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马加鞭向全区县域经济发展第一方阵奋进——— 兴安县2017年上半年经济发展综述
风电场
三米驿站全景
红军烈士碑园
灵渠南渠
漓江发源地猫儿山
兴安县城全景
1-6月,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4.58亿元,同比增长6.3%;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90.11亿元,同比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8.33亿元,同比增长10.5%;财政收入6.74亿元,同比增长6%。
一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9元,同比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88元,同比增长6.8%。
这是兴安县今年上半年经济建设向全县人民交出的一份合格答卷,是近两年来兴安经济企稳回升,逐步步入加快发展良性轨道的重要标志。
“十三五”期间,兴安县全面贯彻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及自治区、桂林市重大决策部署,积极主动融入自治区“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发展格局和桂林市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战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力争“十三五”期间通过努力,建设生态兴安、文化兴安、富裕兴安,实现“七大目标”,即把兴安建设成为广西新能源的重要基地,“美丽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桂北新样本,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重要一极,广西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县,巩固提升广西卫生城市,创建广西文明城市,迈入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第一方阵。
□记者汤世亮通讯员周玉祝文通讯员周玉祝王国楚摄
重大项目建设拉动兴安经济迅速发展
5月1日劳动节当天,当全国人民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时,兴安县的重大项目建设在这一天迎来一个好消息:投资30亿元装机30万千瓦的平岭、西坑、殿堂、道坪、石板岭风电场集中竣工并网发电。至此,兴安县风电项目已并网发电的装机容量达40万千瓦。这一规模位居广西首位。
近年来,兴安县委、县政府通过深入调研,提出大力发展国家支持的清洁能源风电产业的战略,并快速抢占战略性能源发展高地,全县风电开发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2010年8月,兴安县政府与国电投签订了投资开发兴安风电项目的协议,该项目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开发的新能源产业。同年9月,国电投在兴安县境内选出9个点建测风塔。2011年,兴安县组织编制了风电场规划,并经专家评审通过。该项目被列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同时被兴安县作为该县风电项目的“典范和样板工程”打造。
今年3月,兴安县又与特变电工南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总装机容量3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投资合作协议,计划开发15万千瓦的白石风电场、10万千瓦的华江大岭风电场、5万千瓦的湘漓荷包山风电场。
兴安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兴安风电项目远期目标是总投资155亿元,全部竣工后,总装机容量达155万千瓦。届时,兴安将成为华南最大风电基地,风电年产值22.6亿元,年增加财政收入3亿元,年节约标准煤120万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风电项目不过是今年兴安开启重大项目大会战,以重大项目拉动兴安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兴安县着力实施工业振兴计划,制定出台了《兴安县关于实施工业振兴战略加快工业发展若干意见》、《兴安县工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试行)》、《兴安县提振乡镇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力促工业发展。春节刚过,节日的气氛还没有消散,兴安县就举行了2017年第一季度21个重点项目集中开竣工仪式。在兴安县西绕城路的工地上,机器声已经轰鸣,作为兴安县2017年重点推进的项目之一西绕路项目已开工了。据现场一位项目负责人介绍,新开工的西绕路全长7.1公里,与国道G322线相接,设计双向四车道,预计明年3月完成建设任务。新建的西绕路途经兴安工业园区,不仅将缓解县城的交通压力,方便居民出行,极大地分流外来车辆,也将为兴安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
作为首批广西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兴安县加快“城市双修”工程建设,前瞻性地策划实施了一大批重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抢抓政策机遇,用好用活争取到的国开行15亿元贷款资金,启动了兴安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涉及20个片区3900户,预计将撬动社会投资20亿元,力争2-3年时间基本完成。重点建设火车站、汽车站、老住建局等片区及百街里、财神庙、水街等历史街区,推进城市综合治理水平有效提升,成为城市新客厅,形成兴安城市新形象。加快双女井溪整治步伐,着力形成双女井溪、湘江、灵渠相互连通的县城水生态系统。扎实推进特色城镇建设,加快名镇名村及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以民族风情、红色文化和山水资源为特色,打造华江乡特色旅游小镇;着力推进十大魅力名镇兴安镇的品牌培育与推广,以灵渠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建设为核心,打造秦楚历史名镇。以展卓通用航空产业城为依托,申报和规划建设溶江全国通用航空旅游(溶江三花)特色小镇。
据兴安县重大项目办公室统计,今年全县着力推进的重大项目共有40个,计划总投资333.7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56.7亿元,其中棚户区改造、灵渠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中国南方(兴安)风电基地、(矿粉、米粉)产业园建设、灵渠大道、“桂北老家”“灵渠人家”精品旅游线路、猫儿山风景名胜区、城区湘江左右岸环境整治等9个重中之重项目,总投资126.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6.7亿元。
据介绍,2017年兴安县启动和续建的重大项目涵盖旅游、工业、城市基础实施、公共卫生、交通、特色小镇创建5个方面。“这批项目的集中开工建设,将掀起我县重大项目建设的新高潮,也为进一步改善民生、发展兴安经济提供强劲动力。”兴安县重大项目办公室负责人说。
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生态循环农业让农民增收
7月13日上午,灵渠葡萄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已是一片丰收的景象,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缀满枝头。“这个月底葡萄就可以上市了。”正在地里干活的莲塘村村民庄连江告诉记者。
跟村里的大多数村民一样,庄连江靠种植葡萄为生,葡萄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家全年的收入。“如今搞了这个示范区,葡萄的品质提高了,价格也上去了。”庄连江说。他告诉记者,在没有成立示范区之前,没有统一的种植标准,很多农户为了赶上市时间,采用恶性竞争手段,人为地催熟葡萄,这样的葡萄不仅卖不起价,还有损兴安葡萄的口碑。
“经过多年的发展,兴安的葡萄产业发展已进入瓶颈期,要想得到更长足的发展,就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兴安县农业局的一位负责人说。2015年,兴安县灵渠葡萄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成为了自治区第一批农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示范区。经过两年的发展,如今这片6000亩的葡萄示范区已成了兴安无公害葡萄种植的“排头兵”。这里种植的葡萄价格也从原来两块多钱一斤涨到了4块多钱一斤。
“搞好了基础设施,统一了种植标准,我们以后的路会越走越平坦。”庄连江满脸笑容地说。据他介绍,由于示范区的田埂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葡萄的品质得到了提升,收获季节很多游客自驾到示范区采摘葡萄,吃农家饭,莲塘村的乡村旅游一下子也火了起来。“现在我们不仅可以靠种葡萄赚钱,我们还可以开农家乐,收入比之前多了不少。”庄连江说。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不仅仅是兴安的传统葡萄产业,今年以来,兴安县全力巩固农业和农村发展优势地位,制定出台了《兴安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奖励办法》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新台阶。在兴安的高尚镇,土地“全年无休”:农民轮番栽种水稻、甜玉米、油菜花、白菜。一块田地出产4种农产品,土地被彻底“用活”了。
今年4月,记者来到高尚镇岩口村看到,村前500余亩油菜田里,村民们忙得不亦乐乎。收割下来的菜心被绑成一捆捆,整整齐齐地码在担子里等老板来收。村民蒋金梅告诉记者,今年气温回升太快,菜花“长势汹汹”,导致价格相对去年同期低了一些。去年菜心卖到了1.5元,一亩田光是菜心这一项就有2000-3000元的额外收入。今年价格没那么好,但仍旧是增收的。
“在县农业部门的引导、帮助下,我们按照‘稻—米—菜—花—肥\’这一模式有序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尝到了甜头。”高尚镇乐群村支书、竹园自然村种植大户谭常权拿着笔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春季有了油菜作为有机肥还田,水稻产量每亩可达1200至1400斤。水稻收割之后,采用集中育苗、免耕技术种植甜玉米,亩产甜玉米3000斤以上,价格好的话每亩可收入6000元左右,玉米秸秆销售给青储饲料加工厂,每亩可增收300至500元。菜心作为蔬菜销售收入1000元至2000元。这样,每亩土地就可为农民创收8000元至10000元。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稻—米—菜—花—肥\’这一新型种植模式,进一步强化跟踪服务工作,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兴安县农业局负责人表示。
在抓好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今年兴安县着力在农业“接二连三”上下功夫,全力支持鑫鑫药业、茗兴生物、日盛企业等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逐步形成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加快农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结合全域旅游“桂北老家”“灵渠人家”及高山旅游,让游客无论哪个季节来兴安,都能观赏醉人的农业景观,将农旅结合推向新台阶,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兴安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全域旅游让兴安旅游迈向“高铁时代”
“以前想都没敢想,如今成为了现实,村里环境大变样,我们坐在家里都可以赚钱了。”7月13日上午,兴安县严关镇江西坪村民罗前文坐在村里“三米”(米酒、米粉、米糍粑)文化展示长廊中,一边烧火煮着米酒,一边跟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米酒的做法,脸上堆满了笑容。
江西坪村地处灵渠畔,紧邻322国道高速路口,是兴安县现存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一个桂北古村落。近年来,兴安县按照“政府主导、党员带头、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致力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休闲文化旅游开发,进行了改厨、改厕、改圈,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打造精品生态旅游村。2015年在江西坪村倾力打造的灵渠人家·三米驿站,已成为兴安县农旅结合的示范点。其中,重点打造的三米驿站核心区,尤其具有桂北民俗、民居特色。一方面以传承米粉、米酒和米糍粑等为代表的兴安特色美食、传统民俗和历史文化为亮点,致力于恢复兴安历史上灵渠码头的繁荣景象,重现驿站集通航、旅游、休闲、商贸、人文交流为一体的集散地场景;另一方面,挖掘本土人文资源,打造一台地方传统民俗实景剧“灵渠人家讨媳妇”,将古代迎娶新娘的民俗风情演绎成现代游客参与互动的旅游节目。
江西坪村不过是兴安县近年来在农村推行“三改”,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中的一颗“棋子”。兴安县旅游资源丰富,古灵渠、湘江战役红色遗址、猫儿山自然风光、桂北老家乡土民俗都是为世人所熟知的旅游资源。然而之前,由于这些旅游点比较分散,相互连接的交通基础设施也比较薄弱,无法形成集群效应。去年以来,兴安县委、县政府按照自治区建设生态乡村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统筹推进,统筹发展,积极打造“三改”示范村,效果显著。今年3月23日,全区“美丽广西·宜居乡村”基础便民工作现场会在兴安县召开,近480名与会代表考察了莲塘村、马头山村、江西坪村3个村的“三改”试点情况后啧啧称赞。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县深入推进“美丽广西·宜居乡村”建设,通过宣传发动、示范带动、因户施策、整村推进,拆旱厕及附房、辅以“三微”工程等有效举措,全县“三改”工作推进迅速,今年将完成改厨改厕任务1.1万户,力争完成1.3万户。在建设好生态乡村的基础上,兴安县又提出了打造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将全县重要的旅游景点有机串联起来,重点抓好灵渠历史文化街区、猫儿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和“桂北老家”、“灵渠人家”精品旅游线路建设。推动灵渠申遗及南渠复航、高铁旅游集散中心、湘江战役纪念碑园改扩建工程、兴安始发旅游动车组、《兴安旅游》营销及推介等,着力打造广西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县。
“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现在,灵渠游已经拓展为“灵渠人家”游。在加大灵渠建设和保护、继续为申遗努力的同时,兴安县还把灵渠与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将传统文化与参与性旅游结合起来,把本土婚俗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融入旅游业态中。
在重点打造“灵渠人家”精品游的同时,兴安依托乡土文化优势,打造“桂北老家”游,乡村旅游有了较大发展。兴安是著名的银杏之乡。为突出特色,实现兴安旅游转型升级,该县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将现代农业与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业与旅游、村庄建设与旅游的融合。打造的“桂北老家”将游人拉回到“乡愁”弥散的田间村落里。
由于全域旅游的带动,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兴安全县接待游客314.8万人次,同比增长14.7%,实现旅游总收入35.7亿元、同比增长26.3%。
在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新的精品旅游线路的同时,兴安县委、县政府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积极向高铁经济、高铁旅游靠拢。7月1日上午8时10分,随着一声汽笛鸣响,“桂林兴安·灵渠”号首发动车满载着兴安人民的美好希望和深情期盼,缓缓驶出兴安北站。被誉为“中国最美小镇”的兴安搭上了“高铁快车”,再次焕发出全新魅力。
“桂林兴安·灵渠”号动车组开行后,兴安站每天停靠的动车数量将增加到24趟,其中兴安北—桂林北D8421次、兴安北—南宁D8205次、桂林北—兴安北D8420次、北海—兴安北D8410次等4趟为始发(终到)。密集的动车组不仅打通了兴安到首府南宁的通道,也使兴安县实现与桂林市区动车组出行同城化。依托高铁枢纽,该县正以全新的姿态积极融入西进云贵、南下广州、北接长沙的桂粤湘黔四省会“三小时经济圈”。
“桂林兴安·灵渠”号动车组列车车厢内部及每个座椅背后,都张贴着介绍兴安风景的招贴画。融入更多“兴安元素”的兴安始发动车,不仅成为旅客了解、熟知、体验、宣传兴安的新平台和新窗口,也如同一条银线,在兴安县各个旅游点间串联,把这几颗夺目明珠连缀到一起,点、线、面结合,勾画出一幅全域旅游的绚烂地图,将兴安旅游推向全国。
新闻推荐
本报兴安讯(记者/王春楠通讯员/邓桂荣文玲丽)6月22日,兴安县高尚镇西河村村民郭太文家的厨房里,煤气灶、抽油烟机、消毒柜、橱柜一应俱全。“厨房改造好后,墙壁再也不会被柴火烟熏黑了。”郭太文告诉...
兴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兴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