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旅游见证城市的改变

桂林晚报 2013-10-24 01:06 大字

上世纪80年代漓江边的阳朔。(资料图片)

桂林的发展,一直跟旅游息息相关。从国际旅游名城到如今正在建设的国际旅游胜地,桂林旅游伴随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参与过这个城市旅游人才培养、旅游管理的桂林人,经历了旅游在这个城市的发展,也见证了因旅游而发生的城市蜕变。

参与家乡旅游管理 我很自豪

采访人物:黄秀琴

阳朔县旅游局副局长

黄秀琴是地地道道的阳朔人,在旅游环境中长大,读大学也特别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回到阳朔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她亲身感受了阳朔旅游的发展和跨越,见证了阳朔从一个旅游“中转站”成为“世界最佳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蜕变。

从默默无闻到闻名世界

“阳朔旅游起步于1988年,那时候阳朔没有旅游局,也没有旅行社,仅有一家客房不足100间的旅游接待饭店。”黄秀琴说,每年上百万的中外游客仅仅把阳朔作为过境“中转站”,游完漓江后立即返回桂林住宿,只有少数的背包客和入境游客留宿。

当时,在她接触的中外游客中,问其是否知道阳朔,大多数回答都是不知道,只知道桂林、漓江。有的游客一踏进阳朔县城还误认是桂林的某一个区。“当时阳朔在吃住方面,仅有阳朔饭店一家,接待水平也只能达到一星级水平标准。”黄秀琴说,交通方面没有一辆空调中巴和大巴。观光浏览方面更是单调,游客游了漓江上岸,除了大榕树、月亮山,别无其它吸引游客继续观赏的景点和项目。

此外,“旅游业刚兴起的时候,阳朔的摊贩由于不懂英语,还闹出了不少笑话。”黄秀琴说,当时外国旅游者对中国市场还不熟悉,阳朔的摊贩又不懂外语,在交易中双方只能打手势交流,5元钱的商品,摊贩伸出了5个手指头,外国游客就给了500元。摊贩一看给多了,追过去准备退钱。但外国游客以为摊主还要让他补钱,撒腿就跑。

“如今,经过20多年的培育和发展,阳朔旅游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已被世界旅游组织推荐为‘最佳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2012年,全县接待游客总人数1050.3万人次,成为广西首个年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的县区;实现旅游总收入50.2亿元。“这些数据表明阳朔旅游已经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旅游业已成为了阳朔县经济的支柱产业,阳朔实现了从旅游中转站到旅游目的地的重大转变,成为了中外旅游者首选的旅游目的地。”黄秀琴自豪地说,参加工作后,她经常出差到外地,当说自己是阳朔人时,常常引来羡慕的目光和赞美的声音。

百姓生活从拮据到富足

“如果没有旅游,我们家如今还是以打鱼为生,我也不会走上旅游管理岗位。”黄秀琴说,她全家人的生活都因旅游发生了改变。

上世纪末,黄秀琴父母双双下岗,只能以打鱼为生,一天也就是能挣到二十元钱。但时常有老外出钱雇她家的渔船游览,每次会给五六十元钱。父母干脆将自家的小渔船专门用来搭游客,跑起了旅游。

“那时我刚好读高中,暑假就在父母的船上给游客当讲解员。”黄秀琴回忆,当时没有讲解词,所以讲解词都是自己编写的,有些还是父母亲口讲授的。

后来,黄秀琴高考时报考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也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2005年进入阳朔县旅游局工作至今。

实际上,阳朔的许多家庭像黄秀琴家一样,也在旅游大潮中找到了新的定位。据统计,目前阳朔县旅游从业人员有将近10万人,约占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2012年,全县新增旅游从业人员近8000人。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84元,在全市排名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8377元,在全市排名第三。

“以前的阳朔人对旅游只是小打小闹,现在已是大干实干了。”黄秀琴骄傲地说。

“旅游让人们对未来满怀憧憬。”黄秀琴还说,阳朔因为旅游而变得更加精彩,变得充满灵气,变得豁达与开放,也彻底改变了这座小城的百姓生活。

新闻推荐

咦?这人怎么长得像逃犯 才看完局里群发的协查照片 这位民警抬头就碰到了真身

才看完局里群发的协查照片 这位民警抬头就碰到了真身

阳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