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关于桂林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16年2月1日在桂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桂林日报 2016-02-22 03:41 大字

桂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桂林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四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5年,全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以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为核心,以促进经济扩量稳速提质为导向,以改革创新开放合作为动力,以转型升级增效为主线,以增进民生福祉为依归,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在新常态下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从指标运行情况看,3大类16项主要计划指标中,除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5项指标外,其他完成情况均达到或好于预期,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任务全面完成,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类指标持续向好,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总体是好的。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项目带动效应显著,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37.3亿元,增长19.5%,充分发挥了对扩内需、稳增长的支撑作用。投资结构日趋优化。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0.1%,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6.7%,占比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作为实体经济重要构成的制造业投资增长15.4%,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1.8%,新兴产业中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67.3%;向社会推出第五批引入民间投资项目22项、总投资115.3亿元,民间投资增长20%。

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市800项重大项目完成投资764.1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1.6%,其中新开工126项、竣工99项。强化四家班子领导带头包抓项目制度,将重大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升格配强,举办全市项目推进和协调会80余次,规划审批事项精简三分之一,保障56个批次113个项目的用地需求。对接国家投资领域重大工程包,策划储备项目800项、总投资4738亿元;建立“十三五”规划项目库,储备重大项目3216项、总投资1.45万亿元,比“十二五”规划投资规模增长一倍以上,上报建议纳入国家和自治区“十三五”规划的重大工程54项、重大政策19项、重大项目418项。

筹融资工作呈现新亮点。争取中央和自治区预算内补助资金18.9亿元,争取自治区代桂林市新举借政府债务12.5亿元,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5.94亿元、扶持项目10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81.1亿元用于支持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建设;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91.2亿元;发行企业债券10亿元;漓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基金、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基金成功设立,其中35亿元已到账发挥效益;通过融资租赁形式融资1亿元;建立PPP项目库,入库项目70项、总投资379.4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市288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276.3亿元。两江国际机场T2航站楼主体工程开工。贵广、湘桂铁路配套完成投资28.9亿元,桂林西客站建成投入使用,中国铁路总公司正式批复桂林北动车运用所建设,桂林西货运中心、桂林北综合客运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加紧推进。高速公路完成投资63.4亿元,灌阳(永安关)至全州(凤凰)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资源至兴安、桂林至三江高速公路以及桂林至柳州高速公路大修改造工程等加快建设,荔浦至玉林、灌阳至平乐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持续推进。5个风电场项目投产发电,2个新开工,9个在建项目加快推进,风电装机容量稳居全区首位。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02.3%,川江水库投入运营,小溶江水库下闸蓄水,斧子口水库大坝砼浇筑至212米高程。

(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深入推进。旅游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增国际、国内航线2条,高铁开通动车数量稳步增加,全年铁路客运量达2438.7万人次。旅游精品建设力度加大。龙胜龙脊梯田风景名胜区等10个精品旅游项目完成投资22.1亿元,“两江四湖”二期连通水系开工建设,美国飞虎队桂林遗址公园建成开园,靖江王城“拆围透墙”成效明显,正阳东巷保护修缮整治、逍遥楼重建、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期工程等彰显文化底蕴的代表性项目基本完工;在全国率先开展旅游厕所改造,成为全国学习标杆。漓江景区“三统”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改造提升游船29艘,漓江运营总收入增长20.6%。“旅游+”模式加速推广。桂林航空旅游集团公司成功注册,桂林航空公司组建运营,桂林通航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运营,低空旅游产品陆续推出,填补广西航空旅游项目空白;乡村旅游成为消费新热点,推行9项生态旅游服务地方规范,全市休闲农业景点、景区、农家乐总数超过1200个;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永久落户桂林,首届获评2015年度“全国十佳专业展会”和“中国会展经济产业贡献奖”,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和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各县区旅游节庆活动品质持续提升,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节庆品牌体系。2015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4470万人次,增长15.5%,实现旅游总收入517.3亿元,增长23.1%,旅游总收入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6.6%。

工业经济企稳趋优。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701.8亿元,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6.4%。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轻工业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重工业1.9个百分点,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3.7%。电子信息、医药及生物制品、先进装备制造、生态食品等四大优势产业产值增长9%,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0.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7%,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23.9%。工业园区总产值达160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53个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62.1亿元,其中莱茵科技植物资源综合应用产业化等10个重点项目动工建设,福达公司年产25万根发动机曲轴等7个项目竣工投产,桂林电科院电工电子新材料产业基地等全面推进;新增入园企业30家,桂林工业新增长极——— 桂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布局。

服务业提速增效。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702.6亿元,增长9.2%,2003年以来首次快于第二产业增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桂林空港物流产业园区等8类15个集聚区挤进自治区规划盘子,全市281项服务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75.8亿元。优先发展现代商贸业,万达广场、万福广场等大型现代商贸综合体开业运营,新增商业面积65万平方米,桂林电商谷入选国家商务部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入驻企业近300家,荔浦、灌阳两县入选国家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名单,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40%。“漓水青山·养生桂林”的品牌影响力增强,出台桂林养生养老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桂林)国际健康养生创新发展高端论坛,崇华中医街一期工程基本建成。金融业持续发展,中国企业股权资产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东盟管理中心和桂林交易中心成立,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4.3%和13.8%,保费收入增长21.8%。

特色效益农业快速发展。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339.4亿元,增长4.4%。粮食总产量206.3万吨。水果、蔬菜、肉类等优势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建成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8个,集成和推广了一批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48.6%。规模化、特色化养殖强势发展,生猪和家禽规模化养殖率分别达55%和83%,居全区第一,竹狸、肉兔、蜜蜂等特色养殖快速增长。发展林下经济面积658万亩,实现产值76.1亿元,惠及林农156.2万人。农业产业化程度提高,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21家、家庭农场111家,新增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1个,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产品10个。

产业创新发展加快。企业创新能力增强。新增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自治区级技术中心6家、自治区级研发中心5家、市级技术中心13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家;高新区国家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秀峰区琴潭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叠彩区桂林智慧谷等一批创新创业基地加快建设,新增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自治区级创新示范企业5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48.2%。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3家试点企业成为国家首批两化贯标企业,另有3家企业成为自治区级两化融合标杆企业,高新区和荔浦县工业集中区成为首批广西工业园区两化融合示范(试点)园区。“互联网+”加速渗透。桂林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上线试运行,阿里巴巴桂林服务中心落地运营,新增102家企业实现网上营销。企业扶优培强成效显著。新增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94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7家企业登榜“2015广西企业100强”,123个新产品获自治区补助,39件商标被认定为“广西著名商标”,4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21个产品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

(三)城乡统筹稳步推进,发展协调性进一步提高

临桂新区建设扎实推进。实施重点项目145项,完成投资58.7亿元。行政中心功能日趋完善,投资发展商务大厦等多个行政服务大楼进入装修阶段。道路管网建设加快,22个道路桥梁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基本实现道路网络化连通,通水、通电、通气、通信同步推进。配套设施日臻完善,中心公园、重点路段的水系园林景观工程基本完工,环湖小学、新龙中学、宝湖书院等启动建设,复兴小学、桂林中学临桂校区、桂林师专临桂校区、桂林旅游综合医院、西城医院等开工。

中心老城疏解提升。重要交通节点改造持续推进。“南畅”工程国道321桂林至阳朔段改扩建项目市区段基本完工;福利路二期有序推进,西二环路铁路下穿及西二环路北辰立交工程基本完工,中隐路西延长线隧道贯通,“北通”路网基本成型;万福东路加快施工,龙门大桥完成大部分桥梁基础工程,“东拓”建设迈出关键一步;西门立交桥至东安路改造工程建成通车,香江饭店立交桥、漓江桥改扩建、市区道路整修工程等相继启动。重点片区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完成88个城中村、81个无物业管理小区改造工程,8个重点农贸市场通过验收;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18个,新开工8个,完成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疏解人口0.58万人。

县域发展有新成效。县域经济量扩质提。11县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经济的六成以上,新增阳朔、平乐两县成为经济总量百亿元县。9个县域特色园区(集中区)产值突破750亿元,兴安、灌阳、全州工业集中区等3个自治区产城互动试点园区,累计投入3.5亿元用于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和产城一体化建设,全州县成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县城建设持续推进,纳入市级统筹的11县78个城镇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7.6亿元,阳朔、灵川、全州、永福、灌阳、平乐以及荔浦等多县的老城或新区建设均呈现新变化。

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完成城乡房屋外立面风貌改造0.78万户,基本覆盖全市重要交通、旅游线路。第二批15个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进展顺利,383个建设项目投资完成率达65%。“美丽桂林·生态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全国领先,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桂林市召开,“恭城模式”在全国推广。建设首批17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村。完成566个自治区级绿化示范村屯及7105个一般村屯的绿化工程。完成危桥改造55座,新增连接村屯等级公路432.9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达90%。新增、优化或调整城乡公交线路17条,乡镇通公交率达54.9%,建制村通公交率达28.7%,荔浦、平乐两县在全区率先实现“乡乡通公交”。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6万户,惠及农村贫困人口9万人。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730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4%。投入11.4亿元,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建成文明卫生示范村48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8%。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5.1万亩,新建堤防、护岸34.8公里,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72座,农村水电新增装机6985千瓦。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档升级。漓江保护力度加大,启动漓江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工程,漓江(城市段)排污综合治理项目全面竣工,漓江东岸百里生态示范带建设全面铺开。完成植树造林28.7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194.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整治面积142.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0.9%。强化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机制,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全面达成。新增城镇污水管网201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工程4处、垃圾中转站3个、垃圾填埋场1个,山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开工建设。实施大气污染整治五大专项行动,PM10及PM2.5均值浓度分别下降18.6%和22.7%。组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全面强化城市管理,“拆违控违”、出租车专项整治等工作成效明显。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新建WIFI接入点超3000个,基本实现人流密集区域全覆盖,桂林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一期全面建成,“智慧人社”系统上线运行,政府信息化项目持续推进。推行社会网格化管理,实现中心城市和11个县的县城全覆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成效明显,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四)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显现

宏观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及时出台实施桂林市稳增长48条工作措施及21项配套政策,推动经济企稳回升。坚持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和预警制度,加强目标管理、阶段调控和统筹协调力度,经济运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新增阳朔、灌阳、恭城3县纳入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初步建立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县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组织开展“十三五”规划各项前期工作,精心编制出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开展65项专项规划编制,形成“十三五”规划体系。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展良好,取消、承接、下放和调整各类行政审批事项195项,“马上办”工作机制从市本级推广至各县区,60个市直部门权力清单向社会公布。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在全区率先实行企业注册“全城通、就近办”登记制度及个体工商户登记“一人审核制”,推行“三证合一”和“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全年新增市场主体数量增长41.2%。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苏桥经济开发区、西城经济开发区和荔浦、灵川等县域工业集中区开展园区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试点工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登记工作有序推进,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1.2万亩。象山区、阳朔县服务业统计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体制初步建立,推动组建桂林国投产业发展集团公司。创新思路缓解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运用信贷引导资金为28家企业提供“惠企贷”业务2亿元。实施大用户直供电试点,3家用电户与1家发电企业实行直供电交易。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持续推进,兴安、永福和资源3县开展探索药品购销新机制试点工作,县级公立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明显降低。

开放合作力度持续增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珠江-西江经济带、高铁经济带等多区域合作,先后与西安、贵阳、佛山、越南广宁省等多个国内外城市在旅游、科技、产业等领域建立合作关系,争取到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西园)落户桂林。桂林东盟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等3项工程纳入广西建设“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重大项目储备库。优化投资营商环境,建立综合协调工作机制和审批“绿色通道”,通过降低电力供应价格、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调低失业保险缴费率等措施,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新签市外境内项目205个,总投资370.4亿元,市外到位资金555.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56亿美元。

(五)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发展成果进一步惠及百姓

民生投入力度加大。全年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类支出270.6亿元,增长17.7%,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5.9%,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筹措资金110.2亿元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自治区下达桂林市以及市级层面共72项重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

就业和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等重点创业基地加快建设。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57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5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0.42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7.24万人次,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3.8%。城乡居民各项保险覆盖面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71.28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20.9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28.1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42.17万人、生育保险参保32.17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9.54%,统筹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市区最低月工资标准调整至1400元、提高16.7%,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调整至每人每月117元、提高4.5%,企业职工人均养老金待遇由每月1847元提高至1951元。社会救助力度加大,全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7.2亿元,受惠群众381.4万人次。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提高。建成乡镇中心幼儿园89所,11个县区各建成一所自治区示范幼儿园,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83.9%,新建义务教育学校19所、建成2所,解决了6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学区生比例提高至45%,灵川县成为桂林市第五个实施普通高中免费教育县;建成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4所、自治区级示范专业26个,获自治区立项建设示范性实训基地5个;高等院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桂林旅游学院,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8.5%。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建或改扩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94所,政府主办的1643所村卫生室完成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顺利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1.22万套、基本建成1.31万套,分配入住0.91万套。建成乡镇无线发射台站29个、示范(数字)农家书屋23个,市群众艺术馆、桂林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以及各县区文化馆(站)、图书馆、公共文化等基础设施场所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

实施***成效显著。全面部署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深入开展精准识别工作。全年争取中央和自治区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亿元,实施项目530个,覆盖贫困人口8万余人。投入产业扶贫开发专项资金1.3亿元,扩建自治区级产业扶贫示范点5个、市级示范点18个,发展致富产业7万亩,覆盖13万贫困群众。全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8.9%,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500元,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同时也看到,2015年桂林市仍有个别主要指标运行值与预期值存在差距,原因有多种情况:一是为体现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个别指标自我加压,定得比预测值稍高一些,比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使得实际运行结果与预期目标有一定差距;二是个别指标低于预期有特殊因素,比如现行的地方统计制度对实际消费统计有一定影响;三是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导致个别指标的实际值低于预期值,比如城乡居民收入。

当前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复杂、风险难以把控,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房地产市场短期难以恢复,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不足,大项目、大产业、大园区支撑不够,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发展要素瓶颈制约依然存在,用地、融资、审批、规划、征地拆迁等不适应发展要求;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刚性支出压力增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此外,城乡建设和管理、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方面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脱贫任务仍然艰巨。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建议

2016年是桂林市“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是加快实现“两个建成”目标的重要一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按照市委全会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建议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 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8.5%;财政收入增长6.5%-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8.6%。

——— 民生福祉主要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1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6万人。

——— 创新驱动主要指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0.1个百分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5件;互联网普及率提高3个百分点。

——— 生态文明主要指标。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每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目标范围以内。

提出上述预期目标,主要是从主动适应新常态、衔接“十三五”规划及“两个建成”目标、权衡支撑条件和制约因素等方面来综合考虑,保持经济增速目标高于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的合理范围,既稳定经济增长预期,又为转型升级留有空间,体现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要求。

实现上述预期目标,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做优做精产业结构,在改革开放合作中增创发展优势、集聚发展后劲;必须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贯彻落实好党委政府的各项重大战略部署;必须坚持顶层设计和切实管用相结合、战略定力和精准发力相结合、统筹兼顾和重点突破相结合、长远谋划和及时见效相结合的工作原则,着力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立足在全国城市体系中找标杆,从国家大战略和自治区布局中聚动力,从区域合作、要素配置和产业分工中挖潜力,推动实现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上台阶。

三、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围绕2016年发展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狠抓项目,促进有效投资快速增长

把握好新常态下项目投资的新特征,充分发挥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扩大实体经济、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有效投资,争取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16%。

优化调整投资结构。围绕关键领域,计划实施基础设施重大项目277个,年度投资276.4亿元;实施产业发展重大项目411个,年度投资423.8亿元;实施社会公益重大项目75个,年度投资29.4亿元;实施生态环保重大项目24个,年度投资18亿元。加大实体经济投入,争取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类投资比重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狠抓重大项目建设。计划实施第一批重大项目787个,年度投资747.6亿元以上。其中:新开工153个,年度投资139.8亿元;续建365个,年度投资523.8亿元;竣工117个,年度投资83.5亿元;前期项目152个,总投资估算823.5亿元。开工建设桂林北动车运用所、桂林西货运中心,推进桂林北综合客运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加快两江国际机场T2航站楼建设;新开工荔浦至玉林高速公路,力争开工建设灌阳至平乐高速公路,续建阳朔至鹿寨、资源至兴安、桂林至三江高速公路以及桂林至柳州高速公路大修改造等;继续推进桂北风电基地建设,争取全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50万千瓦;加快桂林南500KV输变电工程建设,竣工临桂新区华能分布式能源工程;基本建成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

狠抓要素保障。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和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力争新增贷款200亿元;加快编制三年滚动投资计划,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力争获得中央和自治区预算内补助资金不低于上年;发挥专项建设基金作用,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实施PPP示范项目2个,引入民间投资35亿元。用足旅游胜地建设土地政策,盘活低效土地资源。继续简化项目审批程序、优化审批环节,实施网上联合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建立市县一体的重大项目建设管理体系,加大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力度,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规划、用地、拆迁等瓶颈制约。对接国家和自治区政策导向,策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做精做细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围绕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持续发展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厚植工业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争取全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9.5%。

营造发展工业氛围。全面落实全市工业发展大会各项决定,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出台支持园区发展、企业壮大、吸引人才、招商引资的政策和措施。开展企业减负专项行动,发挥产业基金作用,用好信贷引导资金,力争新增“惠企贷”贷款3亿元以上。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力争全年新增10亿元以上企业5家、规模以上企业20家以上。

强力推动园区建设。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在桂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荔浦、灵川等县域工业集中区实施园区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组建桂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机构,启动实施项目20个,年度计划投资15亿元,争取引进5家企业入园。着力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全市建成标准厂房15万平方米。鼓励城区发展都市型工业,重点推进光通信产业园、秀峰区琴潭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叠彩区桂林智慧谷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加快重点产业提质发展。发展提升电子信息、医药及生物制品、先进装备制造、生态食品等四大优势产业,争取优势产业占全市规模工业经济的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实现电子信息业产业规模350亿元以上、先进装备制造业300亿元以上。实施优势产业亿元以上项目34个,年度计划投资29亿元,其中,新开工白云电气桂林电力电子产业基地等10个项目,续建八加一医药建设工程、科伦制药原料药及粉针剂生产项目二期等20个项目,竣工桂林电科院电工电子新材料产业基地等4个项目,争取形成新产能20亿元。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

改造升级传统工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推进七星、象山、叠彩等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加快机械、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力争新增3-5家企业或生产线实现智能化生产。支持传统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争取在研发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制造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

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加快高新区和荔浦县工业集中区开展两化融合示范(试点)园区建设,争取新增自治区级两化融合标杆企业3家。立足现有优势,围绕两化融合产业链,遴选装备制造、信息化等重点关键领域,采取政府支持、企业参与、科技社团协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构建两化融合产业共同体。推动中小企业实施网上营销工程,力争全年新增50家工业企业开展网上营销。

(三)加快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围绕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目标,以旅游业为龙头,不断调优结构、扩大总量、提高效益,促进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争取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5%-11%。

做大做强旅游业。强力推进旅游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旅游景区道路、场站、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重点推进龙脊梯田大循环旅游公路、桂林北站游客中心等项目。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新建一批品牌连锁酒店,新开工万达文化旅游城、全州天湖旅游综合开发等一批重点项目,持续推进阳朔瑞盛旅游休闲世界、中国福城大健康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等项目建设。加快布局实施沿桂阳路重点产业项目,推动形成桂阳路黄金旅游带。推进漓江东岸百里生态示范带建设,打造一批生态旅游乡村。以阳朔、兴安、灵川等特色旅游名县为龙头,合理有效利用县域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县域旅游升级版。支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完善市属国有旅游企业治理结构,推动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全力办好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第十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等重大活动,促进旅游区域合作。塑造提升国际旅游胜地的品牌形象,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完善旅游投诉统一受理平台。争取全年实现旅游总人数46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20亿元以上,增长20%。(下转第五版)

新闻推荐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工作会议提出围绕“三统”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各项工作提速升级

本报讯(记者周文俊)记者从3月15日下午召开的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2016年工作会上获悉,今年漓江风景区总体工作思路是以建成“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国际一流世界自然遗产地、...

阳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