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百姓心中的“民生账本”———满满的都是幸福

桂林日报 2016-02-19 03:43 大字

二零一五年春节前,秀峰区环卫工人搬进廉租房准备过大年。记者何平江 摄

■从百姓身边看桂林“十二五”巨变系列报道

回眸“十二五”,桂林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带来综合实力的提高,也给老百姓带来了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如今,随着“十二五”圆满收官,桂林交上了一份喜人的成绩单。这份成绩,由桂林人共同创造;这些变化,反映在每个桂林老百姓的生活中——— 收入越来越多、住房越来越宽敞、就医负担越来越轻……我们相信,每一位百姓都是这五年发展成就的受惠者,每一位百姓都对这五年的变化有着切身感受。

近日,记者通过采访几位桂林百姓,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读出的是一份沉甸甸的幸福感。

□本报记者张苑秦紫霞

百姓收入年年攀升:“钱袋子越来越鼓”

■百姓讲述:

“5年前,我的梦想是能拥有一辆自己的小车。如今,这个梦想不仅实现了,而且还是‘升级版\’。”近日,在桂林经营一家进口食品店的女老板李蔓颇有感慨地说。5年前,李蔓还是一名待业青年。2013年她尝试做起了“微商”,利用自己的海外朋友做进口食品代购。之后,她从单纯的微信经营转向“线上+线下”的新经营模式,开起了一家实体店铺。如今,她的小店经营得红红火火,一个月上万元的收入是常事,还买起了一辆价值20万元的轿车。“咱老百姓最切实的愿望就是收入增加。”李蔓笑道。

■链接“十二五”:

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发展城乡产业,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到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50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91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0%和11%。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居民生活整体比较富裕,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记者点评:

收入是生存之本,是民生之源,也是百姓感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最重要标准就是看群众的“钱袋子”是否越来越鼓,日子是否一天天富起来。

近年来,桂林市出台了一些积极措施,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以及城市低保标准等。另外,在“十二五”时期,桂林市出台了一系列发展非公经济、鼓励创业和再就业优惠政策,有力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使农业经营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

养老服务模式多元化发展:“老有所养”不是梦

■百姓讲述:

“一分钱不用交,每个月还能像城里人一样领到‘退休工资\’,以后养老不用愁了。”全州县黄沙河镇的唐增昌说起自己的“养老金”,满脸都是笑容。

唐增昌告诉记者,两年前,当镇里和村里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像他这样年满60岁,以前未曾缴纳过养老保险费的老人可以直接领取55元/月的基础养老金时,唐增昌跟村里的其他老人一样,觉得天底下怎么会有这样的美事。但这样的美事马上就成为了现实。当年6月下旬,唐增昌就领到了发放基础养老金的存折,上面显示有存款275元。这几年,唐增昌的基础养老金存折上,数额每年都在增长,他和老伴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钱虽然不算多,但也可以帮我们节省不少日常花费,而且农村的养老政策是越来越好,我们真心很感激。”唐增昌说,在农村,他和老伴一个月的生活费要花600元左右,这样他和老伴一年领到的养老金足够他们生活几个月了。“儿女们都有自己的负担,这样我们也能为他们减少一些负担。”唐增昌笑着说。

■链接“十二五”:

《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完善“五保”供养制度。加快居家养老服务建设。

■记者点评:

“老有所养”是百姓心中的美好愿望,也是市委、市政府努力的目标。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桂林市老龄人口已达到96万,老龄化程度高出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社会老龄化形势严峻。从2008年桂林市在全区率先尝试推出居家养老服务开始,桂林市的养老工作一直走在全区前列。五年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全覆盖为市民安度晚年提供了制度性保障,逐年提高的基础养老保险金则让越来越多的老人得到了实惠。老有所养,正渐渐变成现实。

低保救助不断完善:密织“生活保障网”

■百姓讲述:

“如果没有低保金,我们全家的生活真的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61岁的苏爱珍激动地说。苏爱珍告诉记者,她的丈夫患有眼疾,属于一级残疾,残疾低保是他唯一的收入。苏爱珍则靠帮人打打零工,做裁缝贴补家用。一家三口挤在一个小单间中,连床都没有,两张破旧的沙发就是他们晚上睡觉的地方。前几年,苏爱珍到了55岁,眼睛也不好,不能再工作了。为了帮助苏爱珍一家,社区帮她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帮她家改造了厕所,还申请到了廉租房……

“我的收入很不稳定,我儿子能长大,全靠最低生活保障金。”想起当年,苏爱珍感慨万千,“如果光靠我打零工的钱,我们也许连温饱都成问题,更别说养活孩子了。”苏爱珍说,孩子的学业也是靠政府对低保户的援助完成的。五年来,最低生活保障收入不断提高,每逢节假日还有补贴,物价上涨会有临时价格补贴……这些保障切切实实地保证了他们一家三口的小餐桌。他们的生活虽然还很清贫,但是相信会越来越好。

■链接“十二五”:

《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建立健全市县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

■记者点评: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吃得饱、穿得暖,生活有保障,有困难能得到解决,就是件幸福的事。最低生活保障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均给予了困难居民切切实实的保证。“十二五”时期,桂林市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让困难群众也能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让困难群众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医疗保障:为百姓撑起“健康伞”

■百姓讲述:

“如果不是大病医疗保障,我不敢想象我们家的生活将会是怎么样。”来自灌阳县农村的小谭说起医疗保障,充满了感激之情。

2014年7月,小谭年仅7个月的孩子患病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8天,医疗费用将近1.5万元,但最后他只需支付10%的医疗费即1500元便可出院。“医院说,孩子所患疾病属于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病种,加上我们参加了新农合,又是农村低收入家庭,按规定只需要付10%的医疗费就行。对于我们这种农村低收入家庭来说,1.5万元的医疗费绝对是一笔巨款,如果没有大病医疗保障,真不知道怎么办。真心感谢大病医疗保障,解决了我们很大的困难。”小谭说。

■链接“十二五”:

《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继续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统筹解决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到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8%。

■记者点评:

让每个家庭、每个市民看得起病并健康快乐地生活,是桂林市委、市政府的不懈追求。五年来,桂林市大力实施为民办实事“七大健康惠民工程”,不断完善医疗救助和大病补偿等机制,努力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我们欣喜地看到,老百姓眼中“看病难、看病贵”的“怪圈”已经悄然在改变。它改变的不仅是一项制度、一种模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老百姓的心情和生活。

安居工程:困难群体有“安乐窝”

■百姓讲述:

“以前没有房子,经常搬家。现在搬进了安居小区,新房子干净敞亮,房租还便宜,不再为找房子发愁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家住中隐路廉租房小区的韦文英说。

今年46岁的韦文英因患慢性疾病,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动。多年来,她只能靠一个月几百元的低保金维持生活,还独自带着小儿子。在没有搬进廉租房小区之前,因为在外租房太贵,韦文英和儿子一直与70多岁的父母亲挤在一间只有几十平米的房子里。2012年,在社区帮助下,她递交了申请并通过摇号获得了中隐路安居小区的一套一房一厅廉租房,便迫不及待地搬进了新家。

“能住进这里,我很满足了!”韦文英感慨地说,自从住进安居小区,她的心就安定下来了,日子也越过越舒坦。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等儿子大学毕业有了工作,买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新房。

■链接“十二五”:

《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把改善民生摆在优先位置,完善富民和社会保障机制,让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明成果。其中包括完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救助。

■记者点评:

“居者有其屋”是孟子的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是杜甫的向往。住有所居,不仅仅是一种愿望,如今在桂林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十二五”期间,是桂林市倾心倾力推进安居工程建设的5年。5年来,桂林市积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公共租赁房等,一个个保障性住房项目相继建成交付使用,全面、立体式的住房保障体系正在桂林逐步形成。

新闻推荐

跟朋友航拍去

□曾四丹一位老同学近半年来经常在网上发布航拍照片,将他出外旅游航拍到的彩色照片晒出,与网友共享:有全州县天湖水库山坡上清晰可见的皑皑雪景,有...

全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全州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