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山界传承鱼水情

广西日报 2010-08-09 22:39 大字

戴文戈 彭维标 粟 林

兴安是一个双拥氛围浓厚的红色土地。想驻军、爱驻军,让驻军满意在兴安,已成为兴安县各级各部门领导和全县人民的共识,是全国“爱心献功臣行动”先进县,是连续六届自治区“双拥模范县”。

建立长效机制 构筑双拥平台

近年来,兴安县委、县政府不断探索双拥工作新思路,把双拥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年度工作重要考核内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部署,纳入到全民教育体系中,使双拥工作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形成长效机制。

目前,该县已构建起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双拥工作网络,做到上下垂直一条线,左右到边一张网。健全完善了军地联席会议、军地互访、信息交流和领导联系驻军等多项制度。建立各级双拥领导机构60个,配备专职干部130名,在29个双拥成员单位设立了信息员。全县建立基层双拥服务组织113个,双拥志愿者队伍160个,常年活跃在基层,为驻地官兵和军烈属服务。

强化宣传教育 播撒双拥思想

兴安县委、县政府把双拥宣传和国防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全民教育规划,坚持国防教育常抓不懈。

该县以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红军堂、红军墓、红军标语楼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宣传阵地,开展国防教育。从2008年开始,县政府又投资2000多万元,开工建设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陈列馆,进一步完善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近三年来,前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接受教育的党员、干部、中小学生达3.2万人次。驻地部队给学生、军民共建单位干部职工上国防课180多期,受教育人数7万多人次,极大地激发了干部群众的双拥热情。该县还把国防、双拥教育纳入全民教育规划,列入全县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课程。每年新生入学都要举行为期一周以上的国防、双拥教育和军训活动。该县还在广场、旅游景点、重要道路、标志性建筑等10处制作了永久性的双拥展示牌和标语口号,并在县城中心处设置了2个大型电子屏幕,定时播放全县开展双拥工作情况和先进事迹。

互帮互促 建立军民鱼水情

情注安置优抚,切实解决好军人的后顾之忧。在安置复员退伍军人方面,该县共拿出14个财政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编制名额给符合政策安置的城镇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进行公开招考录用,县民政局与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每年都联合举办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班,政府还下拨专款250万元用于有偿安置和待安置期间的生活补助,全县每年的安置率都达到100%。三年来,该县共接收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302人,共安置随军家属10名,为部队解决子女入托、入学33名。

在优抚工作方面,该县按照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三属”、残疾军人、老复员军人和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保证将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优抚对象手中。该县设立公益性岗位,实现了“二次入伍”下岗失业退役人员的再就业。该县还将重点优抚对象全部纳入医疗保障体系,政府出资帮助2817名重点优抚对象参加了新农合,解决了优抚对象看病难,同时为全县50户优抚重点对象的住房进行重建和改造,改善了他们的居住环境。

“部队建设无小事。”县委、县政府十分关心支持部队建设,积极主动为部队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2007年、2008年,先后划拨土地给消防大队、武装部建起了办公大楼和新营院,进一步改善了办公条件和官兵生活环境。三年来,除拨给部队正常预算资金外,该县支持部队建设累计增加资金达300多万元。

在兴安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同样也凝结着驻地官兵的辛勤汗水。今年5月,该县遭受特大洪涝灾害,16名群众被洪水围困,驻地部队和消防、武警迅速组成救援队,在第一时间将被困群众安全解救。在滔滔洪水中,官兵们用青春与热血铸就的生命大救援,被及时采写编成新闻,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进行了报道。

驻地官兵积极参与开展学雷锋活动、清扫街道、植树造林、维护治安等工作。同时参加共创文明示范街、文明单位和文明行业活动,并主动与驻地敬老院、五保村、精神文明共建单位结成帮扶对子,定期组织官兵为孤寡老人做家务、拉家常,成为老人的精神和生活依靠。驻地部队与当地村结成对子,帮助村民进行村容村貌改造,主动为周边村屯出资出力,帮助修建进村道路和人畜饮水工程,解决村民行路难和饮水难,三年来共捐献帮扶资金达100多万元,赢得了群众的衷心爱戴。

新闻推荐

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推动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本报兴安讯(记者/蒋秋)1月25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际瓦到结对共建联系点桂林市兴安县兴安镇桐木冲新村,对该村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行调研和点评,并看望慰问该村的困难党员、群众。陈际瓦认真听...

兴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