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地方戏曲进校园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桂林日报 2014-04-10 13:54 大字

3月19日上午,桂林艺术学校“地方戏曲小桂花班”的学员在省立艺术馆为前来参加培训的全市艺术专干和音乐教师进行戏曲基本功展示表演。通讯员莫珏摄

□本报记者景碧锋

为推动桂林地方戏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丰富学校文化内涵,今年3月,桂林市启动了“地方戏曲进校园”活动。市教育局邀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市戏剧研究创作研究院的专家登台授课,为全市数百名音乐教师进行桂林地方剧、曲艺培训,旨在通过老师带动学生,让桂林的地方戏曲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得到传承。

这两年,很多地方都在提倡“地方戏曲进校园”。但这在桂林还是头一次。戏曲进校园能传承地方文化么?其过程遇到了哪些困难?目前进展情况怎样?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两件人大代表建议促使“戏曲进校园”

谈起“地方戏曲进校园”,作为这一活动至始至终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市教育局体卫艺教育科的艺术专干颜王莹深有感触。

早在2011年,时为市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的曾定国在市三届人大七次会议上提出了“应尽快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接班人”的建议。曾定国在建议里提到,桂剧、彩调、文场均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作为这些剧种产生和形成的发源地,应该尽快培养接班人。

2012年,广西师范大学的马艺芳教授又在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了“桂林中小学音乐课应积极倡导桂林地方戏曲教育”,同样提出了要让地方戏曲走进课堂的建议。

为什么两位人大代表提出相近的建议?以广西文场为例或可见一斑。

2008年6月,广西文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闵亮在调查中发现,广西文场历史上多为口耳相传,第一代艺人相继谢世,得其真传的第二代艺人人数本来就不多,而且年龄都在60岁以上了,身体状况、记忆能力大不如前。

同时,多媒体艺术形态的发展,文场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挤压和冲击,其生存困境狭小,观众听众流失,后继乏人。特别是一些文字和音像资料大多来自上世纪80年代,由于当时的设备落后,科技手段欠佳,录音质量不理想,加上年代久远,留下来的资料现状堪忧。

同样作为地方戏曲,桂剧、彩调的情况跟广西文场类似。记者调查中有人调侃说:“如果被列为文化遗产,说明已经小众化了,岌岌可危,到了非得重视不可的地步了。”

3年,从筹划比赛到进行师资培训

2011年4月,市教育局对曾定国代表的建议给予了答复。市教育局认为,桂剧、彩调、广西文场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桂林中小学的课堂后,可提高中小学生对本土曲艺艺术的热爱,可以从培养接班人,培养需求者的层面入手。市教育局对此给予大力配合和支持。

经过筹备,2012年4月,市教育局举办了首届曲艺、桂林地方剧比赛。颜王莹说,举行比赛,主要是为了摸底,看看桂林市中小学学生和老师中传统曲艺这方面的现状到底怎么样。尽管比赛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好评,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曲艺节目。但专家在比赛中发现,现在中小学的音乐老师对地方剧基本不了解,而且现在的老艺术家大多年龄偏大,而中青年又不懂。那怎么才能把这些艺术传承下去?同时,人们也发现相关音像资料比较缺乏等诸多问题。

到了2012年,马艺芳教授也提出要让地方戏曲进课堂。他认为,提高师资地方戏曲修养才可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好传帮带。

今年3月12日,市教育局、文化局在省立艺术馆邀请专家开始对全市各县区及教育局的艺术专干和音乐老师代表就桂剧、彩调、文场等三个剧种作了入门式讲解,并通过优秀演员的穿插展示唱段、形体组合进行培训。通过对经典剧目的展示、讲解,并通过化妆、服装、灯光、道具的综合展示,让中小学老师全面了解桂林地方曲艺文化。

根据市教育局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的培训计划,从今年3月到10月,将对桂林市全体音乐教师进行地方戏曲入门式系统培训,派专家到各中小学,通过讲座、互动等方式全方位展示展演地方经典戏曲,协助教师排练剧目,举办和参与汇报交流演出,最后在全市各中小学铺开“地方戏曲进校园”活动。

“戏曲进校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曾定国、马艺芳建议的提出,到举办首届曲艺、桂林地方剧比赛,再到正式对全市中小学的艺术专干和音乐老师进行培训正式实施,这些建议和做法受到了不少中小学从事艺术教育老师的欢迎。

“示范性演出太精彩了,简直是震撼,这才是真正的桂林的文化,这才是桂林的根。如果走到外地,一听到这个曲调,就感到这才是桂林的声音。”参加了3月12日和19日的培训后,来自阳朔县教育局的艺术专干莫老师说,真的很想邀请专家们到学校去现场演出。莫老师当了11年的音乐老师,从小就经常听母亲唱彩调,所以他对彩调有着不一样的感受。这一次市教育局聘请的专家都是国家级的传承人,讲一段、演一段,演员的一颦一笑,都让人感受到演出的专业和精彩。

尽管有很多老师对“戏曲进校园”表示欢迎,然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让相关人士觉得很为难。

“无论是寻求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对音乐教师的开展培训工作,还是组织专家、演员到中小学对曲艺艺术进行指导教学,让师生欣赏高水平的现场曲艺、地方剧表演,都需要有资金的支持。但目前都是由市教育局从现有的经费支出中尽可能地划拨一部分支持必要的开支,长期下去恐怕会有困难。”市教育局体卫艺教育科科长卢爱兴说,由政府及必要的部门划拨相应的资金支持,或寻求企业和社会的赞助,才可能使得活动长久持续下去。

“等师资培训有一定成效时,可以在中小学生音乐课中开设桂林地方曲艺的教学。”颜王莹说,目前,市相关部门正在筹划编写本土曲目的教材。

“这只是一个开头,只能循序渐进地推进。”卢爱兴说,尽管目前桂林市德智外国语学校、桂林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已获得首批“全国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的称号,西山小学、东江小学也尝试着进行一些基础的地戏剧活动。但现实中由于音乐在中小学中属“副科”,要想让民间戏曲进校园,实施过程中难度很大。前两年市艺术学校招了一个地方戏曲培训班,不要钱包吃包住包分配,然而报名参加的并不多。如果这些民间戏曲得到传播,使在桂林长大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哼唱一句“唱山歌来——— ”,这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但要真正实现对地方民间戏曲的弘扬传播,不仅仅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专家们在为前来参加培训的全市中小学音乐老师和艺术专干表演传统的桂剧名段《贵妃醉酒》和传统彩调剧《三看亲》( 下图)。通讯员莫珏摄

新闻推荐

阳朔葡萄举行庆“五四”诗歌朗诵比赛

近日,由阳朔县葡萄镇党委、政府、团委主办的庆“五四”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诗歌朗诵比赛在阳朔县葡萄初中举行。台上,该校19支参赛队伍用饱满真挚的情感,朗诵《中国梦...

阳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