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阳朔:有绿无处不景区 ——“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村屯绿化基层乡村典型之一

广西日报 2015-11-26 00:03 大字

谢彩文 张 雷

遇龙河两岸,山环水绕,林木葱郁,一座座正在装修的度假别墅、休闲、娱乐、文化设施及村民的别墅式房屋,掩隐在绿树及竹林中,风景如诗如画,犹如一个世外桃源。这是笔者在阳朔县遇龙河边看到的情景。

村屯绿化扮靓乡村,更为生态旅游添油加力。自“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村屯绿化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阳朔县“借力”村屯绿化,对全县的村落进行绿化升级改造,让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齐美,将整个阳朔打造成生态大景区。

一村一品打造乡村新名片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这是近代诗人吴迈对阳朔自然风光的高度赞誉,而有着“小漓江”之称的遇龙河,更是阳朔山水的精华所在。对大多数游客来说,到阳朔游遇龙河是必选项目。

近年来随着遇龙河景区游客的不断增多,给遇龙河这个汇集世界各地游客的“会客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阳朔县打响遇龙河生态示范区建设大会战,对白沙、阳朔、高田3个乡镇5个行政村19个自然村进行绿化升级。

绿化植物就近取材,本地的桃树、桂花树、三角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村民的房前屋后。村屯绿化体现差异化,竹篼寨村绿化以三角梅为主,水厄底村绿化以月季为主,骥马村绿化以桃李为主。

为了让遇龙河示范区的道路建设与田园景区、山水风光融为一体,阳朔县还投资1000多万元打造长7.5公里、路基宽6.5米的工农桥至骥马景观公路,在公路两侧种植竹柏、红梓木、洋紫荆等绿化苗木,创建集绿化、美化、生态为一体的农村景观公路,努力营造“四季常青、四季有花,一路一景、一季一景”公路景观,如今一条绿意盎然的景观路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骑行。

整村绿化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走进竹蔸寨村,绵延百米的生态小广场周围及村道两旁种满了桂花、茶花、紫薇等苗木花卉。新种的桂花树已长得枝繁叶茂,朵朵桂花散发着丝丝清香;艳红的花团在紫薇树枝头浓烈绽放。

“从去年12月以来,我们在竹蔸寨村就平整土地绿化3000多平方米,种植本地树种桂花、茶花、紫薇等610株。”阳朔县高田镇宣委廖庆益说。

竹蔸寨村位于遇龙河畔,村屯绿化前,村里多处破旧杂房乱七八糟,但村民们总觉得房子比花草树木更有价值,不愿意拆旧房种树绿化。为此,高田镇工作组多次召开村委、村组干部骨干座谈会,数次逐户走访了解村情民意,向村民们耐心解释绿化环境促进增收的道理。

“没多久,大家觉得村屯绿化可以带来实惠。全村就自愿拆除了15处危旧房屋,腾出住宅房前屋后空地,按照林业部门的要求种植了苗木花草。现在村里只要有空的地方,基本上都种上了树、花木、草。”村民霍新全说。

目前,全村种植了5-12公分的本地树种桂花、茶花、紫薇等约为610株,投入资金约为80万元,其中自治区林业厅拨付资金12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68万元。

整个村子提升绿化品质后,酒店的房价从2011年的200-300元上涨到现在的400-600元,哪怕是旅游淡季,酒店的入住率也从30%上升到50%。

去年以来,到竹蔸寨村的游客明显增多。全村的农家饭店由原来的3家增加到9家,民居旅馆由原来的5家增加到8家。全村70%以上的村民经营旅游,年均人收入达2.5万元。

村屯绿化留住乡村古韵

走进阳朔县高田镇凤楼村委水苊底村,青石板鹅卵石村道、竹篱笆菜园、叠石绿化花化农家小院,让人“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留得住乡韵”,好一派田园美景。

水苊底村深入挖掘传承乡村文化,不搞大拆大建工程,充分结合水苊底村实际情况,在保持乡土文化风格前提下,尽量多种当地的桃树、李树等乡土花草树木,在房前屋后新开辟竹篱笆菜园约5亩,安装立体绿化花架120个。

水苊底村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发生了大变化,集园林式村民文化广场、鹅卵石石板路、竹篱笆菜园、绿化花化农家庭院,构成了一幅“村在林中、房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美丽乡村图景,现在每天进村游玩的游客由原来的100多人增加到500多人。

有着近400年历史的骥马村从2014年底依托独特的古村落资源,在村屯绿化方面注重村庄与山水田园的自然融合,留住乡村古韵。今年以来,骥马村绿化花化近1000平方米,种植以大红花、巴西野牡丹、三角梅为主的地被,种植5-12公分的本地树种桂花、红豆杉、柳叶红千层、紫薇等668株,共投入资金约85万元。  

如今,骥马村通过生态建设重展古村魅力,焕发了新的活力,原来闲置的古民居被投资商抢租一空。

新闻推荐

城镇化不抢山水风头

本报阳朔讯(记者/王春楠通讯员/诸葛保满)近日,阳朔被确定为2016年度广西新型城镇化示范县。近年来,该县统筹大西街和地球村等要素,在城镇化建设中与一流的山水资源相呼应,凸显小而精的特色,不抢山水风头...

阳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