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愚公”廿七载劈山凿路
本报记者 赵品贤 本报通讯员 刘教清 周玉祝 佘定富 文/图
在兴安县兴安镇三桂村,村民胡世明每年都要挤出100多天的时间,去修护村里各种各样的路。整整27年,他在这大山深处演绎着当代“愚公”劈山凿路的动人故事。
那是1985年的一个丰收季节,那年胡世明37岁,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当时村里广种柑橘,但通往村外的路况差,即使水果丰收,也没有人愿意翻山越岭来买。“只要把路修好,大家都方便。虽然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我有时间,一天不行就两天,两天修不好就三天……”
正是这种纯粹的想法,胡世明坚持了下来,而且一干就是27年。
村里通往山外的路,当时就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长约5公里,最宽的地方约2米,窄的地方仅1米,且坑坑洼洼,乱石嶙峋,平时推一辆板车,都唯恐翻车。胡世明决心从这条主路着手。锤子、簸箕和锄头,是他开山修路的三大宝贝,每天早晨四五时,他就只身起床,去路上敲敲挖挖。因为当地石山居多,每挖一段,都会碰上大石头。起初,他硬靠双手用大锤,将其一个个慢慢砸烂,“有时手心磨破,手背的皮都被震裂。”后来,他想了一个招:先用火将石头烧十几分钟,待石头遇热膨胀后,再用锤子敲击,便容易分解。“就5公里,整整花了半年才修好。”老伴侯素珍睁大眼睛,扳着指头说,“他经常凌晨四五时就出发,晚上七八时才回来,中午有时带饭,有时就吃地瓜,但老胡好像无所谓,看到村里的路变直变宽变大了,笑得眼睛都眯成缝了,很有成就感。”村里的主路修好后,村上的水果有人主动进来买了,大家的经济也逐年变宽裕了,这倒成为了胡世明继续修路源源不断的动力。打那以后,他总是早出晚归,去修通往果林、山场等村上各种各样的路。
虽满腔热情干好事,但有时也会遭遇村民的不解。特别是在田边地头拓宽道路时,难免损伤到村里其他人的利益。“有个别老人甚至还冲到家里指着我鼻子骂。”胡世明不知遇到多少类似情况,他总跟对方说好话,“修路是为了大家,你也过,我也走,我修的路,自己又装不进口袋,又不能当饭吃,你们就让我修一下嘛。”
转眼27个春秋过去了,如今,在村头放眼望去,通往隔壁村的小路修通了,通往小学的田间小路修直了,通往果林的山路也修宽了……前几个月,村里连接镇上公路的水泥路也修好了。尝到甜头的村民们改变了当初对胡世明的看法,并亲切地称他为当代“愚公”。
当村民骑着摩托车、开着小汽车来往乡镇路上的时候,当小朋友背着书包走在笔直上学路上的时候,当外面的老板开车进村收购水果的时候,谁又真正懂得胡世明修路背后的辛酸……
老伴侯素珍说,老胡一天到晚在外挑挑扛扛的,太累了,好几次吃饭时,饭碗不知不觉就摔到了地上。令侯素珍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老胡修路回来,连路都走不稳了,还爬上楼去找工具,结果从二楼摔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医院,花了1万多元钱。
作为普通农民,义务修路顶多算得上“副业”,所以侯素珍经常劝他,“自己做事,才有得吃的,修路有饭吃吗?”可胡世明偏偏不听。于是侯素珍想方设法把锄头、簸箕和锤子藏得好好的,“他找不到,就去借,借工具也要去搞路,整个人就像墙上的挂钟,一根筋,没得法。”胡世明却笑着说,几十年过来了,儿女也都长大,现在能再做点,就多做点。
新闻推荐
本报桂林讯(记者/董文锋)今年入汛以来,我区遭受多轮强降雨袭击。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做好防汛救灾工作高度重视,自治区主席陈武先后主持召开自治区政府常务会、珠江防总工作会议等,多次研究部署今...
兴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兴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