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堡村里寻古探幽

桂林晚报 2020-09-01 10:49 大字

夹石

镬耳墙高耸入云

横跨小溪的寿桥

■杨迪忠/文阳著文/摄

兴安县严关镇塘堡村,位于湘桂古道大路上,是由兴安县城经灵川至桂林的必经之路,南来北往的官员和客商多在此饮马换马,或歇脚,或经商……塘堡村,在古代亦村亦铺,亦营亦堡,是重要的军事营堡和驿站,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今天,塘堡村是村委驻地,辖7个自然村,2500余人。国道322线、泉南高速公路、湘桂高速铁路都纵穿村境,交通十分便利。塘堡村作为营堡和驿站的功能已经消失殆尽,贸易繁荣人声鼎沸之景象难寻,但是,走进塘堡村,去追寻古人的足迹,探访古风古韵,聆听那远去的故事,还是很有收获的。

古代县志寻踪迹

翻开案头的两部古代《兴安县志》,在几个地方都可以看到塘堡村的名字。一部是清代乾隆五年(1740年)的《兴安县志》,一部是清代道光十四年(1834年)的《兴安县志》。它们对塘堡村的有关记载大同小异。

据“乡都”篇载,塘堡村古名塘堡营,属于西乡十都二图二甲所辖,去县三十里。二甲总辖十四村,有镇南、东田、建里潘家村、桑树田、土寨、清水江、太平寨、大渡塘、小面江、太平里、大湾里、廖家田、茅坪里、塘堡营。

据“兵制”篇载:明兴安县旗军一百二十八名,守城打手五十八名,守城民欵五十八名,县役汉兵二十名,守各堡隘打手三十八名。到清朝时,全州营拨防守兵九十名,民壮五十名,习挑刀。

作为军事机构的“营”下辖“汛”,兴安县设两个“汛”,即“兴安汛”和“泍水隘汛”。“兴安汛分防兴安县城,在本营西一百二十里。北至全州烈水塘三十五里,西至灵川汛小溶江五十八里;又至灵川汛大埠头一百里。把总一员,分防兵三十二名,拨防各塘兵三十一名。”“泍水隘汛在兴安汛西一百二十里,东至本营西延汛界四十五里,西至湖南城步县界五十里,南至兴安汛白竹铺八十二里,又至义宁县界一百里。外委一员,分防兵七名,拨防各塘兵二十名。”

“汛”下辖“塘”。兴安汛共辖12个塘,其中陆路7个旱塘,即唐家司塘、光华塘、三里陡塘、严关口塘、塘堡营塘、白竹铺塘、大溶江塘,各拨兵3名防守;水路5个水塘,即马头山塘、金山凹塘、社公坝塘、娘娘庙塘、大溶江塘,各拨兵2名防守。泍水隘汛共辖10个塘,各有兵2名防守。

在“营堡”一栏里,塘堡营是兴安县十大营堡之一,排名第二位:夏营、塘堡营、东桥堡(今移光华铺)、瓦子堡(今移唐家司)、松桂堡(今移三里陡)、清廉堡(今移严关口)、德润堡(今移塘堡营)、白竹堡、戴花堡(今移大融江)、太平堡。

可见,“塘堡营”是湘桂古官道上重要的“汛塘”和“营堡”,相当于今天的军事“哨所”或公安局“派出所”。

塘堡营又是古代重要的传递公文信件的邮政驿站,为兴安县白云驿下辖的重要一“铺”。

兴安县乃楚越之要津,自秦灵渠凿通后,通达南北的水陆交通在这里显得尤其重要。白云驿处于湘桂古道兴安路段之重要节点,分别向西、东北、北、东、西南五个方向通达周边的灵川、全州、城步等县城。

据乾隆年间《兴安县志》“驿站”篇载:白云驿西至灵川县大龙驿八十里,东至全州城南驿一百二十八里。原额设站夫九十名;后酌情增减。道光年间《兴安县志》“邮政”篇载:旧设驿臣,顺治十六年裁。额设站夫三十五名,其工资伙食费“在驿站银内开支”;额设铺兵三十三名,其工资伙食费“在存留项下开支”。

又据乾隆年间《兴安县志》载:西去大路由县城十八里至严关铺,十里至塘堡营铺,十里到白竹铺,十五里至大融江铺,七里至小融江塘接灵川县界,又二十五里至灵川县城;北去小路由县城三十里至簕竹铺,一百零五里至湖南城步县界;东北大路由县城十四里至唐家司铺,十里至光华铺,七里至石梓铺与全州交界,又九十里至全州城;东去水路由分水塘十五里至贺家塘,十五里至东桥铺,十里与全州交界;西南水路由县城七十里至大融江,又三十里至灵川县城。

由上可见,兴安西去大路至灵川县,本县仅有严关铺、塘堡营铺、白竹铺、大融江铺等4铺;东北大路到全州县城设有唐家司铺、光华铺、石梓铺等3铺,北去小路有簕竹铺,另有水路3铺,全县共计11个驿铺。而塘堡营铺,是湘桂古道大路上兴安县七大驿铺之一。

清末宣统年间(1909-1911年),全国逐渐改驿置邮,将各地的驿站驿铺逐步以邮局代替。至此,白云驿及其塘堡营铺等完成了它的数百年使命。

塘堡村里访古韵

近日,我们慕名走进了塘堡村。据村老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全村有200余人;现有500余人,王、陈、阳、李、蒋、龚、张、彭、唐、陆、韦、刘、胡、秦等22姓。过去,开店的有唐家、彭家、刘家、胡家等,有杂货店、酿酒坊、杀猪摊、土布店、棺材店、打铁铺、火铺等等,人来人往,生意不错。街道两头原有铁闸门,铁索悬挂在高大的石柱上,闸门一关,街道就不能进出。到民国时期,因为桂黄公路和湘桂铁路的相继修通,塘堡村不是很闹热了,逐渐安静下来。

塘堡村人亦耕亦读亦商,出过一些人才,如太学生、监生等,在村里街上或大路边树立了10来对夹石;还有不少人获得军功,授予六品官衔等等。

我们在村里穿行,探访文化遗存,寻觅古风古韵。一条长约1.5公里、宽约5米的老街道与桂黄公路基本平行,纵穿全村,古民居沿街两边整齐排开,不用规划,纵横有序。只是,过去的石板街和钉子路,如今变成了水泥路;古老的民居与商铺只有部分犹存,大部分被拆旧建新,或变成了菜地。沧海桑田,物是人非,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塘堡村古民居遗存虽然不多,但是其中几座气势恢宏,砖雕彩绘十分精致,美观大方,传统文化韵味十足。如已有200多年的秦家古宅,高墙大院,为三进三间两天井式砖瓦房,前为高大的照壁,镬耳墙与马头墙融为一体,气派非凡;其大门砖雕更是精美绝伦,彰显着富豪之家的文化追求。只可惜,部分图案已经被毁,看不清楚。塘堡街李家古宅,为两进三间砖瓦房,大门有鼓形雕花门簪4个,门额彩绘吉祥动物与花木图案,犹十分清晰,可鉴可赏。

古井是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文化遗存,也是村民相聚相见和交流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浓浓的乡情。塘堡老街的古井,现在水仍清澈充沛,井池很长,还在使用,如洗衣服、洗菜、灌溉等。但是,由于年久失修,井池破败不堪,淤泥深厚,长满了野草。在井水上,我们发现一方石碑,为民国元年整修桥路募化捐款的“万古流芳碑”,刻有数十人的捐款情况。而燿甲田古井,因为水质特好和清甜,历来受到人们喜爱,如今名扬兴安,是附近众多村民和县城居民前来灌水饮用的名井名泉之一。

作为湘桂古道上的重要节点,我们要寻觅塘堡村的古桥踪迹。在村干部的引导下,我们找到了两座古桥。一是寿桥,位于塘堡村去耀甲田的古道上,横跨一小溪,为两整块平板石桥;二是陆家湾单拱石桥,亦为横跨小溪,不大。两桥保存基本完好,不知始建于何时。

塘堡村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四野碧绿,古树参天。现存数百年古樟古柳古柏数十棵,有的已被县政府挂牌保护。古树名木是塘堡村悠久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先人们美化生活环境、崇尚生态保护的见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的新时代,对此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新闻推荐

学习道德模范,从“感动”到“行动”

□本报记者刘倩从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杨海英,到“最美女孩”、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何玥,再到“最美导游”、第...

兴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安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