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千年渔火 生生不“熄”

广西日报 2011-12-20 20:03 大字

□本报记者 张天韵 本报通讯员 龙燕秀 容科彪 文/图

一个城市要有文化个性,才有不断发展的生命力。

一直有着“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美誉的阳朔,就是一个极具文化个性的地方。这里最让世界魂牵梦萦的不仅是“山青、水秀、峰奇、洞巧”的山水文化,还有那传承千年的民俗文化——“漓江渔火”。

渔火捕鱼是阳朔民间传统的夜间捕鱼方式。每当夜幕降临,漓江边的渔民们乘上竹筏,点上火把,带上几只鸬鹚,成群结伙在江上捕鱼。江面上,渔火穿梭如流萤飞舞;夜幕中,渔歌阵阵似天籁萦回,构成一幅迷人的图景——这便是在宋代就被称为“阳朔八景”之一的“白沙渔火”。

为传承民俗文化,保护文化遗产,丰富旅游名城的山水文化内涵,发展文化产业,阳朔县将特有的“捕鱼文化”整合起来,打造了“漓江渔火节”。每年金秋,漓江两岸人流如潮,千百盏渔火游荡江面,“百堆篝火”、“千盏渔灯”、“万束焰火”连成一片,构成了一幅“一江渔火满江红”的绝妙佳景,向世人展示着阳朔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民风之美。

千年“渔火” 今朝璀璨

12月3日,第十三届“漓江渔火节”如期在阳朔县金宝乡热闹开锣。当晚,漓江两岸人流如织,深蓝天幕下,随着江边一排排焰火的点燃,那时而冲天、时而跌落的耀眼火瀑,顿时拉开了“白沙渔火”民俗风情表演的序幕。

千百盏渔火顿时游荡江面,犹如夜空中繁星点点,映照着穿梭在水面上的竹筏和在水中时隐时现的鱼鹰。“打起渔鼓我就是漓江小渔娘,蓑衣斗笠扮出个俏模样……”甜美的歌声在江面上飘荡。江岸上,一堆堆篝火窜起的高高的火苗,映红了正在欢舞的青年男女……当晚,大约有5万多名中外游客、市民尽情欣赏“一江灯火满江红,火树银花不夜天”的迷人景致。 

“我们祖祖辈辈居住在漓江边,从未想到过先辈们传下来的谋生手段,居然还这么‘好看\’。”刚完成此次渔火表演的黄大伯说。他每晚还在《印象·刘三姐》剧场给中外游客做渔火表演。

如今,每年于秋冬时节举办的“漓江渔火节”,已成为阳朔旅游的一个重要品牌。更重要的是,在每年“渔火”节期间,金桔交易会和苗木花卉交易会,书法、绘画、摄影现场创作大赛,双人骑自行车赛,中外游客千人拔河赛,一场场“好戏”接连“上演”。

“渔火节期间,不仅可以欣赏到阳朔秀丽的山水风光,还可以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观看了阳朔旅游企业标准化服务形象展示大赛的外国游客成龙说,他感受到阳朔努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打造旅游行业标杆所做的努力。

文化产业 造福百姓

离开文化,经济无法实现“单脚跳”。同样,没有经济的血液,文化产业也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

阳朔步步皆风景。作为旅游大县,如何将文化与自然风光完美结合、将资源优势化为产业经济优势,阳朔县用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做出了诠释。渔火节期间,许多游客慕名前来参加各类活动。仅3天时间,该县便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同比增长25%;旅游收入超5000万元,同比增长约30%。

阳朔除成功挖掘并传承了千年渔火文化之外,福利、白沙、兴坪、高田、普益等乡镇都在自身特色上大做文章,形成了独有的“五月八”、“尝新节”、“九月十九”、“壮乡民俗月”、“十月香”等蕴涵着丰富民俗文化内涵的节庆活动,成为阳朔旅游的“组合”品牌。

阳朔另一个成功之处,就是受千年渔火文化启发而来的《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文化项目,淋漓尽致地展示美丽的漓江和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强势壮族文化品牌,已成为阳朔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时期,阳朔累计接待游客3201.7万人次,年均增长18.1%;实现旅游总收入94.6亿元,年均增长41.8%。

“只有对民族文化的充分挖掘和展现,把文化资源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阳朔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几年,阳朔就是这样通过多种手段促成旅游与文化和谐交融发展。

文化事业 辅助产业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双轮驱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和文化消费需求。”这是阳朔始终坚守的原则。

近年来,阳朔县着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形成了“旅游文化”、“节庆文化”、“群众文化”、“历史文化”的文化体系,为阳朔旅游名城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为了满足多层次、多形态文化群体文化个性的发展,有益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阳朔每年要投入1000万元以上用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成功组织各种公益性文化活动,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依托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十多年的高起点运作,使阳朔县获得一系列的头衔:“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十大文化休闲基地”、“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

文化离不开人的参与,而群众文化的活跃正是阳朔文化繁荣的生命力所在。通过十多年的“文化下乡”活动,全县目前已经形成了上级送文化与基层群众参与文化相结合的群众文化格局——全县76个业余演出队立足农村,以9个乡镇的文化站和72个村级文化室作为基层文化阵地,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不定期为农民朋友送上文化大餐。

目前,阳朔县已建设文化站室、图书馆、阅览室104个,其中农村图书室94个;文体活动广场、剧院(场)或舞台15个;特色、民俗、创新文化活动项目6个、群众文化活动品牌9个、文化资源保护项目6个。近年来,该县福利镇、高田镇相继获文化部、自治区文化厅授予的“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和“全区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新闻推荐

东风好作阳和使 逢草逢花报发生

边玮慧“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唐朝钱起笔下的诗意今又重现。龙年之春,广西日报从1月10日起,组织大批“阳和使”——记者、编辑、通讯员,拿着笔、背着包、揣着相机行走八桂,...

阳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朔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