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向市中穿的水街
1
2
3
“径船桥底入,舟向市中穿;桨脚挥波易,篷窗买酒便。”清代玉林人苏宗经曾经这样描述当时的水街,而这一组照片,便新鲜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的场景。
时过境迁,如今的灵渠和水街,相比于当年,似乎显得安静了一些。不过,当我们谈及漓江,却又无法绕过这个曾经沟通南北水系,连接湘江和漓江的无比辉煌的古代水利工程。
在我们今天选取的这组照片中,在漓江上游的灵渠,其曾经繁华、兴盛的生活气息和历史的意味跃然图上。这些图片,也是灵渠影像记录中最为珍贵的镜头。
图1:
20世纪30年代的灵渠水街。古灵渠流经兴安县城,在两岸形成长约一公里的街市,成为水街。这条水街的流水清澈见底,可供沿岸居民浆洗、饮用,至今水街尚存,并经过重新修整和恢复,成为兴安著名一景。图片中所展现的老水街场景,看上去恍如江南水乡。(图片由桂林市档案局提供)
图2:
20世纪30年代灵渠上停泊着的船只。(图片由桂林市档案局提供)
图3:
1978年的灵渠上,船只依然往来不绝。(图片由盛久永拍摄)
对于这张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的水街照片,住在灵渠旁生活了一辈子的艾志深说他也是第一次见到。1951年出生的他,显然错过了灵渠航运最繁华的年代,但是对于这张年岁早于他20年的老照片,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艾志深说,他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每每茶余饭后,父亲就喜欢跷着二郎腿坐下来,饶有兴趣地给他讲更早更有趣的灵渠,而照片中展现的场景,与父亲描述的几近相同。
因为灵渠的交通要害位置,艾志深的父亲也从小就跑长途水上运输,因而得以见识了外面的世界。而灵渠作为南北运输通道上一条重要的必经之路,形成了独有的繁华。
船商每每经过于此,必然会在灵渠停下歇脚,水街两旁的客栈、酒铺林立,热闹非凡。一些顺水而过的船商,吆喝一声,然后一根竹竿尖上挂上钱币,店家取过之后,将物品挂在竹竿之上,整个交易过程十分熟练。
艾志深听父亲讲,在上个世纪30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此前每天经过家门前的往来船只有200来艘,而那之后,由于陆上交通越来越便利,过往船只骤减,每天才30艘船左右。
上世纪50年代,艾志深出生后,灵渠的对外通航功能几乎全部停掉。不过,家里的那条船一直保存至今。
少年时代,他就跟着父亲“泡”在船上。30岁之前,曾有几年脱离跑船生活另谋生路,但最终难舍跑船生计,又重新拿起撑竿。
1980-1988年之间,他撑船主要是将灵渠上下游的石材树木等材料运往县城,用于县城的建设发展,船只来往之间,兴安县城也在一点点发生着变化。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陆上交通更为通达,许多外地人开始慕名前来观赏灵渠,灵渠旅游渐渐成为县城的一张名片。1988年起,艾志深开始在南陡门——— 水街,铧嘴——— 北陡门、鳌鱼山的线路上行船,甚至还“兼职”当起了讲解员,让游客感受灵渠历史魅力,欣赏两边美景。
“当时来这里游玩的人络绎不绝,一天下来,撑船上上下下都没有时间歇下来。一趟50分钟的行程,船上基本会满载25人,算下来全天的收入在500元左右,在当时而言,这非常可观。”艾志深说,直到2000年,行船旅游开始由政府进行规范管理,灵渠旅游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2006年,55岁的艾志深因为年龄原因,终于离开撑船的工作。但他却始终不愿意远离灵渠,还希望每天出门就能看见灵渠清澈的渠水,享受那种时时刻刻与这个千古伟大水利工程为伴的自豪感。
如今的灵渠,虽说随着航运功能的没落,曾经灵渠上的36个陡门已经消失多半,管理陡门的陡军也早已解散。但是,艾志深仍然牢记父辈的责任,坚守在号称“天下第一陡”的南陡处,每年遇到暴雨洪水,或者少水搁浅的时候,他都会像前辈“陡军”一样,保证渠水永远在最平衡的状态。
艾志深说,年纪越大,他也越发怀念父亲曾经跷着二郎腿给他讲以前灵渠的精彩经历。他也希望,自己经历的精彩,也能一一说给后辈。
(讲述人艾志深,兴安县兴安镇南陡村村民)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12日,湖南、广西、江西、贵州等地出现暴雨大暴雨,部分河流发生超警戒洪水,气象等部门发布应急响应。湖南191.2万人受灾,桂林市...
兴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兴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