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乳洞访碑
▲宋·张孝祥题“上清三洞”四字
▲宋·方信孺兴安乳洞题诗二首
▲兴安乳洞中洞宋代石刻
宋·范成大等二十人乳洞题名
□秦冬发文/摄
2014年12月15日,趁在兴安参加会议之机,我与兴安县广电局蒋副局长同往乳洞,寻访碑刻。乳洞,也称乳洞岩,位于兴安县城南六公里外的龙蟠山,分上、中、下三洞。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岩洞”一章云:“兴安石乳洞最奇,予罢郡时过之。上、中、下三洞。此洞与栖霞相甲乙,他洞不及也。”范成大对乳洞岩评价甚高,将其与桂林的栖霞洞,也就是今天所称的七星岩相提并论。
一
户崎哲彦《唐代岭南文学与石刻考》“广西兴安县乳洞石刻的特点及其分类”一文说:“在桂林市区及其周边,现存唐宋石刻最集中者乃兴安县乳洞岩。并且,若干石刻除外,皆为摩崖石刻。桂林市摩崖石刻现存数量虽为全国之首,然而唐代石刻尚甚少,并且不集中。兴安乳洞岩多有唐代摩崖石刻,从数量上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第一,并且大多在洞内。”“据笔者的调查及考证,现存的唐代石刻有6件,至于宋代石刻,至少也有20件。其中有僧侣及无名诗人文士之作,不仅如此,还有范成大的题名、张孝祥的题榜、方信孺的题名题诗等高官名人为数不少的作品。而且这些石刻也不是分散在一座大山中的,而是集中在极其狭窄之处。其数量也不少,主要是唐宋时期的石刻,约有30件,很有可能原来有40件左右,在全国来看,这也是极其罕见的。”户崎哲彦经实地调查及考证后,确认乳洞石刻总数有42件,其中现存石刻总数是31件。这31件中就有6件唐代石刻,分别是:大和八年(834)僧元约题名、会昌四年(844)元繇题名、会昌四年卢贞题名、会昌五年(845)赵某题诗、会昌五年元晦题名和大中二年(848)韦瓘题诗。如果参较张益桂《广西石刻人名录》一书收录的乳洞石刻名录(该书收录乳洞石刻33件,其中唐代石刻4件,较户崎哲彦的少僧元约题名和赵某题诗两件),那么乳洞石刻的数量将达到50件(因仅为名录,其中几件或与户崎哲彦统计的有重复)。
我与蒋副局长这次赴乳洞岩寻访碑刻,最大收获是在上洞内寻访到一件唐开成五年(840)的题名石刻和一件明万历年间的题名石刻,这两件石刻均不见于户崎哲彦调查考证后的兴安乳洞石刻目录中以及张益桂《广西石刻人名录》所附“广西石刻目录”之“兴安”石刻中。至此,乳洞岩的唐代石刻现存总数已上升为7件!在我的印象里,桂林还没有哪一个山崖洞府中有如此数量的唐代石刻!这实在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这次发现的唐代题名石刻内容为:“赴阙。开成五年十二月三日,卢钧子和。”卢钧字子和,本范阳人,徙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旧唐书新唐书皆有传。《旧唐书·卢钧传》的内容还成为了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的考察内容。兹录其中卢钧出任岭南节度使前后的内容如下:
开成元年,出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使。
其年冬,代李从易为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南海有蛮舶之利,珍货辐凑。旧帅作法兴利以致富,凡为南海者,靡不捆载而还。钧性仁恕,为政廉洁,请监军领市舶使,己一不干预。自贞元已来,衣冠得罪流放岭表者,因而物故,子孙贫悴,虽遇赦不能自还。凡在封境者,钧减俸钱为营槥椟。其家疾病死丧,则为之医药殡殓,孤儿稚女,为之婚嫁,凡数百家。由是山越之俗,服其德义,令不严而人化。三年将代,华蛮数千人诣阙请立生祠,铭功颂德。先是土人与蛮獠杂居,婚娶相通,吏或挠之,相诱为乱。钧至立法,俾华蛮异处,婚娶不通,蛮人不得立田宅,由是徼外肃清,而不相犯。
会昌初,迁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
二
我们从玉溪南侧进入下洞,径直来到方信孺题诗石刻前,这件石刻是乳洞岩中面积最大的一件,镌刻的是方信孺题乳洞诗和题灵岩诗各一首。
分得灵河一派流,铁桥仍复借罗浮。未须海上求三岛,聊向杯中散百忧。览胜顿令心眼饱,寻诗谁把肺肠锼?只愁上界仙凡隔,好泛清泠竹叶舟。右乳洞。洞中江水古今流,洞底乾坤日夜浮。仙□□□能不死,野花春□□忘忧。□□□□□工貌,蟾寂□□□□锼。隔岸□□□□大,问津我欲请渔舟。右灵岩。□□并用李守约韵。嘉定丁丑三月七日,孚若父。
前两年来时,我曾拍了照片,并仔细辨识文字,但有些字辨识不出。此次我手持已经辨识出的释文,仰面观石,逐一对照,希望能破解上文中的“□”,遗憾的是,岩壁上渗出的碳酸钙石灰质的水溶液结晶体把一些字覆盖了,石刻离地又高,加之洞内昏暗,仅凭手电光亮,依然无法辨识。
在下洞我们寻访到了唐代元繇的题名:“元繇。会四七月十九日。”还有唐代卢贞的题名:“前广州刺史卢贞会昌四年七月廿日北归过此,男繸从行。”在卢贞的题名旁有南宋王慈敬摹刻的“西天传佛,心宗白衣,大士道场。”其中,“西天”两字叠刻在卢贞题名上。
下洞出洞口处有林半觉先生的题名石刻一件,内容为:“中华民国卅一年十一月,与刘子保虚访碑过此,留三日,得唐代摩崖。林半觉志。”林先生这件石刻的正上方就是唐代元晦的题名石刻:“检校左散骑常侍、越州刺史元晦会昌五年八月廿日自此州移镇会稽,辄辍暮程,遂权探赏。”仰面观石,约莫可辨“辄辍暮”、“探赏”字样。林先生在乳洞“留三日”,只是不知道他当年是否寻访到了以上提到的7件唐代摩崖石刻?大和八年僧元约题名、会昌五年赵某题诗和大中二年韦瓘题诗等三件石刻,我至今无缘得见。
三
离开林半觉先生题名石刻再往外走几步,我们来到了玉溪北侧的下洞洞口。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张孝祥的“上清三洞”四字楷书题榜,遒劲有力。再往前两步,这里的石壁上贴满了小的红纸片,凑近一看,一张上面清晰写有:“今日XXX拜山岩水星为继父继母,保他发根端正,易养成人,全幸福。”还有一张可辨“今日特备三牲红酒、四时果品,请土地为凭”字样。这些红纸片都是一些善男信女的寄名单,以祈求身体健康,无病无灾。这里的石壁由于常年烧香烟熏火燎被熏得发黑,有些石刻字迹难以辨认。有好几件南宋的石刻就镌刻在这里,其中有一件镌刻于淳祐甲辰(1244)年的题诗石刻对兴安的影响很大,今人在宣传、推介兴安时常常引用其中的两句诗:“孰谓地灵钟秀异,美哉风物见兴安。”兹录该石刻全文如下:
淳祐甲辰三月中澣,前广西帅守谢逵奉诏经过,同客张景东、冯云从,男公阐、公阊,来游乳洞,因用湘馆壁间韵纪事,寄呈彭令尹。
寻幽天气得晴酣,小小篮舆胜绣鞍。洞以乳名云液涌,泉迂石出水晶寒。
山容染翠开油幕,竹韵鸣竽立玉竿。孰谓地灵钟秀异,美哉风物见兴安。
谢逵,字叔达,福建邵武人。淳祐元年(1241)由知江宁府迁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离别岭南北上赴阙或者去官携家还里的士大夫们往往会在兴安乳洞歇脚,或驻足探赏,题名赋诗,或与僚属把翰行觞,置酒击鲜,把饯别的酒再喝一个痛快。因为从此大家天各一方,很有可能再会是遥遥无期。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正月八日,四明人王正功解组东归,携家还里,幕僚送行至兴安,大家同游乳洞,王正功写下《留题乳洞》古风一章,既写乳洞幽趣,也抒发人生感慨。
乳穴佳名久欣慕,兹游直与心期副。今朝萧散七枝笻,衰迟未觉跻攀苦。
湘南悬想碧云横,桂岭遥瞻烟霭暮。招提钟磬出幽深,村疃牛羊自来去。
忽闻流水响潺潺,渐睹岩扃隔烟雾。山溪蹑履乱崎嵚,翠壁题名杂新故。
乍暌朱墨略官箴,稍觉追随剧幽趣。绝知官里少夷途,始信闲中无窘步。
人生如此信可乐,谁向康庄塞归路。共醉生前有限杯,浇我胸中今与古。
早知富贵如浮云,三叹归田不能赋。
王正功这首诗是在乳洞与僚属饯别时写的,但没有刻在乳洞,僚属王思勤、晁子庄、李之有将其刻在了桂林月牙山下的龙隐岩。作为桂林人,我们是不应该忘记王正功的。八百多年前,王正功写下的诗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如今早已蜚声海内外,成为宣传、推介桂林的最好的广告语。
四
出下洞往山腰走不多远就到中洞,中洞里最显眼的一件石刻就是范成大等人的题名石刻:“祝元将、王仲显、游子明、魏景道、马奉先、李静翁、杨懋之、周直夫、郑梦授、陈仲思、魏舜徒、陈席珍、刘庆长、施进之、赵伯山、诸葛叔时、谭明卿、范至能,右十八人同游。至能之侄若、男萃侍行,岁月及道号在上洞。”需要指出的是,这件石刻字迹被后人涂上了红色,特别是“祝元将”被涂写成了“祝祖将”“右”被涂写成了“石”,“萃”被涂写成了“苹”。范成大在《兴安乳洞有上中下三岩,妙绝南州,率同僚饯别者二十一人游之》诗中写有“向闻乳洞胜,出岭更徘徊。”表达对乳洞的喜爱。只是诗题中明白写有“率同僚饯别者二十一人游之”,可题名石刻中数来数去也只有二十人,或许是范成大数错了?该诗最后四句为“岁月可无纪,三洞俱靡崖。会有好事者,摩挲读苍苔。”今天,我们这些“好事者”在三洞内徐行之,细察之,扪崖剔藓,屏气凝神,希望能有所斩获,遗憾的是,在上洞我们没能找到范成大题名石刻中提到的“岁月及道号”。乳洞饯别后,陈仲思、陈席珍、李静翁、周直夫、郑梦授五人又一路追随,相送范成大直至全州罗江方才依依惜别,范成大在罗江留诗为别,诗中有句“把酒不能觞,有泪若儿女。”
乳洞岩下、中、上三洞,曾经有三个很“称雄”的名字,分别是“喷雷”、“驻云”、“飞霞”。这三个名字是北宋末年的“浪子宰相”李邦彦起的。建炎元年(1127),李邦彦以主和误国,责授建武军节度副使,浔州安置。建炎三年闰八月十八日,李邦彦途经兴安,游览乳洞,写下《三洞记》一文,文中记载了为三洞起名缘由。参校《大丞相李公书三洞记》残碑拓片与2002年版《兴安县志》所录内容,并斟酌句读后,兹录全文如下:
桂州兴安县之西南,有山列嶂如并屏,飞泉巨石,喷玉扫黛,松萝蔓翳,秀色可掬。中有三洞,高连浮云,俯瞰流壑,雾雨时至,神龙出游,真天下奇伟观也。里俗所传,得名甚陋,不足以称雄,因易而新之。其下者,岩轩豁,嵌窦实如磨镌,源泉浑深。繇石磴而下,依山循流,走石喷激,谹然雷震,响溢群谷。意者苍鳞头角蠢缩渊潜,奋而不得聘,因命之曰:“喷雷”。中洞倚层崖之腹,幽旷而虚明。俯仰上下,云气出没,若霏烟之状,泠风袭肌,襟裳湿濡,浑然无尘坌浊恶之想,因命之曰:“驻云”。上焉者,嵚岑崪,据危阻深,泉石之秀为二洞冠。石作五色,横亘其上,如飞梁,如华旌,有骞腾之势,遂以“飞霞”名之。呀龙渊而雷声,敞灵扉而云翔,直紫霄而霞骛,飙轮羽驾,御辩凌虚,想望于缥缈之间,则予之来也,安知其非三岛之游乎?若夫撷幽花之素香,荫修篁之柔阴,濯玉谿之清波,步宝坊之净界,则身世尘劳一洗俱尽。不独可以释羁怀而摅滞思,搜奇玩幽之士,宜不忘也。
建炎三年闰八月十八日,责授建武军节度副使怀川李邦彦记。
迪功郎……从事郎县令主……
五
时至今日,尽管乳洞里还有水流,涓涓细流沿洞前的玉溪缓缓而下,但已然听不到喷雷声,“走石喷激,谹然雷震,响溢群谷”的景观早已无影无踪;中洞洞口被人用砖头砌上了,只留一扇门大小供人出入,洞里光线昏暗,地上有不少垃圾;上洞洞口更是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洞里几乎全黑,不过里面的钟乳石结晶体闪闪发光,还没有完全氧化,这一点倒是比七星岩里的钟乳石要好得多。
张孝祥《邕帅蒋公墓志铭》:“其明年[乾道二年(1166)],余免归江东,君(蒋允济)与邦人送余于兴安,置酒击鲜乳洞之下。时方六月,洞中极寒,水如冰雪。余与君褰裳脱履,篝火入之。凌兢石间,题名赋诗,火尽乃出。”这一回,我们是12月入洞,洞外温度10度左右,下洞和中洞气温与洞外还算接近,我们感觉不出特别的差异。上洞就不同了,我们一进去,相机镜头和眼镜片就蒙上了一层水雾,洞内湿度很大,气温明显比洞外高,后来出洞时,都快要出一身汗了,我只得把冲锋衣脱下来凉快凉快。当年张孝祥是“褰裳脱履,篝火入之”。这一回,我们不用脱鞋了,洞内没有水,感觉比我前两年来时干燥了不少,只听到一两处水滴的声音。这一回,我专门准备了手电筒,但还是不能尽兴,因为之前用过几回,后来感觉电量明显不足,光时强时弱,蒋副局长则用手机上的手电筒功能来照明。“凌兢石间”的感觉倒是相同的,洞内漆黑一片,时时需要留意脚下,小心谨慎慢慢走,越往里面,路越难行,还可见成堆的碎石片堵在路中,那应该是盗采钟乳石后留下的碎石残渣,好大一堆。而整个寻访过程就像捉迷藏一样,这也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一个观点:按说留名石上的目的就应该让后人看到啊!在桂林的30多处山崖洞府上遍布的千余件石刻,哪一件是专门刻在黑咕隆咚的地方的呢?可乳洞岩的这数十件石刻中,竟然有不少都刻在漆黑一片的洞内!这实在叫人想不通。让人感叹的还有,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洞内竟然还遍布了今人涂画的许多的“到此一游”!我在上洞寻访到的明万历年间的题名石刻上就因被今人涂画得厉害,以至于我实在没有看出来到底是万历的哪一年。张孝祥与蒋允济“凌兢石间,题名赋诗,火尽乃出”。不知道这“题名赋诗”到底在洞里的哪一个位置?我想,如果能组织多些人仔仔细细地寻找,像林半觉他们一样“留三日”或者更多时间,一定还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从上洞出来时,时间已过中午12点,不知从何时起,天上飘起了小雨。我不禁想起当年徐霞客来游乳洞时的情景,那天是明崇祯十年(1637)闰四月二十四日,天上下着大雨。
二十四日晨起雨不止,饭后以火炬数枚,僧负而导之。一里,至董田,又北一里,至乳岩下洞、中洞、上洞。雨中返寺午饭,雨愈大,遂止不行。
徐霞客在兴安总共待了八天,游览乳洞岩的前后经过就只有以上寥寥五十二字,核心内容仅“至乳岩下洞中洞上洞”九个字。至于洞中的石刻,很遗憾,徐霞客不著一字。
新闻推荐
“绿道骑行,让我们好过瘾!”——— 兴安县灵渠南渠休闲绿道骑行采风侧记
?灵渠水清悠悠,自行车骑行逍遥游。▲一马当先美女骑手成为绿道上的一道风景线 &nb...
兴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