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称羡的“城考”答卷背后
本报记者 贺 波 本报通讯员 毛登峰 蒋桂斌 李杰斌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代文豪韩愈笔下的桂林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霜,依然山清水秀。“30年前我来桂林时,山是那么青,水是那么绿,没有想到现在山更青水更绿了!”日前,泰国审计署署长昆颖·贾鲁万·梅恩卡塔女士重游桂林时赞叹。
多年来,桂林市在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简称“城考”)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最近公布的自治区2009年度“城考”结果显示,桂林以超过14个地级市平均分18分的高分名列第一,这是1995年开展“城考”以来,桂林市连续15年在自治区地级市中名列首位。
山环水绕,舟楫往来;鱼翔浅底,鸥鹭竞飞;牧牛戏水,渔歌唱晚。从城市到乡村,桂北大地处处呈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卷。
“绿色政绩观”引领城市前行
桂林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生态环境是城市的“生命线”。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绿色政绩观”,把保护好生态环境,特别是保护好桂林山水的精华、城市“母亲河”——漓江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桂林市就先后关闭了49家污染较严重的工厂,坚决拒绝引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从不因眼前利益和所谓“政绩”而牺牲环保。
近年来,桂林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要把桂林打造成为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三大名城”的发展目标,落实“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城市战略部署,确立“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开放式、发展式、立体式生态环境“保护观”,将城市和产业重心西移到漓江主轴以外的临桂新区,以达到为城市和漓江生态环境“减负”的目的,从城市发展定位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桂林要加快发展,但不能吃子孙饭,更不能造子孙孽。”桂林市委书记刘君说,漓江是桂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核心依托,只有有效地加强漓江的生态环境建设,走科学开发、合理利用的开放型保护之路,才能充分发挥漓江独特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环保价值和无形价值,进而推动桂林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市长李志刚强调,桂林要加快发展,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但要坚定不移地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绿色政绩观”的引领下,桂林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城考”结果显示,从1997年到2003年的历次全国“城考”中,桂林市连续多年综合排名名列前茅;2003年以后,全国“城考”不再综合排名,国家环保重点城市2005-2008年“城考”结果显示,桂林空气质量、饮用水质量15年保持较好水平,三项重要指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一直保持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近几年来也保持100%,污水处理率名列全国前列。(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近几年,桂林赢得众多含金量高的的奖牌——广西惟一“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城市区域和道路交通噪声环境“双十佳”城市,中宣部、中华环境基金会授予“中华环境奖”……
民间“环保卫士”执着守护“母亲河”
清清漓江水,流淌着桂林人对“母亲河”质朴的爱,流传着一个个民间环保人士执着守护“母亲河”的故事。
黄坤华,一位吃漓江“旅游饭”的阳朔汉子。在为游客摄影留念时,一些游客看到江面漂浮的垃圾不时发出的慨叹,常常在他心间纠结。
“我是喝漓江水长大的,能为漓江做什么?”黄坤华思索。
2006年,他自己掏3万元购买了一条旧渔艇,花钱雇请4个工人组建了一支漓江清洁队。每个月他们在漓江上巡航一次,每次约花一个星期时间打捞清理江面和岸边的垃圾。
这一举动激起很多桂林人内心的环保情结,大家纷纷支援黄坤华的环保行动:当地的3位船老板捐款3万多元;一位退休干部送来一条备急快艇;2007年,黄坤华用大伙儿的捐赠加自己的钱购买了一条更大的游船,主要用于清洁漓江,还创建了绿色漓江旅游环保网站,吸引越来越多的环保志愿者“加盟”。
年逾七旬的老人骆绍义,10多年来一直坚持为漓江打捞垃圾。1996年10月,他自费花600元买了一只长7米的小木船,在阳朔至杨堤的江面上,日复一日地划船沿江打捞垃圾。
从黄坤华到骆绍义,人们纷纷自发地加入到义务环保员的队伍中,坚定的环保信念化为整个城市的一致行动。
国际友人自发参与桂林环保
在阳朔县兴坪镇漓江码头和老寨山等处,人们经常看到一位男长者捡拾垃圾的清瘦身影。
他是一位日本人,名叫林克之,人们称他“洋雷锋”,一个坚定的国际环保主义者!
1997年的一天,50岁的林克之第一次到兴坪镇旅游,一登上老寨山山顶,就被桂林山水迷住了,从此在小镇上生活10多年。他自筹资金,在老寨山上修起了登山路和观景亭。每天,他拿只小铁钳,四处转悠在附近义务捡垃圾。每当看到有不文明的行为,他就上前制止。
看到兴坪码头一带的漓江边人来人往,却没有厕所,林克之又自费在山脚下建起了一座公厕。每当看到有人在山脚找厕所时,他便马上过去用不太熟练的中国话招呼:“过这边来——WC!WC!”林克之还有个心愿——同一天组织数万人在漓江上拾垃圾。
从阳朔兴坪到“地球村”西街,从景区到城镇民巷,活跃着许多像林克之一样的国际环保友人:帝苑酒店等外资、合资企业每年定期组织中外员工沿漓江开展徒步捡拾垃圾行动,西街上不少外国人自发扫地……
桂林,已成为国际友人参与中国环保建设的舞台;桂林,更是向世界展示“绿色中国”的窗口。
新闻推荐
本报阳朔讯7月8日,正是葡萄成熟的季节,笔者来到位于阳朔县葡萄镇的欧亚葡萄园。只见园里红的、绿的葡萄挂满枝头,一大群来自香港、广东的游客正在高兴的采摘葡萄,好不热闹。近年来,阳朔县突出...
阳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朔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