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在古宅里“筑巢的鹰”

广西日报 2013-08-27 18:17 大字

本报记者 赵品贤 本报见习记者 黄 克

本报通讯员 李 慧 黎中顺/摄影报道

村里有个“疯子鹰”

山水相依的阳朔县城周边遍布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村里世代留下的建筑很多都已破败不堪。这些在当地村民眼里不“中用”的破宅子,前些年却被一个外国小伙子一口气租下了6幢,并几乎花尽自己的积蓄去修复它们。对于他的所作所为,当地村民都感到不可思议,于是大家都称他为“疯子鹰”。

同时拥有英国和南非国籍的Ian Hamlinton是一个地道的中国通,来中国已经10年有余,十分热爱中国文化。

“我在大学学习建筑设计时,见到一组中国四合院的图片,当时,我就梦想自己也能够拥有一座有院子的中国民居,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

“这就是我想要的民居。”

2001年,“疯子鹰”应聘到英国一家旅游公司,后被派到中国长期开展旅游业务。2002年,他来到阳朔,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到周边的村庄寻找自己心目中的古民居,一次偶然路过旧县村,他被这里的破旧古宅所深深吸引。

“我走进那座早已无人居住的古民居,里面保留着花窗与木门,透过花窗,两座屋之间有一个院落,各种植物映入眼帘。我知道,这就是我想要的有着院子的民居。”

经过多年的等待和多方筹措,2010年,“疯子鹰”终于如愿以偿,租下了旧县村6幢古民居的20年使用权。

旧县村的特点正是它的旧,这座在唐代已设县的古村落,如今尚遗留着泥夯的唐代城墙和明清时代的民居,村内的街道、祠堂、马头墙和绣花楼等古代遗迹仍然依稀可见,雕梁画栋的门窗以及飞檐翘首的屋顶仿佛都在诉说着厚重的历史。为了更好地修复古民居,他除了看书学习中国古建文化,每天还会到村中保留完整的古民居里研究它们的建造结构,向村民了解当地建筑的特点,“从那时起,我每天都要在村里工作10多个小时”。

“我的宅子既美观又环保”

说到“疯子鹰”,当地村民黎兆辉赞不绝口:“为了了解我们村古民居的格局、木门的形式、花窗的安置,他现在连当地土话都能听懂,也正因为他,让我们对古民居的保护有了新的认识”。

古民居的大多数修复工作,“疯子鹰”都会亲力亲为,每块青砖、泥砖与石头都经过精心挑选,不会选择现代的建筑材料。他根据修旧如旧的方式,按照旧县村古民居建筑的格局,使残败倒塌的房屋恢复了旧时的容貌。这些碗片都是他在修建民居时挖到的,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思考如何展示它们,大小不一的碗片被“疯子鹰”镶嵌在古民居的墙基上。

“你看,木门、门扣、木桌都是我到荔浦县的二手市场淘回来的,我喜欢二手物品,它们不仅可以循环使用,减少浪费,还能与我的民居建筑相协调。”在民居里到处可见“疯子鹰”让旧物焕发新彩,破旧瓦缸里种上了花草,大米桶改成储物箱,遗弃的石板水缸安置假山成为观赏水池。“疯子鹰”为古民居修建了完善的排污系统,在污水经过的土层下还铺上石渣,让杂质在污水的流动过程中缓慢渗透进土层,“污水经过处理,就会排到我租的地里,滋润我种的荷花”。

如今“疯子鹰”已经完成了4幢古民居的修复工作,当年古宅的原貌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

记者采访当天,天上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雨点轻快地拍打着院子里的芭蕉叶,极尽“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的诗意,此时此刻,时间仿佛已停止,静静聆听,滴答,滴答,滴答……那是这座老宅子岁月变迁的声音。

新闻推荐

让科技之“腿”站稳农田间 ——广西启动市县农业科研院所改革观察

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本报记者覃宇扬立春刚过,广西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何铁光专程来到阳朔县,指导当地金桔生态栽培试验站的建设工作。从去年起,何铁光担任这个试验站的专家组组长。这次与...

阳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