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型农民展风采 ——记全国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县科技示范户熊友忠

广西日报 2015-09-25 07:49 大字

唐兴文 蒋廷松 蒋经运

禾花鱼是全州县特产,是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是全州县人工养殖的第一大淡水鱼类品种。

该县稻田放养禾花鱼始于汉代,由于禾花鱼人工孵化难度大,千百年来主要靠自然繁衍。近年来,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不仅攻克了人工孵化这一的难题,满足了全县40万亩稻田养殖禾花鱼苗的需要,还把它扩展到池塘放养,把它做成了一大产业,他就是全州县才湾镇才湾村委大堂屋村农民熊友忠。

1996年,熊友忠发现市场上的禾花鱼挺值钱,每公斤达12元。他想养禾花鱼,可禾花鱼的种苗难寻。由此他发现了一个商机:人工孵化禾花鱼苗卖一定能挣大钱!这一年,他试着规模开发人工孵化禾花鱼苗的创新试验。但鱼苗孵化毕竟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当年,他花费四五万元搞人工孵化禾花鱼苗的投资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妻子劝他说:“大规模人工孵化禾花鱼苗,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肯定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你就别瞎折腾了,再折腾只能把家产败光。”

但熊友忠不服输:“就是因为前人没有做到的事,我来干好才有价值啊!”

1997年,他又投资对禾花鱼进行人工孵化,没想到妻子的担心再一次得到了应验,他这次投资的五六万元钱又打了水漂。

熊友忠没有气馁,他从两次人工孵化禾花鱼苗的失败中总结教训,主要是单纯地认为只要把禾花鱼的公、母放在一起便能正常大规模繁殖,其实问题远比这要复杂得多;还有就是鱼苗放养密度过大等技术因素,造成鱼苗成活率过低。

1998年,他改正技术试验,奇迹终于出现:鱼苗成活率由原来的10—20%一下子提高到90%。1999年,他开始大规模在大塘孵化禾花鱼苗技术试验,将自己的鱼苗场转化成禾花鱼提纯复壮基地。当年他为全州县提供禾花鱼鱼苗500万尾,不仅还清了多年的债务,还一举获得40多万元的纯利。

人工孵化禾花鱼苗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桂林、柳州、南宁一带的农户纷纷前来采购鱼苗。到2000年,熊友忠销售禾花鱼苗1千万尾。为满足广大养殖户的需要,他到南宁、柳州等地承包鱼塘,传授人工孵化禾花鱼苗的技术。

对四面八方前来取经的农户,熊友忠无私传授。该县才湾镇岩泉村的唐建军,跟他学到了池塘养殖禾花鱼技术后,年收入上百万元。他带动蒋爱明、熊友生、熊正、蒋荣珍、唐利生建起了或承包了14个鱼塘,实现年产值2000多万元,户均纯收入达5万元至30余万元不等。从熊友忠开始,全县禾花鱼池塘养殖由当初的60亩扩大到现在的40万亩。

与此同时,熊友忠还倡导成立了全州县禾花鱼养殖协会,并担任协会理事长。他利用协会传授养鱼技术,打出品牌,统一销售,让禾花鱼远销至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等地,促进了全县五家禾花鱼系列产品加工厂的发展,年总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上。熊友忠也被当地群众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被全州县委、县政府授予“现代新型农民示范户”称号,2012-2015年,他连续4年被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授予“全国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县科技示范户”。

新闻推荐

卖力维权的“胡子大哥” ——全州县消委会干部何景禹小记

本报记者吴家跃全州县消委会干部何景禹,由于是满脸络腮胡子,敢为消费者说话,被大伙称为“胡子大哥”。一天中午,刚处理完一起投诉的何景禹有点疲惫正准备回家休息,还没走出办公室,就接到同事打来电话,说...

全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全州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