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搬迁,改变了一个村的历史
□本报记者刘教清通讯员张玉珍文/摄
以前住的是茅草树皮房,走的是烂泥路。如今住明亮的砖房,还有太阳能路灯,硬化的水泥路,孩子在家门口上学……兴安县崔家乡大仁山村整村搬迁后,与以往形成了鲜明对比。
如今大仁山村搬至崔家乡粉山村委旁,取名叫粉山少数民族搬迁新村。7月15日,记者在该新村看到,10多座新房有序而建,全村道路和通往村委的道路,全部用水泥硬化。村道上安装了智能化的太阳能路灯。每家门口都建有花圃和晒衣场,还有单独的厨房。各家都有钢木门、彩电和大红的装饰,很是喜庆。而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以及规范的厕所正在建造当中。全村四周有山,有水,有田,正是一片翠绿,美不胜收。
“现在和以前对比,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村民郑忠明说,他们原来10户共50多人,都是瑶族,住的地方属高寒山区,大部分是茅草房,有的是用树皮当“墙”,下雨天到处漏雨。更重要的是交通极其不便,“以前根本不通车,连摩托车都难开回家,运送物资全靠马帮”。
大仁山村的路的确有点险,有一段的一侧是几十米深的悬崖,曾有马摔死。村上一名30多岁的男老师突发疾病,“送到半路就没命了,要是交通好,应该是有救的”。郑忠明谈及往事,至今倍感心酸。
另一郑姓村民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的路,下雨全是水和烂泥,简称“水泥路”。天晴时,到处是灰、坑坑洼洼,简称“坑坑路”。
其实大仁山村除了交通不便、无田地外,村民不敢外出打工也是“永远的痛”。因为孩子上学路太远,每天接送孩子要花3个多小时。
群众的难,就是政府的难。自去年以来,崔家乡主要领导几乎每周都要往村里跑一趟,协调项目、找安置土地、做思想工作……把整村搬迁作为落实“群众路线”的具体行动。兴安县纪委作为该村的联系点,也主动与水电、农业、卫生等部门“沟通”,一场整村搬迁的大会战,牵动了众人的心。
政府为村里找好了土地,每家还补助了3万元,还免费帮村民硬化道路,建了花圃,以及其他附属设施。通过大半年的“忙碌”,大仁山村全部搬迁完毕。如今虽有部分“收尾工程”仍在继续,但村民都住进了新房,周围环境也可以说是山清水秀。孩子们只需步行5分钟,就可以到学校。村民们都说,一次搬迁改变了他们村的历史。“至少现在可以放心去打工了,可以四处去挣钱了。”
每家每户都装饰一新,很是喜庆。
如今的新村全是砖瓦房、水泥路,每家都有单独的厨房,村里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新闻推荐
金色展会旅游盛宴——— 前四届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精彩回眸
▲第一届旅博会吸引了众多市民观展。记者唐侃摄...
兴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兴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