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有一个百年“斗笠村”

桂林日报 2020-08-26 21:34 大字

村民在编织斗笠。

破竹,准备编织材料。

破好篾片是编织斗笠的第一步。

基本定型的斗笠。

编斗笠需要用到的模具。

夹过棕皮后,斗笠就具备了防晒防雨的功能。

娴熟的手上功夫。

村民在编织斗笠“兜子”,有了这个兜子,斗笠才能稳稳戴在头上。

□本报记者刘健通讯员王斌周海艳文/摄

近日,记者来到全州县石塘镇仁甲村,想亲眼见识一下这个桂北有名的“斗笠村”。

斗笠是桂北农民用来遮雨挡日头的器具,在农村有着广泛的消费市场。全州县石塘镇仁甲村斗笠制作历史悠久,被外界誉为桂北编织斗笠第一村。长期以来,编织、销售斗笠是该村的重要传统产业。

“反正从我懂事起,就知道村里人每天都编斗笠。我爸爸和爷爷也是经常做这个,这样推算下来,仅我知道的就有100多年了。”在仁甲村,今年70岁的昌平老人告诉记者。

“斗笠是用竹篾夹油纸、棕叶等制成的。首先就是把圆竹破成细细的篾片,然后按照木头模具的大小来编织。模具的尺寸也有不同,大多数是用一尺五的。先要编织成双层的空心斗笠,在夹层里面铺油纸或棕皮,现在用棕皮的比较多。棕皮采回来以后要先用水浸泡,软化后才好用。”记者在仁甲村采访时看到,不少村民午饭过后就搬出一条特制的板凳,坐在家门口编织斗笠。村里老人告诉记者,村民们往往利用干活的空隙或者晚上的时间编斗笠,家家户户都是如此。

“这个特制的板凳可以撑起斗笠的模具,用起来很方便,你什么时候看到这样的板凳,就说明你已经到我们村子里了。除了专门制作的板凳和斗笠模具以外,还有斗笠兜子模具,要专门请木匠来做。”昌平告诉记者,他家的模具已经用了超过20年。

近年来,全州县石塘镇高度重视斗笠编织的传承与发展,鼓励村民参与斗笠编织,让更多的村民参加到斗笠产业中来,与此同时,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群众的收入水平。

据悉,该村210多户村民依靠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斗笠编织技艺,实现年产值300万元。如今,编织斗笠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好门路,村里的贫困户也可以通过这“一技之长”实现脱贫。

新闻推荐

提供1000余岗位 全州县力促劳动力回乡就业

本报讯(通讯员唐宏蒋家红邓万平)疫情下,外出找工作难,企业找人也难。全州县民营企业招聘月暨重点企业招聘会近日在该县中...

全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全州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