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漓江“生命之源”
本报记者 周 映 本报通讯员 廖小凤
8月6日,走进位于兴安县境内的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川江水库建设现场,只见苍翠的大山间,水泥浇筑的大坝巍然耸立,坝上机器轰鸣,人来车往,一片繁忙。建设者们正强力推进“三大水库”工程建设。
被称为漓江“生命之源”工程的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从报批到立项,从开工到建设,中央、自治区、桂林市及水利部门进行了不懈努力,付出了艰辛劳动。
桂林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成为中外驰名的旅游胜地。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面临着水的困扰——洪涝灾害频繁,用水短缺严重,每到枯水季节,漓江83公里的游程,只有6公里长能够通航游览。洪涝灾害和干旱缺水,不仅制约着桂林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着中国在世界的形象。
为解决桂林的洪涝灾害和漓江水资源短缺问题,自1996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已投资近3亿元,筑堤护岸,建排涝泵站,使城区防洪标准基本达到了20年一遇。但这与桂林的国际旅游城市地位仍不相称。1998年,自治区水利厅编制完成《广西防洪体系规划报告》,将桂林列为5个重要防洪城市之一,并纳入了珠江流域防洪体系,明确提出:桂林防洪采取堤、库结合,以库为主,即在上游建防洪控制性水库蓄洪调峰。经过多年规划和反复论证,上游控制性工程选定在漓江干流陆洞河新建斧子口水利枢纽工程,同时在漓江支流川江和小溶江上新建川江、小溶江水利枢纽工程。三大工程均以防洪为主,兼有漓江生态补水和发电等功能。
2008年6月10日,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关于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2008年12月7日,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开工奠基仪式在漓江上游兴安县境内举行。
该工程由小溶江、川江、斧子口三座生态水库组成,总库容为4.38亿立方米,总投资达40.47亿元。主要作用是平衡缓解漓江流域因人类活动加剧及水资源季节分布不均衡造成的生态问题,对解决桂林市防洪、城市用水和漓江旅游用水、生态环境用水等具有全局性作用,意义重大。
工程建成后,与青狮潭水库联合调度,拦蓄洪水,可使桂林市防洪标准由现在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保护城市人口72.5万人,农村人口140万人;向漓江补水可使漓江桂林断面河道枯水期流量达到60立方米每秒,漓江生态环境、通航条件和自然景观得到改善;每天可向城市供水70万吨,满足桂林市发展新城区的用水需求;可为1.86万亩耕地提供灌溉水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汛期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减漓江下游和桂江洪峰,对阳朔、平乐、梧州等地的防洪起到积极作用。
桂林市委、市政府把这项工程建设列为桂林市实施西部大开发做好水文章的核心工作,自治区也把该项工程列为我区重大水利枢纽工程项目之一。
桂林全市上下更是以枢纽工程的建设为契机,迅速掀起了工程建设高潮。该市各级领导多次深入一线,亲自奔跑于村民家中,动员发动,协调纠纷,为工程建设排难解忧;各责任单位工作人员不分昼夜,天天跑水库,日日督进度。
水利部门则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战略部署,按照“生态规划、生态设计、生态施工、生态运行”的原则,努力做好工程建设各方面的协调服务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全力推进工程进展。
工程建设还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全力支持和拥护。3座水库预计淹没房屋面积44.66万平方米,搬迁人口7578人,水库所在地群众积极配合,及时搬迁,为水库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施工环境。
截至目前,工程已完成投资19亿元,约占计划50%。其中,川江水利枢纽浇筑砼25万立方米,计划年底大坝封顶;小溶江水利枢纽力争在今年9月完成大坝基础开挖并浇筑第一场混凝土,明年12月底封顶;斧子口水利枢纽初步设计已获水利部批复,预计9月开工,2013年12月封顶。
新闻推荐
广西历史文化讲坛(十一)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兵力占优之敌苦战数日,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血战湘江,5万多...
兴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