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赖玉梅:一个人打理200亩金桔园

桂林日报 2014-03-18 14:02 大字

▲“三避”技术是白沙镇人民在长期的金桔种植中摸索出的,在赖玉梅种植金桔的时候已经趋于成熟,她觉察到这一趋向,果断进行了金桔种植,获得了成功。

?十年来,赖玉梅种果,有苦有甜,最终,苦尽甘来。

阳春3月,记者乘车从阳朔白沙镇的古板村一路往东,车子在山间穿梭,见到最多的情景是一幅幅长长的白膜覆在柑桔树上,从一个山梁延伸到另外一个山梁上。

在这些种植金桔的人家中,有一位40岁出头的农家妇女,名叫赖玉梅,她一个人种植了200亩金桔。在白沙镇,种金桔算不上什么新鲜事;然而能达到这个规模的却寥寥无几。她是怎么种植这么多金桔的呢?她一个人管理这么大面积的果园,目前在阳朔还是独一份,而且每年她的金桔都销往日本。这些是怎么做到的呢?3月15日,记者在白沙镇蕉芭林村赖玉梅的果园里,采访了这位女能人。

“三避”技术发明让她开始大规模种金桔

赖玉梅记得村里面的老人们常常讲述,140多年前,族人从江西迁到蕉芭林村就一直有种植金桔的习惯。2000年前,赖玉梅家也种有5亩金桔,在村里算是面积比较大的了。然而那个时候,种金桔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因为金桔皮薄,秋冬之际遇到下雨,这样就容易裂果、落果,满地都是红红的一层。因此,从每年的中秋节到霜降以前,就必须尽快把金桔采摘回,放到家里用保鲜剂保鲜,以避免冻害损失。“那个时候其实果子并未完全成熟,含糖量不高,品质也不好,当地人自己都不吃。”据相关资料记载,1999年,阳朔县的金桔种植面积还不到1万亩。

那个时候正值赖玉梅和丈夫养鸡失败,欠了一屁股债,正愁要弄一点其他什么事。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她在打理自家那5亩桔园的时候就一直在想,是否给自己的金桔树上盖上一些膜避免因雨冻对金桔的影响。在赖玉梅这么想的时候,在紧邻的古板村,就有人这么试着做了。到2000年前后,经过当地人不断的摸索,已经有人对金桔树覆膜这项技术运用自如了。金桔树覆膜被后来总结为“三避”技术,可以避雨、避寒、避晒,不仅可以预防因雨冻晒对金桔造成的伤害,更让金桔在树上保鲜,增产达到30%左右,金桔变得又大又红,采收季节可以从当年的10月到次年的5月,延长了半年多。赖玉梅决定开始扩大自家金桔的种植面积。

种金桔让她年收入超百万

扩大种金桔的面积,没有地怎么办?赖玉梅想起了邻村的附近的一块地,有200亩,不过地里到处都是石头,而且土层薄,长草、长树都歪歪扭扭的。在赖玉梅之前,这块地已有好多人看过了,都觉得不行。有人听说赖玉梅要承包这块地来种金桔,说:“这么瘦的地,谅死你也种不出果来。”

但赖玉梅有自己的看法。她小时候在外婆家放牛的时候就在这块地里玩耍,听村里的老人说,这种砂质土壤经过改良后种植金桔最适宜了。她还注意到,这块地尽管贫瘠一些,但并不偏僻,特别是从这里通村的路已经修通了,也通电。附近还有一条小溪,以后堵一个拦水坝,桔园干什么就不缺水了。拥有这些便利条件的地块在附近是不多的。

2002年冬天,她以极为低廉的价格长久性地承包了这块地,请来附近的村民和挖掘机把地深翻了一遍,把地里的石头捡出来后居然围着地垒了一圈石头堰,她还给地里拉来了大量的土和几十车农家肥。恰逢那两年长期不下雨,给整地创造了好的条件。赖玉梅和请来的村民整天耗在地里,被晒得黑不溜秋,“比现在还老”。

2004年,她在地里都种上了金桔。2006年,第一次收果,就有10多万斤,每斤两元多,就收入了20多万。赖玉梅邀请附近的村民帮她摘果时,曾经不看好这块地的村民看到这么一片茂盛的果园都后悔了。如今,赖玉梅每年收果都超过了100万斤,年收入数百万元。

滴管设施,让她一个人管好200亩金桔

在果园里走访时,记者发现金桔林下是纵横交错如同电缆线一般的管道,赖玉梅说这是以色列最新滴管技术设施,阳朔县到目前为止就是她这么一家高效农业示范园。

从2006年起,由于金桔价格上涨,阳朔县政府大力推广和扶持农民进行金桔种植,到2011年前后,白沙镇种植金桔的面积达到5万亩左右。如何科学种植、建立示范园,让金桔的种植提升一个档次成为县里的当务之急。县里有一套75万元的以色列最新滴管技术设备,想找一家适合的果园给予配备,然而找来找去,发现县里桔园的面积一般都是十几二十亩,真正有规模的园子真还不多。滴管设施还要园区地势平坦,有充足的水源,通电,同时县里希望桔园交通便利,方便大家都来参观学习。县里的工作人员来赖玉梅的园子里考察时,发现各方面条件都适宜,于是,项目在她的园区实施了。

滴管设施由主控电脑、泵阀、温湿度监控器、滴灌箱、管道、天线等组成,将200亩果园分成11个滴管小区,只要通过电脑就可以用鼠标实现下肥、浇水的自动化管理。这样滴灌箱能根据空气、土壤的干湿度自行控制滴管水量及有机肥的使用量,这样种出来的金桔品质自然跟一般不同了。

赖玉梅告诉记者,金桔本身耐寒,基本不用浇水,但是配农药施肥的人工几乎能占到产值的30%,这个比例是很大的。现在,每年到施肥或喷药的时候,以前十多个人十天都完不成的任务如今她一个人用一天多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了。由于这套设备是水肥一体化的,就再也不用找人喷药施肥,光这两年来节约下的钱就已经超过百万了。

2010年,安徽一个老板来蕉芭林考察的时候,想签订一份金桔销售的合同。但他的条件比较苛刻:卖给他的金桔要统一像大拇指那样大小基本一致,而且每个果都一定要带两片叶子。要1万斤左右,收价4元多,主要销往日本。在白沙,金桔的行情是越大越值钱,像这位老板要求的金桔一般每斤只能卖到1元多。虽然老板给的价钱不错,但其他要求比较苛刻,很多村民犹豫了。赖玉梅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尽管要求苛刻一些,但每斤价格出到4元多,刨去人工花费1元多,金桔每斤还可以卖到两元多。”

因为赖玉梅提供的金桔让安徽老板很满意,老板决定和她签订长期购销合同。从那时起,每年三四月份,赖玉梅的果园里,总有一批1万多斤身份特殊的金桔从两江国际机场乘着飞机飞往日本。

■记者手记

她最先意识到土地的价值

生于1970年的赖玉梅,读初一的时候就因为家里穷而失学,文化程度不高的她却一直喜欢思考一些问题。采访赖玉梅的时候,她反复给记者强调了一个问题,就是在2000年前后,特别是金桔开展规模化种植的时候,大片的土地是很珍贵的,以后就没有这样的资源了。

正是这样的先见之明,为她后来的金桔园实现现代化高效农业种植提供了条件。如今,白沙东北部的山山梁梁上到处都种满了金桔,土地价格高得要命。谁若说有一亩地要出租,“人多得会踢破你的门槛”。现在,白沙再也找不到像赖玉梅金桔园这么大的土地了,她的眼光、视野和先见之明,不仅仅在金桔种植上。这也许也是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

■短评

期待涌现更多新型职业农民

□若水

新型职业农民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概念。它在中央一号文件里提及,显示了中央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期待和重视。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由于传统农业效益低,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出农业。“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反映了社会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关注。职业农民,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相对应,是具有新理念、新技能的新型农民。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造就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以农业为职业的新型人才,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从记者采访的龙胜的谢友忠和阳朔的赖玉梅两位种植大户身上,我们能捕捉到一些新型职业农民的影子:善于学习,有敏锐的市场头脑,有远见和魄力。像这样的农民,在我们身边也是越来越常见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很多农民都已经转化为了新型职业农民,有的或许正在转化的路上,有的甚至尚未起步。

新型职业农民,是未来农民的大势所趋。要涌现更多的职业农民,首先,农民离不开自身的学习和努力。从谢友忠的成长经历来看,不断的学习是他成为职业农民的主要因素。随着农业的发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市场不断出现,这对农民自身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只有学习和努力,才能保证自身素质能够适应新条件下的新要求。

培育新型的职业农民也离不开政府或政策的扶持。赖玉梅能够成为金桔种植大户,一人打点200亩的金桔园,除了她自身敏锐的判断力,与当地政府大力推广和扶持也是分不开的,他们将以色列最新滴管技术设备配备到赖玉梅的果园,使其成为当地的示范园,为赖玉梅成为种植大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此外,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方面,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在技能培训、土地、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

当农民将不再是一种身份印记,而是一种新型的职业选择后,我们将看到一个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新农村。期待我们身边的职业新型农民越来越多。

新闻推荐

蓝天立在桂林调研招商引资和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情况时指出抓投资上项目稳增长促发展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胜地建设赵乐秦参加座谈

▲3月28日上午,自治区副主席蓝天立(中)在桂林万达工地调研。记者刘教清摄...

阳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