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大山深处坚守“明天”
卢家宏在辅导学生学习。通讯员王滋创摄
卢家宏在给学生上课。通讯员王滋创摄
如果不是大门门头上“五福小学”几个字,很难认出这是一所学校。记者景碧锋摄
廖华在教室里上课。 通讯员王滋创摄
五福小学的老校舍。 记者景碧锋摄
同样是教书育人,大山深处的教师的生存状况到底是怎样的?跟在城市里的教师相比,又有哪些不同?近日,在第3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记者赶赴全州蕉江瑶族乡和才湾镇,采访了卢家宏和廖华两位老师,希望通过他们的生活一窥大山深处教师的日常生活。
□本报记者景碧锋通讯员王华成
30多年,从背孩子过河到为孩子修一座桥
小个子的卢家宏和孩子们成了朋友
“再过3年我就彻底退休了。”全州县蕉江瑶族乡大源村委苦马田教学点57岁的卢家宏计算着自己退休的年龄,他已经在村里执教了整整38个年头。然而,村里的村民不断有人找他聊天说:“卢老师,你就是退休了,我们还是照样要把你请回来给孩子们教书。”听村民这么一说,卢家宏自己先是哈哈笑了起来。这么多年来,村民把孩子交给他很放心。
1976年,卢家宏高中毕业后在村里劳动了两年,因为当地缺老师,他报名参加了当地代课教师的招考。由于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学历相对较高,卢家宏顺利成为了大源中心教学点的一名代课老师。多年以后,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情景,卢家宏还历历在目。
由于没有读过师范,当老师对卢家宏来说既兴奋又有些胆怯。他提前向学校里的资深老师请教:如何备课,怎样在课堂上讲授。卢家宏经过和校长商量,将第一节课改为对日常生活常识的讲解。当卢家宏走向讲台时,下面坐着的学生有的就开始指手画脚地喊:“你这么年轻,个子这么小,怎么能教得了我们?”
卢家宏发现,由于山里有些学生上学比较迟,加上留级,竟比自己个子还高一些。但他很快镇定了下来,说:“同学们,现在我想跟你们交朋友。我刚从高中毕业两年时间,我想我会教好你们的,你们愿意跟我做朋友么?”听卢家宏这么一说,学生马上静了下来,仔细听他讲解日常的安全卫生、尊老爱幼等生活常识。受到启发,卢家宏从此常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和孩子们做朋友,又因为年轻,很快他就跟孩子们打成了一片。
从背着孩子过河到为孩子修起一座桥
过了几年,大源村委的苦马田教学点缺老师,卢家宏就被调到了这里。教学点位于一个山坡上,只有3间房屋,从外面看没有任何标识能说明这里是学校。孩子们住在对面的山坡上,要来学校必须经过一条叫做大江的河。河面有十多米宽,由于河上面没有桥,孩子们年龄太小,每天卢家宏总是早早地就来到学校,把孩子们从河的这一边背过来。他一再叮嘱孩子:“一定要等老师来了再过河,老师没有来,千万不要过去。”
很多时候,卢家宏都是自己先来到学校,挨家挨户去叫孩子们来上学。苦马田特殊的地理环境,让卢家宏认识到:“作为教师,教书育人固然是天然的职责;然而,比这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安全胜过一切。”
让卢家宏最为欣慰的是,30多年来,苦马田教学点没有出现过一起安全事故。然而年近六旬的卢家宏老了,很多时候,将十多个孩子依次背过小河时他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冬天下大雪河里结冰,春夏之季山洪暴发,没有办法过河,耽搁孩子上学。
从2011年开始,卢家宏多处奔走,找村干部、县教育局,和村民商讨,终于筹集了一万多元,在河上面建起了一座一米多宽的桥。
也就是卢家宏这么多年的坚持,从苦马田走出的学生中,先后有几十个考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广西大学等区内外知名院校,这是让卢家宏最为欣慰的。
精心照料特别需要护理的同学
由于教学点只有卢家宏一个人,学校里所有的事情都得他来做,现实的状况不允许他请假,即便是受伤生病也得照常给孩子们上课。
大源村委是瑶乡,孩子们刚来上学时,既听不懂当地的土话,也听不懂普通话。卢家宏只能先用当地的瑶话跟孩子们沟通,然后翻译成普通话一遍一遍地教孩子们,这个工作基本是外面来的老师难以胜任的。
3年前,教学点来了一名叫做王慧颖的小朋友。王慧颖刚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大小便都拉在身上。卢家宏没有办法,就是上厕所也手把手地教,很多时候是寸步不离地守着。让卢家宏更担心的是:王慧颖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家长把王慧颖送到教学点的第二天,她突然间就昏倒了,牙齿咬得紧紧的,眼睛发紫。这一下把卢家宏吓坏了,一边给家长打电话,一边掐王慧颖的人中,可怎么也不顶用,直到把村里的医生叫来后,王慧颖才苏醒过来。王慧颖犯病的时间不规律,有时一天能犯两三次,平时好好的,卢家宏的神经一直都绷得紧紧的,生怕出了什么意外。即便是王慧颖苏醒过来,由于神志不清,也乱抓人、乱打人,这时卢家宏只能紧紧地抱住她,直到恢复正常。
他是山坳里的“麻雀”学校校长
五福小学是全州县才湾镇最偏远的小学之一,这里没有网络,没有任何电器,38岁的廖华已经在这里从教了20个年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给学校修一座厨房、建一座卫生间,购置一些相关的体育和教学设施。
从全州县城出发,往西经过两个多小时,车子从平原驶进了山区,在一处人家聚集的山坳里,就到了五福小学。一个长相憨厚的青年老师在校门口等着记者,他就是五福小学的校长廖华,今年38岁,可从教已经有20个年头了。很快,他跟记者聊起了以往。
五福村是才湾镇最偏远的村落之一,廖华在村里读小学的时候就清晰地记得:“外面调来的老师根本分不到五福小学,就是来了也待不了多长时间,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要求调回,不安心。”学校里缺少老师便成了常态,这给孩提时的廖华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立志将来要成为一名老师。
初中毕业后,廖华报考了师范学校。1994年毕业,回到了村里成为一名小学老师。廖华所在的教学点,在距离家10多里路的一个山坳坳里,不过是几间瓦房。每天早上,他要提前一个多小时起床,才能按时到校。
由于孩子越来越少,到了1998年,村里的两个教学点合并。新的学校是原来才湾镇供销社五福分社在村里留下的一个两亩多大的院子。如果不是几年前廖华在供销社门头上写的“五福小学”几个字,外面的人很难认出这里是一所学校。
学校里的教室和老师的宿舍都是原来供销社留下来的木头瓦房,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都有四五十年了。每逢下雨,外面大雨屋内小雨,维修过好多次。2013年,县教育局投资150万元给学校建了一座三层的教学楼,有9间教室。记者看到校园里的一栋楼房主体已经建成,师傅们正在施工。而孩子们正在活动板房里上课。
学校位于一条小溪的边上,由于教学楼和活动板房的占用,校园显得极其逼仄,是一所名符其实的“麻雀”学校。五福小学有4名老师,都是本村的,廖华是学校的校长。老师们的办公室和宿舍就在一栋供销社以前三孔的老房子里,用木板把两边隔开,中间做客厅,几口小黑锅和一个搭起的平台就是厨房。五福村最远的孩子上学的时候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没有办法,廖华只能中午把孩子们带来的饭热一下。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助学校建一座厨房。
如果需要一些菜蔬或者日用品,廖华要骑摩托车到15里外的山川村委禾佳洞圩去买。为省时间,廖华利用业余时间在学校宿舍的后面种了一些南瓜、辣椒、葫芦、芹菜等菜蔬。
前些年国家搞远程教育,学校获赠一台电视机,但是已经坏了,堆在墙角。除此以外,学校不通网络,几乎没有任何电器和教学设施,孩子们只能在校园里任意打闹,并不能开展日常的体育活动。
此外,由于学校地形逼仄,厕所建在半山坡的一块空地上,距离教室有一段距离,下雨天十分不方便,更不安全。廖华特别渴望有人能帮助学校在比较平坦的地方建一座厕所。
廖华说,当地政府对学校建设的重视,让孩子们有新的教学楼,作为校长他很开心。但可能是学校地处偏僻,还没有社会团体来过,如果学校能得到更多关注,孩子们学习生活的环境会更好些。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张敏)日前,由全州农村合作银行全程策划并承办的“模范乡村教师”颁奖典礼在该县中心广场举行。今年4月,全州农合行就与当地教育部门...
全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全州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