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老街的“味道”
本报记者 王春楠 通讯员 卿戊公式 文\图
天光渐亮,薄雾笼罩着阳朔县兴坪镇。这个古镇像个刚睡醒的老人,温和地守望着每一座房屋、每一棵树木、每个离开和归来的人。在拥有千年历史的兴坪古街上,松花糖的香气也开始悄然流淌。作为阳朔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坪镇松花糖吸引了万千游客,也抚慰了游子乡愁。
松花糖名称的由来,一般多认为它的颗粒像松树的花球,且颜色也相似。制作精良的松花糖金黄亮丽、香脆可口,与晶莹雪白的米花糖一道被称为兴坪小吃中的“金玉双璧”。
记者走入古街上一家松花糖店,店主韩勇正在后厨指导工人们炸制脆果。几名工人分工有序,动作麻利。她们将糯米舂成糯米粉,加水揉搓成面团后,再搓成筷子般粗细条状,用刀切成大小均匀的小颗粒。
里间,有一个直径超过一米的油锅,糯米粉颗粒炸成圆珠状的香脆果。其后,工人又将香脆果倒入红糖熬成的糖锅内,搅拌翻动使其凝结成形,再趁热压平压实,用刀切成规则小块。
几百年来,松花糖一直采用传统手工方法制作。“比如熬糖锅,就得一刻不停地搅拌,熬到什么程度合适,也得靠经验判断,如果太稀太稠都挂不住果,这锅糖和果子就全报废了。”30多岁的韩勇说,他学了整整2年,才熟练地掌握了制作松花糖的全套工艺。
韩勇的岳母曾在一家松花糖作坊做学徒、帮工,后来也开了个松花糖作坊自产自销。随着年岁渐大,她希望把手艺传给女儿女婿。“我俩大学毕业后就在深圳工作,收入和生活都比较稳定。”韩勇说,经过深思熟虑,他和妻子还是决定回到老家,将松花糖的手艺和历史传承下去。
2009年,韩勇夫妻回到祖祖辈辈居住的兴坪古街,接手了岳母已经开了几十年的松花糖店铺。8年来,他们生活得安定幸福。“我们留住了松花糖,也留住了自己的根。”韩勇说。
新闻推荐
河北一女子身世成谜,无奈网上发帖求助DNA数据圆了她的寻亲梦
志愿者与莫小芳夫妇及其亲人合影。今报记者王建伟文/图她叫马巧素,自幼在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长大,她既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母亲,“父亲”比她大了整整岁,使她对自己的身世一直心存怀疑。年“父亲”去...
阳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