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十年磨一剑 铮铮自有声

广西日报 2012-12-11 18:49 大字

桂林市政法委、桂林市委政策研究室联合调研组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景甲桂林。地处漓江腹地的阳朔因其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和1978年国务院特批的对外开放政策而先后获得全国“旅游强县、文化先进县、科技进步县、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

2011年,阳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3516元和7427元,均居广西前列。阳朔不仅是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还是外国元首和政要经常到访之地。改革开放以来,阳朔年接待中外游客量一路攀升,2011年达到935.6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155.3万人次,分别是2002年的4.12倍和4.1倍。如今,在阳朔县城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随处可见川流不息的中外游客,他们或三五成群地徜徉在美丽的乡村小道上,或悠闲地骑着情侣自行车游山玩水。

12月中旬,阳朔将迎来今年接待“第1000万个游客”的历史新高。大量城乡流动人口在阳朔生活,阳朔却呈现社会和谐、平安稳定的喜人局面,这得益于他们找到了保护漓江与改善民生的两把“金钥匙”。

2002年以来,阳朔县委、县政府按照“发展-和谐-安居-乐业”和“系统抓、抓系统”的理念,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把“平安阳朔”建设融入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之中,积极探索“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2009年至2011年,连续3年荣获自治区建设“平安广西”先进县。尤其是创建“百里新村示范带”以来,实现了“零非访、零发案、零犯罪、零毒品、零邪教、矛盾纠纷零出村”的“六零”目标。鉴此,我们联合调研组先后7次到阳朔,对该县探索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阳朔县探索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阳朔县坚持以发展生产、助农增收为基础,以“平安阳朔”建设为保障,全县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初步形成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三位一体的社会管理创新模式。回顾该县探索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坚持抓种养。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阳朔是一个拥有30多万人口的传统农业县,凭着上天赐予的山水资源和1978年国务院特批的对外开放政策,勤劳聪慧的阳朔人民积极发展旅游业,该县县委、县政府在“九五”期间即提出了“旅游立县”的发展战略。但是,由于保护漓江生态环境的特殊需要,阳朔不能发展有污染的工业项目,而有条件涉足旅游业的农民毕竟是少数,于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被作为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提到了县委常委会的议事日程。

白沙镇古板村曾经是一个“吃粮靠统销,用钱靠卖柴”的贫困山村。在找准了开垦荒山种植金桔的路子之后,农民人均收入超过了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1倍。阳朔县委及时总结推广古板村的经验,及时提出了“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保证农村经济稳定增长,继续实施‘旅游立县\’战略,做大做优旅游文章”的发展思路和“努力把阳朔建设成为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旅游名县”的奋斗目标,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为此,阳朔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把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创新水果“三避”技术,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促进“一乡一品”和“一村一品”的形成。阳朔金桔、沙田柚、淮山、香芋等分别获全国、全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宗农产品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从而迈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为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打下了物质基础。

建设发展阶段:为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坚持抓交通。随着特色种养产业的迅速发展,阳朔县农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运输难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古板村过去因交通不便,生产的金桔靠肩挑背驮到镇上出售,种植面积难以扩大。2003年,县里帮助其修建通村油路之后,古板村的金桔种植面积增加到了4300多亩,产量增加到6000吨;2005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总结“古板模式”,阳朔县委在2006年召开的第十一次县党代会上提出“更加重视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集中精力建设一批农民新村”的工作思路,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的决定》等文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全面提升农村路网的通达程度和通行能力。

通过大力实施农产品流通工程,鼓励引导建立各种协会组织,走分散生产、联合销售路子。到2011年,初步形成了以白沙镇、葡萄镇、福利镇市场为主,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尤其是随着白沙镇水果市场二期工程的完成,阳朔县已经拥有广西最大、桂林市唯一的全国农产品价格即时显示系统,初步具备了“百万吨级”水果批发市场的发展规模,从而促进了阳朔县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现代农业产业格局的形成,为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奠定了经济基础。

创新探索阶段:为解决农村社会稳定问题,坚持抓“平安阳朔”建设。“口袋鼓了才算富,和谐平安才幸福”,这是人们评价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标准。2002年以来,阳朔县委、县政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妥善解决山林、土地、水利纠纷等社会矛盾和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基层党建、政法宣传、扶贫支教等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系统之中,不断深化推进“平安阳朔”建设。按照构建立体化的“打、防、控、建”工作体系的要求,系统整合各方力量,积极探索构建县、乡镇、行政村、自然村4级社会管理工作网络,基本建立了“四级四网”社会管理工作体系。

尤其是2005年在启动“天网”工程建设和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中,成功地打掉了盘踞在白沙镇水果市场多年的涉黑涉恶团伙后,既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又有效地维护了广大果农、果商的合法权益,更对违法犯罪人员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由于在推进“平安阳朔”建设过程中选准了创建“百里新村示范带”这一龙头载体,从而既有效地整合了各级各部门的行政资源,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到2011年,全县“平安示范村”中95%的家庭达到“平安户”标准,40%以上的家庭达到了“平安示范户”标准,初步形成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良性循环,为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阳朔县推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探索

阳朔县探索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既是因地制宜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也是广大农民群众艰苦创业、实行村民自治并得到实惠的过程,更是各级党组织整合资源谋发展、凝聚民心建家园的过程。

10年来,阳朔历届县、乡、村领导班子和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紧紧咬住“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三位一体的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探索不放松,用阶段性的目标、过硬的措施和扎实的作风,系统、整体、协调地推进各项工作,组织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伟大实践之中,从而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阳朔县各级各部门这种巨大的系统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始终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为进行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2002年以来,阳朔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先后出台了《阳朔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阳朔县百里生态小康文明长廊建设总体规划》和《阳朔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等文件,重点引导和扶持各村屯按优势产业规划布局的要求,发展具有本地优势的产业。通过狠抓“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全县建立了水稻、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示范基地90多个,涌现出了50多个初具特色优势的“一村一品”新村以及57个休闲农业旅游村。阳朔金桔已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品质最优、效益最好的特色产业。目前,全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20多万亩,已建成规模生产基地56个;全县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人员达5万多人,其中农民从业人员4.2万人。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新模式,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主体地位。

2003年以来,每年开展福利“五月八”、金宝“二月十九”南峰庙会等20余个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尤其是每年举办一届渔火节暨金桔交易会,通过到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和各大媒体开展专题推介活动,阳朔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得到了同步快速发展和提升。2011年,阳朔实现旅游总收入38.6亿元,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占旅游总收入的57%,呈现出“农业促旅游、旅游带农业”的可喜局面。

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条件。2002年以来,阳朔县委、县政府始终把道路、水利、通讯、能源、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按照“规划与保护漓江生态环境相结合、与发展主导产业相结合”的原则,先后编制完成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20户以上750个自然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在编制和实施规划建设过程中,既坚持依法依规办事,又尊重群众意愿,做到民主协商而不搞强迫命令、突出特色而不强求一律、引导扶持而不包办代替。通过不断完善“一事一议”等制度,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将新农村项目建设的决策权、资金使用权、工程质量监督权、参与权交给村民。引导村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项目进行集资和投工投劳,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由“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转变,所有农村道路扩改建用地都由村民自行调剂解决。

10年来,全县先后投资3亿多元,完成了46条280公里的通村公路改(扩)建以及20条150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2011年,全县66%的自然村完成了村内居住区的道路硬化,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和将近9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先后解决了16736人的饮水困难,改造(新建)农村电网配电台区635个,农村电视覆盖率达98.5%,村村建立了文化室和群众文艺队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乡镇卫生院全面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从而为农民群众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家园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始终把基层党建融入新农村建设之中,为新农村建设和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2002年以来,阳朔县委始终把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基层党建追求的目标,把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社会稳定、环境改善作为衡量基层党建是否有成效的标准,不断加大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把强化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与提高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全面实行“两推一选”,选配好村“两委”领导班子。在抓好党建带团建、工建、妇建的基础上,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使党组织覆盖到所有行业。坚持实行“党建工作三级联创”、“扶贫帮困三级联包”、“科技信息服务三级联网”,建立健全党员议事制度、民主评议制度、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党务村务公开制度等,创新“四议两公开”、“自然村三会制”(自然村支部会提议、村民理事会商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和“党员提案制”工作法,以党内民主推动基层民主。

实行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新农村建设目标捆绑承包责任制,把党建工作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屯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138个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采取培训对象分层化、时间机动化、教材本土化、送学上门化等“四化教学”,有效破解了党员受训读不懂、钻不深、来不了等难题。通过培训,全县有500多名党员成为了致富带头人。该县由抓“一江一路”党建示范带和“百里新村党建示范带”逐步扩大到范围达300多平方公里的“一圈四带”精品党建示范集群,从而使基层党建与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形成了良性互动。

始终把综合治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为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保驾护航。2002年以来,阳朔县委、县政府始终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把综治平安建设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入开展建设“平安阳朔”的决定》等文件,通过建立健全县、乡、村、屯4级社会管理网络,采取县委、县政府与各乡镇、县综治委成员单位以及农村家庭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状》等形式,强力推进城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县9个乡镇都建立了综治办及综治信访维稳中心,114个行政村(居)委都建立了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200人以上的自然村屯都设立了综治工作站、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站和报警点,全县组建了近6000人的综治队伍。建立健全了调处矛盾纠纷“三排查一分析”制度(矛盾纠纷排查、社会治安混乱地区排查和治安突出问题排查及分析研究)、“五项机制”(信息预警、排查、包案调处、联席会议和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处置)和“三调联动”工作机制(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联动),实行“四包”工作责任制(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部门包案、村干部包组)。通过深入开展“法律五进”(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景点景区、进社区)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坚持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平安户”、“平安景区”创建活动,并率先在全市部署“平安示范村”、“平安示范户”的创建评比工作。通过创建评比,全县9个乡镇全部被命名为“平安乡镇”,114个行政村(社区)全部被命名为“平安村(社区)”,实现了“小事不出村、中事不出镇、大事不发生”的目标。

2008年初,阳朔县委、县政府总结推广凉水井、蕉巴林等村创造的“十户联防”治安防控工作经验。一年后,仅在白沙镇就建立了“十户联防组”近1500个。随着“十户联防”等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许多治安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其中“百里新村示范带”内41个自然村今年以来有83%的自然村实现了“零非访、零发案、零犯罪、零毒品、零邪教、矛盾纠纷零出村”的“六零”目标。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贺国强、李兆焯,赞比亚总统班达、东帝汶总统奥尔塔,以及自治区领导郭声琨、马飚、温卡华等先后深入“百里新村示范带”调研,对这里平安富裕文明的新景象赞叹不已。

三、阳朔县推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探索的若干启示

阳朔县以新农村建设为阵地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成功实践,至少给我们有三点启示:

启示一:县、乡、村党组织的决策必须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科学发展观,选准建设新农村与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有机结合的发展路子。阳朔县委在深入调研吃透“县情”的基础上,从2002年开始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事关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作出了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决策,尔后又制定了“以发展农村经济为纽带”的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发展规划,积极探索“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为特征的“三位一体”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安居乐业作为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循环上升的系统整体来抓,做到“换届不换发展路子,换人不换工作任务”,始终把发展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党建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融入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之中,从而产生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良性互动的链式反应和场式反应,使“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启示二:进行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树立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的科学理念,坚持系统抓、抓系统。民生是社会和谐之本,服务是社会管理之基。2002年以来,阳朔县委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按照“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只有社会和谐才能促进安居乐业,只有安居乐业才能更好促进经济发展”的逻辑,始终坚持以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为第一要务,坚持社会治安“一票否决制”,强势推动农民增收和社会管理创新,提出“把农村工作搞上去才是真本事,把好事做实才是真功夫,把承诺兑现才是真党员”的“三真”要求,强化服务“三农”,从而形成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格局,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最关注最现实的道路建设、生产发展、社会稳定等民生问题,从而赢得了农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启示三:进行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必须顺应和代表农民群众的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参与者和受益者。10年来,阳朔县委和各级党组织坚持不图表面,讲求实效,始终把农民群众满意作为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抓“三农”工作的过程中,既顺应和代表农民群众的意愿,注重发挥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和参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注重与生产发展、治安管理、环境整治、移风易俗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文明平安村镇、文明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民创”、“民建”、“民治”、“民享”的目的。

结 语:正是由于阳朔广大干部群众敢于创新实践,不仅实现了“旅游富民”,而且还生动地诠释了“农业也富民”的真谛。如今,阳朔农民“家家有产业、人人有事干、个个有追求”,他们用勤劳与智慧打破了“农业只能饱民却难富民”的“千年悖论”。

调研组长:蒋炳穗 郭维奇

副组长:王清荣 刘祖军

成 员:唐庆林 吴学东

宁顺彪 秦胜忠

执 笔:王清荣

供 图:阳朔县委宣传部

热烈祝贺阳朔第14届漓江渔火节暨金桔和苗木花卉交易会12月12-15日隆重举行

新闻推荐

我区各地干部群众祭奠革命先烈

本报兴安讯(记者/杨子健通讯员/周玉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4月4日上午,兴安县1000多名干部群众齐聚该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举行烈士公祭活动。兴安是桂北地区经过战争洗...

阳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朔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