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世旅”的观测点 ——阳朔县公司化标准化发展旅游游客连年递增百万纪实
本报记者 陈健民 杨子健 本报通讯员 容科彪 张 娟
要开发又要保护。这是当今世界的难题,更是旅游组织的难题。
而令人振奋的是,作为世界旅游胜地的阳朔县,已进行了可喜的探索。
该县已连续6年接待游客年年递增百万,去年达1170.8万人次,今年上半年同比又增7%。
而其山水依然甲天下:“中国南方喀斯特”今年6月申报世界遗产成功,阳朔成了最具代表性的片区。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简称世旅)2005年将阳朔县设立为世界首个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世旅秘书长塔勒布·瑞法依考察阳朔观测点时,感动地称赞阳朔是“旅游元素完美胜地,山水人文和谐典范”,说“这真正反映了我们世界旅游组织工作的精神”。
只开发而不保护酿出无穷悲剧
7月中旬,记者来到游人不绝、秩序井然的阳朔遇龙河景区。2005年以前,这里曾经是你争我夺的“上海滩”。
河水清澈见底、两岸风光旖旎的遇龙河,从2000年起,越来越引起游客青睐,以至于两岸村民纷纷购置竹筏,载客漂流。
然而,几年下来,乱象丛生:码头无序开发,环境遭到破坏,安全问题凸显,游客投诉不断。
尤其是生活在遇龙河景区两岸的群众,梦寐以求摆脱贫困,但只有少数争抢开发当筏工的发了点小财,大多数人长年守护着“金饭碗”望河兴叹。
“其实,以前当筏工也不好过。”皮肤黝黑的徐连桂说,“我2005年搞了一个码头做筏工,但乱得很,你争我斗的,使景区千疮百孔,挣钱远没有现在多。”
“当年,我虽有3个码头,但骑摩托车出去,都要带上防身工具,没安全感啊!”高田镇凤楼村的陶国立回忆说,“有一次,两个游客坐上竹筏漂游,一回头筏工不见了。原来筏工酒喝多了,不知什么时候掉进了河里。”
无独有偶。为保护漓江,实施生态护岸工程,规定两岸不准养牛养羊、不准耕种作物、不能办厂办场等,但阻力较大,原因就在于沿岸农民为保护漓江付出了,却得不到补偿。为了生计,大家争先恐后搞竹筏赚钱,以至于常有一两千艘竹筏挤到精华景点的河段,相互碰撞,影响旅游形象与秩序。
血的教训让阳朔县领导铁了心:必须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利益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很快突破了以往那种应付性、突击性、行政性的整治手段的被动局面,推出了旅游公司化、标准化发展模式。”县委书记钟洪说,“从根本上找到了一把既保护又开发的‘金钥匙\’,使旅游从‘战国时代\’跨入了‘和谐发展盛世\’。”
公司化让开发得益保护也得利
“公司化经营摆脱了我们的困境。”阳朔县县长丁东弟说。
2007年8月,遇龙河景区成立了溯源公司,作为经营主体,全河段实行统一定价、统一调度、统一对外促销、统一景区规划建设。原来的竹筏由公司收购,但每家只能有一艘竹筏入股,原来是筏工的可继续做筏工。
公司化突出了“保景富民”。景区营业总收入分配由过去的个人独占变由8部分构成。其中,筏工工资占25%,沿岸村民资源保护费占10%,公司管理费和公益建设费占10%。
公司化果真灵验:营业额显著提升,安全事故速降为零;安排就业增加,公司员工增至3000多人,其中筏工增至2200人,有1200多名出外打工的村民回来就业;不仅搞旅游的得益,守护环境的也得利,公司每年分给村民的资源保护费达1000万元左右,每位村民可得近1000元。
“公司刚成立时,我们不理解,误认为是抢我们的饭碗。”阳朔镇朝阳村的潘志军说,“现在,我做筏工,家里还经营农家乐饭馆,再加上每年的景区分红,一年纯收入10万元,比公司化前多多了。”(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公司还支持我们村6万元,修路修水利,保护和完善环境。”白沙镇旧县村党支部书记龙明华说,每年开春,公司还送来1万元帮扶生产。
尝到了甜头,沿岸村民越发感到自己的利益和景区保护与发展的密不可分,纷纷自觉保护美化环境。村民们不仅自己不随手丢垃圾、往河里倒污水,看到游客往河里扔垃圾也会进行劝阻并及时打捞。不少村民还主动种上油菜花,使游客流连忘返。
沿岸村民还自发成立了一支紧急救援队。有一次发洪灾,公司一呼百应,100多位筏工二话不说,立即赶赴抗洪,搭浮桥扛沙袋,坚守了近一个月。
阳朔县迅速将公司化推至漓江等其他景区。如百里新村凉水井村很快由单打独斗转为公司化抱团发展,村民联手发展集吃、住、玩于一体的生态观光项目;阳朔镇矮山门村13家农家乐也成立了旅游型合作社,进一步统一管理、规范经营。
公司化的推开对保护环境、美化环境非常有利。该县鼓励城乡风貌改造,不少村民积极参与,使住房成为旅游产品。不少农户发现种金桔可以作景观,于是很快将种植由2000年不足1万亩发展到今年17.4万亩。
甲天下的山水需要甲天下的开发与保护。漓江景区公司化后筹资2.2亿元,关停、拆除沿岸工业企业146家,实施矮堤护脚、坡面植草和铁丝网笼护坡等69公里的生态护岸工程;遇龙河景区将投20亿元推进沿河步道、夜游和配套设施等项目建设。
标准化让保护与开发活而不乱
阳朔县推行旅游公司化,有效调动了全员参与开发与保护。当地人说,家家都有旅游人,个个都是保护者。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丁东弟说,“全员参与开发与保护,搞散兵游勇,各敲各的锣,各唱各的调,哪能做到甲天下的山水要有甲天下的服务?”
于是,2010年6月,阳朔县成了全国首批(5个)旅游标准化建设试点县。该县先后编制了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旅游业标准体系,导游服务规范,徒步、骑行(自行车)旅游服务规范,民居旅馆服务质量要求与等级划分,漓江、遇龙河竹筏技术条件等旅游标准,开展了42项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培训,举办了旅游标准化服务技能大赛等。
该县政府率先垂范,投资6亿多元推动旅游标准化:培育品牌,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城乡风貌改造,建设污水处理项目;不断改善旅游环境,增设多媒体导览触摸屏和大型户外电子显示屏等。
在该县旅游停车场游客集散中心,来自上海的游客张大伯,在触摸式旅游信息查询平台一点,自己想去的景区的有关情况马上显现。他说:“这平台太方便,想了解的都能了解。”
按标准化,景区得讲生态环保。该县被列为“创标”的51家试点企业之一的“世外桃源”,及时将36艘船改造成环保型电瓶船,解决油污、尾气等污染问题。该景区负责人江文豪说,环境好了,游客更多了。他们又率先在同行业推行ISO14001国际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绿色环保教育基地”。
《印象·刘三姐》景区在一项目开发中,本要在河床打下混凝土桩,建水下升降平台,但为了按标准保护漓江环境,他们把升降平台改为竹筏。过去演出要用烟雾,为保护环境,改用高压雾化江水的烟雾系统,以人造水雾替代碳排放的烟雾。该景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标准化与以前不同了,当创意和环保冲突时,创意必须“绕着走”。
就这样,只短短两年时间,阳朔县就由全国旅游标准化建设试点县变成了首批5个之一的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覃宇扬本报通讯员贺亮军近日,迎来新榨季的崇左市驮卢镇莲塘村安定屯蔗农,从农银金融租赁公司接收到6台甘蔗收割机,正式启动了广西金融租赁支持购置甘蔗联合收割机项目。以前,蔗农普遍买不起...
阳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朔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