光开始。

追溯三河早茶的品种和质地,那还得从米饺说起。三河米饺,形如元宝,三寸大小,色泽金黄,层层焦脆,是喝茶食品中的首选,颇受客人青睐。米饺馅做得地道讲究,一般选用上等的本地白干(豆腐)、巢湖白米虾、黑毛瘦猪肉,拌以少许的本地香菜,切碎后将淀粉、作料和到一起成馅,然后逐个包入米饺中,有虾米馅的、肉馅的、素菜馅的,虾米馅的只放一只白米虾。米饺做好了,放到簸箕里,端上灶台,应客人需求要多少就在翻滚的油锅里炸多少,火候恰到好处,现炸现吃,饺皮酥脆,饺心鲜美,食客赞不绝口。相传米饺是好客的三河人,当年为了犒劳太平军“三河大捷”将士而精心准备的。早点中还有形若热带鱼的烧卖,松软可口的油丝,层层薄脆的马蹄酥,狮子头、小粑粑、炸油条、炸锅巴、春卷、油炸臭干、五香蛋等等,个个做工精细,十几个品种,让你满口留香。

喝早茶的人当然也不会忘记做早茶人的辛苦。做早茶的伙计一年四季,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每天清晨两点钟左右就得起床。首先生炉子煨茶,把几个能装两公斤的铜水壶或者黄泥壶(用黄泥烧制成的)盛满,放上灶台,小火烧开,满屋子热气腾腾,伴随着炒米面和各种馅的香味氤氲整个茶馆,破窗飘出,过往的路人远远就闻到米饺的香味。这些早茶大多是用当地的籼米做成,先要把籼米碾成面,放到大铁锅里炒熟,再放适量的水搅拌,软硬适中后,盛到案板上搓揉,直至揉成熟面,才拧成一个个小米面团,就可以包米饺了。一番忙活,即便寒风凛冽的严冬,伙子们也大汗淋漓。十几个品种的早点需要十几种做法。伙子们分工仔细,烧火的、炒面的、包馅的、煨水的,各自紧张忙碌,都要赶在喝早茶的客人到来前全部停当,然后打开店门迎接食客。

时光荏苒。如今,三河镇的这些茶楼已经不复存在,三河人喝早茶的慢生活也逐渐被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所取代或简化,但那个时代的民俗风情却深刻地烙在脑海,难以忘怀。

新闻推荐

乘火车旅行

□葛雨欣小时候,很少坐火车,总觉得坐火车是件有趣的事。想象着自己坐在车窗边,静静观望窗外来了又去的风景,有时候景色扑面而来,有时候又箭一般往后飞去,犹如走马观花一般,在一帧帧变换无穷...

阳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在三河喝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