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农民工子弟学校
兴桂小学的校长曹燕正在整理刚刚添置的新课桌,为开学做着最后的准备。
首席记者龚亮勇文/摄
8月进入尾声,七星区兴桂小学正准备迎来新的学期。这个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为主要生源的民办小学,在暑假期间淘汰了所有木制桌椅板凳,并添置了一个多媒体教室。在努力提升教学环境的同时,校长曹燕却又在为难以支付教师的五险一金而烦恼。
在人口大迁徙的背景下,桂林市区像兴桂小学这样的民办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在庞大的市场需求面前如雨后春笋般萌发,成为市区22所民办小学中的主体。但经过10多年的发展,它们中的大多数仍徘徊在勉强维系的境地。教学环境与质量和公立小学媲美,仍是它们步履艰辛的梦想。
随着城镇化的重心倾向“以人为本”,今天在这些相对简易课堂里求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将是明天的桂林市民。他们今天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很大程度就决定了明天桂林市民的素质。
这些学校的生存状态,也值得我们关注。
●城里的简易学校
桂林城西面的红头岭是一个农民自建房林立的城乡结合部。从宽阔的红岭路转入越来越狭窄的小路,最后通过一条没有名字的小巷,看到了一片开阔地前的仁河小学。
学校位于一家废置工厂的二楼。1200来平方米的通间厂房刚刚刮过腻子,贴上了新的瓷砖。这里隔出的十多间教室,是400多名学生的课堂。楼前700平方米的空地,则是孩子们的活动场所,但除了两个篮球架没有更多体育设备。
对经营了13年民办小学的校长王焕龙来说,这不是他的第一处校舍,可能也不是最后一处。
今年45岁的王焕龙曾是全州县一所乡村小学的校长。教了10年的书,后因民办教师的身份而选择离开,“进过广告公司,开过货车,当过泥水工,后来发现我还是适合从事教育。”
2001年,王焕龙在虞山桥附近开办他的第一所民办小学,那时条件更为简陋,“租了一排7间民房,学生连个活动的地方都没有。”第一个学期,这所小学只招到34名学生,收支一算,亏了3000多元。后来,随着生源扩大,王焕龙的小学经营渐渐步入正轨。
2006年,看中这里更好的硬件环境,王焕龙从别人手中接过了仁河小学。
“虽然每年要支出近10万元的租金,但这里(的硬件设施)还是没法与公立小学比。”王焕龙说,他也想自己买块地,建一个设施齐全的校园,给孩子和老师一个更好的教学环境,但庞大的资金投入让他望而却步。
即便是这处校舍,5年后合同也将到期。下一处校舍在哪,王焕龙心里也没底。
兴桂小学校长曹燕则感慨自己的运气不错。2004年,她以每年10万元的租金,从村民手中租下了栖霞路北侧的4亩空地,建起了3层教学楼“村民后来跟我说,后悔把这块地租给我。以这个学校能承担的租金,确实也找不到更好的地方了。”
尽管如此,4亩地的空间对于一个拥有近500名学生的学校仍显逼仄。为了给学生集体活动留下空间,教学楼前空地只有一角设置了两张乒乓球台和一个篮球架作为体育设施。
与简易的硬件设施相对应的是,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一些。记者从几所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了解到,老师的学历构成以大专、中专为主。
●兜底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教育
虽然,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在教学环境上比不了公立小学,但却不愁生源。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除雁山区外,桂林市4城区共有民办小学22所。记者走访了其中3所,基本都处于满员状态,且招生规模呈逐年上涨趋势。
27日上午,胡春丽(化名)来到兴桂小学给儿子报名。硬件设施齐全、师资稳定、免学费,具有这些优势的公立小学本是她心目中最理想的学校。但几天前,她带着儿子去学区内的公立东江小学报名时却被卡住了,“因为无法提供去年的暂住证明,在场被卡的还有10多个。”
无奈,胡春丽只能转而为儿子选择民办小学,手续相对简单许多——— 只要一个户口本。
28日上午,陆陆续续有家长来到仁河小学给孩子报名注册。考虑到农村小学教学质量以及隔代教育问题,这些年轻一代的外来务工人员更倾向于让孩子在身边成长。问及为何选择民办小学,这些家长给出的理由大多与“五证”有关。
按照相关政策,外来务工人员(包括外来个体工商户)子女就读学区范围内的公办小学,需提供五证:务工人员及就读子女户籍证明;务工人员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务工人员由市公安局颁发的暂住证;监护人租住房一年以上的有效证明;监护人相对稳定工作的证明。
办理这些证明的手续繁琐,亦不是每个人都能开齐。比如,记者接触的外来务工人员中,有部分从事装修、收废品、卖菜等工作。这些工作,似乎不容易找到地方开“证明”。
“五证”门槛背后,是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开放后,公立小学现有教育资源已捉襟见肘的现实。
目前,桂林市区所有的公立小学都在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据秀峰区教育局统计,辖区内9所公办小学都接收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其中4所外来生源占到全校学生总数的5成以上,飞凤小学更是高达8成以上。
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一位负责人曾向媒体表示,寄希望于市区公办学校能接纳完所有的外来生源,目前还不切合实际。
对于这些无缘公立小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来说,民办学校成为仅有的选择。
桂林的民办小学分为两极,一部分俗称“贵族学校”,因硬件设施和软件甚至比公立学校更好而收费较高,普通外来务工家庭难以企及;另一部分是定位于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学校,它们学费便宜、入学手续简单、并选址于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区域。
尽管属于市场化经营,但后者却在某种意义上承担着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教育兜底的社会职责。
●艰难的发展之路
一条“欢迎局领导来校评估指导工作”的横幅常年挂在兴桂小学办公室的墙壁上。每个学期,兴桂小学都要接受教育局的检查、评估。
为了促进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发展,提高其教学质量,国务院办公厅2003年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要将这类学校纳入民办学校的扶持和管理范畴”。
此后,纳入教育行政管理的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在安全、收费、教学管理等方面愈加规范,但却在教学环境和质量的提升上遭遇瓶颈。
尽管因为巨大的市场需求而不愁生源,连续3年被七星区教育局评为优秀民办小学的兴桂小学的发展也是步履维艰。
曹燕算了一笔账:上个学年学费950元,近500个学生收入90余万元,20个老师和1个门卫开支50万元,扣除租金10万元,刨去10万元的水电和损耗费,再算上五六万元的书费,“所剩利润并不多,而这个暑假更换全部桌椅板凳和添置一个多媒体教室就花了10余万元。”
曹燕告诉记者,即便是这微薄的利润,也是建立在老师平均工资仅为1600元的基础之上。而这也是民办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教师的普遍待遇。
上学期末,曹燕曾向教育局承诺,从新学期起给所有老师购买五险一金,但这意味着一下就要多出10多万元的开支,这让她有些犯难。“说句心里话,这些年没有五险一金,老师们可以告我的,但老师们也知道学校的经营情况,都不容易。”
对于在兴桂小学任教10年的英语教师蒋丽玲来说,这样的工资待遇让生活并不容易。她的很多同学,都通过这一渠道转入了公立小学。
王焕龙告诉记者,在目前高校就业难的形势下,1600元的工资在桂林招聘老师还不算太难,但要以这么低的工资留住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并不容易。难以积聚的师资力量,成为民办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道坎。
不过,更让王焕龙担心的还是场地的问题。因为盈利能力较差,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大多租用厂房、居民房作为校舍,硬件的限制和不稳定的租赁关系甚至左右着学校的存亡。
据城区教育部门介绍,2008年,七星区狮子岭小学由于教学场地简陋、场地租赁合同到期等原因申请停止办学;2009年,象山区佳林小学由于校舍安全不达标等原因,被吊销了办学许可;2009年,叠彩区德才小学由于场地原因申请停止办学;2011年,秀峰区益民小学因校址存在重大危石隐患,被吊销办学许可……
下转11版
新闻推荐
用了这家的“舒肤佳”会舒服吗 全州“舒肤佳香皂分厂”被捣毁 涉案价值1200万
全州“舒肤佳香皂分厂”被捣毁 涉案价值1200万
全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全州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