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板凳为民服务“零距离”

桂林日报 2014-06-18 09:43 大字

□本报通讯员容作帆张娟

近来,在阳朔县经常可以看到县、镇、村三级干部,深入乡村与群众一条板凳拉家常。他们大多三五人一组,到群众中间家访、问计,决策,只要是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他们都喜欢听、喜欢问,遵循民意做的每一件实事,都办到了群众心坎上。当地群众俗称他们是“小板凳”工作队。

“群众路线是传家宝,教育实践活动不光是干部受教育,群众也从中得实惠,因此‘坐板凳\’的基本功更不能丢。”该县的党员干部对小板凳工作方式有一致的共识。

小板凳家访,掏心窝子

“我的烧烤摊建起才两年,带装修花了好几万,政府凭什么说拆就要拆?我不服!”

“大哥,你莫激动。你家的烧烤摊建在遇龙河河面上,不符合景区的规划,也影响了旅游景观。今天你建个烧烤摊,明天他建个照相台,把河道全部堵死了,哪个游客还会来这里漂流,最终不也会影响您的生意?拆除违法建设,咱可得从长远来看啊!”

4月18日晚,“小板凳”工作队家访的干部和遇龙河上一户烧烤摊摊主同坐一张板凳掏“心窝子”,从面红耳赤到推心置腹聊了大半宿。

据该县三整治办副主任陈兆茂介绍,近年来,在遇龙河河面、沿岸及景区码头周边,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脏乱差、旅游秩序混乱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市旅游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仅遇龙河景区的游客投诉量就达到了整个桂林市游客投诉量的三分之一。

“村民有抵触情绪,说明对我们的政策还没有完全理解,也说明了我们的工作还没做到位,我们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我们决不畏难,决不放弃!”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如今,几乎每个河段和码头都有干部忙碌的身影。面对面听群众发牢骚,向群众讲形势、解疑惑、调纠纷,把“大道理”转化成群众易接受的“知心话”,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到心坎里。

目前,遇龙河流域共拆除照相台、烧烤摊、网箱养鱼等临时搭建、流动摊点1032处,整治违法用地40680平方米,违法建设24750平方米。江面整洁了,游客增多了,老百姓们打心眼里高兴,自己买了鞭炮到码头上燃放。

小板凳问计,立行立改

“小板凳”工作队在院子里与群众互动,不光是就事论“是”,也向群众就事问计,为做好农业生产、企业经营、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和基层党建等重点领域的意见征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家的砂糖橘又有几片黄叶子了,这事你们管不管?”

“是不是得了黄龙病?我们到时可以请专家帮您指导一下。”

“莫再搞什么培训课,净是花架子,中看不中用!有本事就到果园里头指导!黄龙病是砂糖橘的癌症,他能来帮治好,我就服你们!”

过完年,该县兴坪镇村民黄建军对“小板凳”工作队的队员们说出了他的闹心事。没想到,这件闹心事第二天就得到落实。

村民说,和村干部同坐一张板凳,有啥说啥,心贴得更近了。

小板凳决策,村事民议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工作头绪多、任务重,一些村干部忙于应付,也习惯替农户做主。

一年前的一桩往事令该县葡萄镇包村干部至今记忆犹新:为集资修路,村两委决定对村里200亩集体松树林进行公开招标。可村民却竭力反对:“我不赞成!村干部哪有这么好心,他们是想卖我们的子孙林!”一些人联名向镇里寄告状信。

风波最终被平息,事实也证明,公开招标的53万元已全部用于修建厄头村至林家旺村的道路,村民走在6米宽的马路上,没有一个不说好,但教训同样深刻。

“农村工作好不好做,关键看干部与群众沟通够不够,重点在于变过去的‘替百姓做主\’为‘让百姓做主\’。”

经过调研,镇里初步拟定了一个“板凳决策法”: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和宅基安排、计生指标分配、粮食直补款发放等敏感问题,村干部都要挨家挨户当面向村民解释说明,做到“一事一议”,村干部不能擅自“为民做主”,村民说了算。

眼下,到村里去走走农家亲、坐坐小板凳的“小板凳”工作方式,在该县已经蔚然成风。

新闻推荐

书法艺术家陈沛彬捐120万元建龙尾瑶族艺术学校

本报讯(记者张弘文/摄)“今早喜鹊叫喳喳,早上天边飞...

阳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朔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