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阳朔福利:“五月八”民俗板路多

桂林日报 2014-06-09 13:21 大字

大雨瓢泼,祭祀妈祖的活动没有停止,人们冒着大雨积极参与。记者 景碧锋摄

从6月1日农历五月初四开始,一直到6月8日五月十一,连续8天,阳朔县福利镇的人们又开始欢庆一年一度的“五月八”民俗文化旅游节。三年一大庆,今年的文化旅游节持续8天,包括广场舞比赛、桂戏公演等。在福利,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八也是祭祀妈祖,举行民间艺术表演的重要日子。在人们的印象中,祭祀妈祖一般都在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为何能传到福利这个小镇,成为当地人一年一度的盛会?记者进行了走访———

□本报记者景碧锋通讯员彭坤萍

妈祖从沿海“传”到福利已有200多年

据了解,从唐代开始,福利就有人居住,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福利镇被几座山包围着,濒临漓江,妈祖庙就在漓江边。五月初八那天尽管下着瓢泼大雨,但是庙里人来人往,祭祀的活动照常进行。镇上90岁的莫兴祥老人给记者扯起了关于福利妈祖的板路。

福利镇的天后宫是漓江沿岸为数不多祀奉妈祖的庙宇之一。宋、元以来,福利已是梧州、广州北上桂林的航运要津。来往的船只在福利码头云集,相应地各地的文化也传入了福利,妈祖就在这时从海边来到内陆,护佑着漓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

到了清顺治年间,福利的商贸和水运更加繁荣,圩市迁入漓江码头。1740年,码头边建起天后宫供奉妈祖。妈祖在那个水运发达的年代作为航海神引入福利,从此生根发枝,成为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当地人更普遍亲切地称妈祖为“婆婆”。随着公路的发达,水运的衰落,“婆婆”的“护航职能”逐渐减弱,“送子职能”却日益增强,人们来到神像前更多的是祈求“婆婆”保佑自家早得贵子、多子多福。

据当地人传说,妈祖从沿海来到福利,当地人在江边建起天后宫立祠供奉。之后,人们认为,既然建了一座神殿,每年就应定期举行一次规模较大的祭祀活动,不可冷落了妈祖。经过当地头人商议,祭祀时间定在了每年五月初八,因为五月初八前后正是福利镇商业较为萧条的时候,举行盛大的祭祀和庙会,就可以招揽各地客商,振兴福利经济。在祭祀妈祖的时候,人们又想到,如此大型的祭祀活动只供奉一尊女神似乎还不够,于是当地人又塑了一尊仁义忠孝的男神颍考叔像,在求“婆婆”保佑早生贵子的同时,求“公公”保佑子孙仁义孝顺。

“至今,在福利镇居住的1万人口中,从广东福建迁居来的占到一半以上,这也是福利人祭祀妈祖的主要原因之一。”福利镇文化站站长夏兆云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认为“五月八”抬“公公”、“婆婆”游神纯属封建迷信,活动被停止了。改革开放以后,1987年予以恢复。1992年,当地政府介入,“五月八”改名为“五月八”文体节,纳入了政府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规划。2000年改称“五月八”文化旅游节,将其作为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以配合旅游形势的发展。福利镇党委书记陈建华告诉记者:“这两年福利镇以‘五月八\’民俗文化旅游节为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为给“公公”“婆婆”扇凉,福利人做出了远近闻名的画扇

福利镇留给旅游者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福利画扇。“说起福利的画扇来,还是与祭祀妈祖有关系。”夏兆云说。

“五月八”是福利人祭“公公”、“婆婆”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每逢“五月八”,全镇要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祭祀“公公”、“婆婆”两尊神,以祈求多子多福、国泰民安,这是福利人世代相传的传统节日习俗,是一年一度集祭祀神灵和民间文娱为一体的节日盛会。

抬“公公”、“婆婆”出游时,“公公”、“婆婆”两旁有青年妇女,她们拿着4把大扇边走边帮“公公”、“婆婆”扇凉,龙狮队、牌灯队、鱼虾队和八仙纸扎随后。人们拿着扇子看热闹,也帮“公公”、“婆婆”扇凉。帮“公公”、“婆婆”扇凉,意为自己在人世中做一个善良厚道的人,与“公公”、“婆婆”倡导的“仁义忠孝善”观念融合起来,多做善事(扇子)、善良(扇凉)待人,将会受到世人的尊敬。

慢慢地,人们开始在厅堂之上悬挂一幅扇面,表示是“善良”人家,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多行善事,才能人丁兴旺、财源滚滚、诸事顺遂。于是,福利人用稻草、麦秆、席草、棕叶、竹子之类植物做扇子,有的为吸引人,还在扇子上做图案绘画。久而久之,福利的扇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和装饰品,它以价廉物美、方便实用、雅俗共赏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扇子分折扇、竹扇、绢扇、羽扇、葵扇和麦秆扇六大类。除了实用性外,作为一种艺术品,它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新闻推荐

国道线桂林至阳朔公路阳朔段扩建工程征地搬迁工作正式

国道321线桂林至阳朔公路(阳朔段)扩建工程征地搬迁工作正式启动近日,国道321线桂林至阳朔公路(阳朔段)扩建工程征地搬迁工作正式启动。  ...

阳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