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天南地北过大年

柳州晚报 2016-02-17 21:43 大字

过年回家”,是父母长辈的殷殷期盼,是儿女们一年的向往。同时,它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它聚集了千百年来最古老的文化传统,是维系普通百姓亲情的桥梁……同样,回家过年,也是我们这些背井离乡、辛苦打拼了一年的媒体人最大的奢望。

“天南地北过大年”专版,或深情或有趣地记录了我们晚报这些年轻记者回家过年的心路历程—— 

[长沙] 爷爷的胡楂,来年再见!

■李澜长沙有句俗语:“大人子望插田,细伢子望过年。”年幼时,我也和其他孩子一样,最盼望过年。因为过年了不仅有新衣穿,更有压岁钱领。

现如今,已为人父的我,依旧最盼望着过年。只不过,想的不再是新衣和压岁钱,而是作为一个长期在外地工作的游子,对回家陪陪老人 、一聚天伦的渴望,哪怕陪伴他们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天。

每到年边,总是思绪飞扬。

爷爷奶奶的腰腿还好吗?父亲上回手术后,是否能改变重辣重油的口味?这些都是我最牵挂的。平日问候他们时,他们总说“都好,你就放心咯”。真好?还是只为了让我放心?坐上动车,四个多小时,就从柳州到了长沙。敲开门,未等放下行李,爷爷就将拐杖放在门边,颤巍着走到我面前,仍如当年面对幼时的我,双手一扬,紧紧将我搂在了怀中,用那总也剃不干净的胡楂,摩挲着我的脸。多年了,每到这一刻,从来没有言语,只是静静享受着胡楂扎进心头的温暖。

“好哒咯,够哒咯,国杂嗲嗲又来国一招。”在大家的哄笑声中,爷爷终于舍得放开手,将目标转向了我女儿小龙包。

可当小龙包面对热情的太爷爷时,却有些不知所措。她被胡楂扎了两下,便哭闹着挣脱怀抱,在大家又一阵哄笑中,将小脸紧紧地埋进了我的怀里,还不时嘟着小嘴,偷瞄着大家,在大家的欢笑声中,感受她还一时难以理解的亲情。

看到爷爷奶奶虽腰腿不便,却仍显精神;看到父母两鬓微白,却面带红润,我安心了。

在长沙,年夜饭又叫团年饭。《长沙新年纪俗诗》开篇第一首,即是写长沙团年饭后的迎春盛景:九方烧烛叩诸天,盘列三牲奉祀虔。拜罢祖宗拜家长,辞年还要压岁钱。

不过,我们家作为一个普通家庭,人口不多,讲究的年俗也不多,但吃团年饭 、守岁 、压岁钱这些总是必不可少的。

早在几个月前,家人就在酒店里订好了团年饭。记得年少时,团年饭都是家中几个女儿 、媳妇一起做,互相夸奖着对方的手艺;而儿子 、女婿则陪着老人叙旧等吃。如今,日子好过了,人也懒了,年夜饭都选在了酒店。

所幸,老人还在,新人又添,快乐依旧。

四代同堂,年夜饭后的全家福把一家老小一年的幸福都融进了照片里。回到家,叔父们便嚷着:“开台!”“搓麻将还是打牌咯?”“大人子打牌,细伢子陪嗲嗲娭毑看电视。”守岁,开始了,全家灯火通明。电视前,爷爷精神不错,看着春晚不时乐出了声,而奶奶在絮叨着问完孙辈一年的工作生活后,开始半眯着眼,靠在沙发上似睡非睡。牌桌上,父辈输赢吆喝不断,一番热闹景象。

噼里啪啦,窗外烟花爆竹齐鸣。

初一零时,大家停下手中的娱乐,围到爷爷奶奶面前,逐一拜年,道声安康万福。孩子们欢呼雀跃,从大人手中接过压岁钱,然后嚷着要出门看烟花。轮到我拜年时,又是爷爷的拥抱,又是爷爷的胡楂。

斑白的胡楂,将这位九旬老人所有的温暖再一次扎进了我的心头。

“游子归,眼含泪。老人依旧在,新人来作陪;四代同堂乐,幸福又一年。”过年,这一刻总是最幸福的。

爷爷的胡楂,来年再见。

[东北 ]吃着饺子过大年

■李华小时候盼望过年,因为可以吃好的 、穿新衣 、撒欢玩 、得压岁钱。现在长大了,依然盼望过年,对于在异乡漂泊的游子来说,年是回家的号角,亦是舌尖上的乡愁。

在东北,无论以前的多少老习俗随着时间变迁而淡化,甚至消失,但吃着饺子过大年却是至今保留下来的传统。

除夕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按照习俗,饺子一般要在晚上十二点之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之意。

除夕当天,一家人吃过丰盛的年夜饭后,就要为这道“硬菜”开始忙碌。我家一直分工明确,父亲负责擀皮,母亲负责包。与平常吃的饺子不同,过年夜的饺子通常包两种馅。母亲一般会选酸菜和韭菜,前一种算传统,后一种则是为了照顾我的口味。

除了馅料的丰富多样,在众多的饺子中,还会包进一枚硬币和一块糖。吃到硬币的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财运,有钱花;吃着糖的则意味着新的一年嘴甜招人喜爱。我家选的硬币面值通常是一角钱,一来体积小,容易包,二来包进去不会轻易暴露。包之前,母亲习惯先把硬币放进滚烫的开水中浸泡一阵子,算是消毒。而对于糖块的选择也有讲究,通常选择硬糖,好包不粘皮,且煮时不容易化掉渗出。

小时候期望吃到加了特殊“馅料”的饺子,多数是冲着新鲜劲儿去的,再加上表哥 、表妹们也虎视眈眈,吃到那样特别的饺子又融入一种竞争的意味。至于吃到饺子的好彩头,并不在意。

不过,下了锅的饺子,就跟脱了毛的鸡一样大同小异,即便是“千里眼”,怕这时也 很难从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饺子中,顺利快速地找到带硬币和糖块的。

“三十六计,吃为上计。”为了胜利,我们那时哪管肚皮大小,全力以赴,大有一种“视死如归”的凛然。平时六七个饺子的饭量,现在是成倍往下咽。刚开始吃得如头饿狼,后来就如小猫,再后来就一边摸着肚皮一边翻着白眼往下咽。

有时,大人们看着既好笑又不忍心,在包饺子时就在饺子皮上做上记号,盛饺子时在厨房提前选上一轮,把带钱的和带糖块的放在一边,端上桌时装作不经意夹到孩子碗里。不过,也有“别有用心”的。有一年,大表哥为了吃到带钱的饺子,一口气吃了三盘。眼瞅着肚皮快要撑破,舅妈才不紧不慢地从厨房端出带“料”的那一个。这一下,知道真相的表哥不干了,舅妈苦口婆心地给出一个完美的解释,过年了,不就是想要你多吃点嘛。”长大了,由于各种原因,过年的饭桌由一大家子变成我和父亲 、母亲三个人。回归小家的年夜饭,少了一份热闹,多了一份清净。前几年,我还在念大学那会儿,母亲还总是习惯一盘一盘帮我寻觅带好兆头的饺子,我也理所当然地接受。工作几年后,能不能吃到就全凭自己的运气了,而吃到与否也变得不重要了。

饺子不仅是东北除夕夜的吃食,初一早上 、初五早上我们都要吃饺子。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如今生活好了,啥时想吃饺子就啥时吃。但过年时还是少不了饺子,此时的饺子已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家团圆 、和美的享受。

近几年,大家都在慨叹年味渐渐淡化,而对于我来说,过年只要有该在的家人在,有饺子在,就是最美好的年,最有味道的年。

[ 全州] 封岁,封”住祝福与传统

■周仟仟我的老家在湘江上游地区的桂林市全州县,由于地处湘桂走廊,受中原文化影响颇深,加之明代以前一直隶属于湖南永州或零陵管辖,湘音湘情纯朴恬和。明代时划归广西,又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形成其独特的区域文化。源远流长的区域文化,给全州人的生活增添了五彩斑斓的色彩,也孕育了特殊的过年习俗。

全州人过年,“封岁”是家家户户必须要做的一件大事。封岁也称分岁 、坟岁 、拜年坟,就是带上鸡鸭鱼肉 、酒 、水果还有香和纸钱等去祖先的祖坟上拜祭,接老祖宗回家过年。这是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也有希望祖先神灵能保佑子孙后代健康平安 、兴旺发达的意愿。据村里老人说,封岁”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这一传统习俗从哪一年开始的他们也无从得知,只是一辈又一辈在每家流传。

2月6日,农历腊月二十八,我们一家四口前往老家“封岁”—— —带上肉 、纸钱 、香 、鞭炮 、酒水 、鸡等祭品,一一走访家中已故长辈和先祖的墓地。先将墓地周围的杂草铲除,给祖坟添土,并在先祖的坟顶上插上摇钱树。父亲和母亲分别在先祖坟头上压上红色的纸钱,在墓碑前供上肉 、酒水等祭品,我和哥哥则负责把一沓沓的纸钱一张张分开。

然后父亲宰杀公鸡并将“血食”淋洒在纸钱上和墓地石碑前,我们一起焚烧纸香。烧过纸钱 、插上香后,父亲告诉先祖们,快过年了,亲人们请他们回家过年来了。

此外,还要向先祖们汇报一年来晚辈们的得失。有的家里娶了媳妇,有的添了子孙,有的子女考上了大学,有的升职,有的发财,这时都要向祖先表达谢意;有的家里不顺不睦,有的多灾多难,也要祈求祖上庇佑来年一帆风顺,心想事成。接下来我们在先祖坟前按辈分大小依次行礼跪拜,磕头许愿,祈求先人英灵保佑。最后是燃放鞭炮与长辈和先祖们一起辞旧迎新。

记得以前小时候每次过年,我都把进山封岁这事当成一项既神圣又艰巨的任务来完成。因为每年“封岁”时很少有艳阳天,不是下雨就是阴天,山里全是黄泥巴路,相当不好走;并且有些墓地相距甚远,带着祭拜的东西走下来,起码要大半天。

尽管每次进山封岁回到家都很累,但没有人会因为这些而少了对先人的礼数,即使住得再远,也会一样赶回来给祖先封岁。

随着年龄的增大,渐渐明白每年除夕“封岁”的意义。山野间,青烟缭绕,鞭炮声此起彼伏,相互应和,林间的鸟儿被震得一群群飞起飞落……过年前去祖坟上“封岁”这种缅怀先辈的敬老传统习俗,都应该是很好地被传承了下来,这一特殊的习俗,也是先祖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遗产。

[ 安徽]吃春段摆香火

■姚星羽回安徽安庆老家度春节,交通不便,每次几乎都要历经20小时的行程。走下火车的那一刻,最想寻找的,总是熟悉的家乡味。

从古至今,春节的习俗不断变化,始终遵循着从繁到简的规律,但惟一不变的,一定是“吃”。

而在家乡,春节必吃的食物,当是春段。春段就是没有炸过的春卷,少了火气,但保留了春意。

每到春节前后,家乡的大街小巷里准会出现许多摊面皮的摊位。一桶面糊 、一个铁板锅 、一个小板凳,再搭一个电子秤,大约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摊面皮都要用新鲜面糊,而厉害的师傅就靠手上功夫抢生意。圆铁板锅烧热,师傅一手舀起面糊,徒手在锅上将面摊开,通过面皮触感变化判断制作时间。由于要从早做到晚,摊位上常常是两个锅和两个摊主,早上一人一锅,疲惫了就轮流做,有些高手能够双管齐下,效率便提高不少。春段是春节期间常见的主食,每日上午都有市民在各个摊位前排长龙购买面皮,若是看到哪个摊位没人排队也别急着高兴,十有八九是被“大主顾”预定了。

面皮卷上炒制的馅料成为春段,可直接食用,亦可下锅油炸做春卷。理论上,餐桌上所有炒菜都能被面皮包裹成春段,但最合时令的,得数藜蒿。俗话说“正月藜,二月蒿,三月当柴烧”,安徽 、湖北一带生长的藜蒿,春节前后最为爽口,又有清热利湿作用,最适合过年食用。藜蒿配合腊肉炒制,清香扑鼻,用厚薄均匀 、柔软有韧劲的面皮包裹,面皮被油脂浸润,透出其中的鲜红翠绿,永远让人食指大动。

除夕晚上,饱食一顿后,总是要出去逛逛的。依照习俗,许多市民都会前往长江边的迎江寺祈愿。不知为何,迎江寺附近的江堤常常被设置为烟火燃放区。除夕的夜晚,迎江寺照旧静立在江边,寺外天空却不断闪现灿烂的烟花,伴随着响彻云霄的爆竹声,一静一动如此分明,却又彼此融洽。零点钟声敲响时,画面变化,动静融合,在许多武警战士的维持下,市民一波一波地涌入寺中,点燃香火,为家人祈福。

“这尊是什么菩萨啊?管什么的?”“哈哈,我也不知道,拜了就行,心诚则灵。”如此对话在寺内拥挤的人群中不断传出,大家闻言都默契地相视一笑。寺内每个香火池都围满了香客,不断投入的香火和黄纸化成耀眼的火焰和丝丝缕缕的香气,萦绕在寺中每个角落。而在烛台前的香客却格外安静,双手合十,闭目祈愿,不同的愿望却从每一张同样虔诚的面孔下道出。

目光远离人群才会发现,在寺庙不起眼的角落,有一群消防战士,身着专业装备,随时准备应付突发状况。在这个夜晚,很多人相信会有佛祖保佑,但我却确信这些没法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战士,才是真正的“守护神”。

从家乡离开回到柳州时,脑海中已经淡去了许多每逢春节才会涌出的情感,但春段的美味和迎江寺中缭绕的香火却始终难忘。

[河池] 抬着蚂送祝福

■韦志斌传统的壮家过年方式是怎样的?全村老少聚在一块敲铜鼓,这边唱来那边和地对山歌……由于自小在外求学,这些热闹而有趣的壮家年俗活动,如今仅存于我零星的记忆当中。今年春节回家,一次独特的拜年经历,又把隐藏在我心底的那些记忆给勾了起来。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铜鼓之乡”—— 河池市东兰县。近些年,随着村级公路的四通八达,每年春节时,开车四处走亲戚拜年成为了一种时尚。今年大年初二,我和哥哥驱车一个多小时,到巴畴乡巴英村的表姑家拜年。刚到家里坐下不久,门外就锣鼓声咚咚响,接着有山歌响起:“朗后席已斤,斤斤席后发,叭叭席后哄(音)……”这是在干什么?我出门一看,发现唱山歌的是几位老人,人群中,还有两个人抬着一个竹筒,竹筒上贴着红纸,插着香,还挂着两串颗粒饱满的稻穗。这时,表姑笑吟吟地端出酒水和米饭,一一向他们敬酒。表姑告诉我,村里将在农历二月初二举行“蚂节”,因此大年初二的时候,村里人就开始找蚂,装在竹筒里,然后抬着蚂,挨家挨户送福,而我正好赶上了这次送福活动。

“蚂节”,听到这个熟悉的名词,我心底的一些记忆又重新泛了出来。

蚂是青蛙的俗称,而“蚂节”,壮语里叫做“雅圭”。印象中,小时候只在外婆家碰到过一次“雅圭”,田野边,高大的木棉树下燃起篝火,男女青年欢呼嬉闹……然而,

在大年初二抬着蚂 拜年送福,我还是第一次碰到。

“祥给本给架,祥马本马兜(音)……”祝福声继续响起。说来惭愧,我虽会讲壮话,但对这些朗朗上口的山歌,却是一知半解。这时,拜年的一行人已经渐渐移向了别的人家,我赶紧追了上去。

一打听吓一跳,送福队伍的领头人,竟是东兰壮族蚂节的代表性传承人—— —廖熙福。

“‘朗后席已斤,斤斤席后发,叭叭席后哄\’,意思是稻谷每一穗都结子,谷粒每一颗都饱满;‘祥给本给架,祥马本马兜\’,意思是养鸡养狗都能养得好。”听说我是客人,廖熙福热情地介绍起来:自从2006年壮族蚂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巴英村作为红水河流域壮族蚂 文化的发祥地,关于蚂节的各种活动得到很大的丰富和发展。蚂节最传统的意义,就是祈祷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如今巴英蚂节的整个流程要持续一个月左右。正月初二春天刚到,人们便开始找蚂,挨家挨户送福;正月十五祭蚂;到万物萌动的二月初二,人们葬蚂,跳起蚂 舞,敬蛙婆,捞虾 、算命 、卖药等等;二月初三还有热闹的男女山歌大对唱……讲起蚂节,老廖滔滔不绝。亲切的壮语,引人入胜的壮族典故,让我意犹未尽。只可惜由于时间关系,当天我就匆匆离开了巴英村。多年在外求学打拼,与现代接轨,壮家文化的意识仿佛已经淡薄,然而她的根却是深植于心底,一经触碰,又开始缠绕于心头。

[贵港] 客家乡村:舞狮奏响吉祥乐

■范桢我的老家在贵港市平南县思旺镇花凤村,仔细算来,也算是客家。听老一辈人说,最初的花凤村是广东客家人搬迁过来的,约有250年的历史。

客家人对岁时节令很讲究,悠悠岁月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情习俗。我在村里出生,自小说的也是客家话。

村里虽然没有城市繁华,但一说到过年,范氏兄弟姐妹们就举双手表示要回老家,没啥特别的原因,只是村里的年味要比城里浓。回家过年,跟久未碰面的乡亲们说说家乡话,聊聊家乡事,着实让人兴奋。

客家人认为百节年是首。

还没到除夕,村上20多户人家就聚在一起,摆上十桌酒菜。有的说,这是给从外地回来过年的有志之士接风洗尘;有的说,这是大型聚餐,把酒言欢,唠唠家常。饭桌上的菜都是乡亲们提前准备的,大厨们一大早去杀猪,开始做扣肉,大嫂大婶们则去地里摘菜,回来后分工合作。

2月5日(腊月二十七 )下午,我随父母开车回到家里,庭院内扑面而来扣肉的香味,还能听到油锅煎鱼的嗞嗞声。

一番捣鼓,傍晚6点,上菜了!扣肉 、鸡鸭鱼肉 、排骨 、青菜 、骨头汤等等,每桌都摆好了10道菜,乡亲们陆续入座。过年了当然少不了喝酒,哥哥为了喝得过瘾,特意从柳州带了几大箱酒回到老家,白的 、红的 、啤的,酒一开,就跟同辈兄弟们吹起牛来,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这样的家族聚餐要持续两天,分别在花凤村里较有名望的人家中设宴。

热闹了两天,晃眼到了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 、打扫卫生,还得用桂叶水洗澡。

中午时分,奶奶就开始用柴火 烧水,水中放些桂树叶子,意在洗掉过去一整年的晦气,在新年里行好运。洗了香喷喷的澡,家中的男子要去拜祖了,提上煮好的鸡,配上三碗米饭和筷子,再备些白酒,额外还需准备几对长蜡烛和香,当然,鞭炮也是少不了的。在我们家,都是哥哥挑着扁担,把准备好的东西装在两个竹篓里,弟弟则扛着鞭炮,一起跟着父亲去祭拜。先拜大榕树“社公”,再到范氏宗祠,又回到家中拜祖和拜观音,绕一圈回来,鞭炮声阵阵,家家户户如此。一个下午,整个村子都红成了一片。

大年初一零点的钟声一响起,又是全村最热闹的时候,鞭炮响,烟花放。这时,大家又备好祭品来到范氏宗祠前焚香祭拜,香火烧得越旺,新的一年就越红火。

“新年好!恭喜发财!万事如意!”初一早晨要早起,人们走亲访友拜年,大人会给孩子们发压岁钱。接下来最令乡亲们期待的,就是客家舞狮。村口锣鼓声一响,大家纷纷走到大社前,观看舞狮。只见舞狮一路威风凛凛走进村里,在村中长者的引荐下,进到大户人家。我家也有幸迎来舞狮入室,大门前 、厅堂 、灶神前舞狮驱魔佑吉,保平安吉祥 、发财升官,此时,家中主人必包红包作谢礼。

客家舞狮奏响了乡村的欢乐吉祥。每年回家,全村老小聚在一起看舞狮,成了乡亲们最难忘的时刻。

新闻推荐

雷暴频发伤亡重 科学防雷莫侥幸

本报南宁讯(记者/周映通讯员/林为东)目前广西正值雷雨季节和雷电灾害高发期,频发的雷暴天气屡成灾害,造成多人伤亡。气象专家提醒,科学防雷至关重要。5月19日13时左右,横县出现风雹灾害,该县那阳镇...

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全州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天南地北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