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女巨骗掘吸金“黑洞”

桂林晚报 2013-05-24 21:50 大字

上接06版

卷入“漩涡”的家庭

随着韩素英被捕和巨额资金去向成谜,全州县民间借贷市场的这个“漩涡 ” 迅 速 转 为 “ 黑洞”。而陷入其中的,远不止87个家庭。

秦兰借出的483万元中,除了她和两个做生意的儿子的全部家当外,还有约250万元是她向亲戚朋友转借而来。

这是民间借贷市场一种常见的集资模式:需要钱的人以高利息吸引他人放贷,放贷人则以同等利息或稍低但仍高于银行的利息向亲友筹资。

记者采访韩素英的16个债主,其中有12人为了放贷向多位亲友写下了几万至几百万不等的借条。韩素英出事后,他们一方面拥有巨额债权,一方面也负债累累。很多人因为债务缠身,不敢开手机。

5月15日,作为受害人旁听韩素英案开庭审理的当天,何丽因一笔23万元的债务接到了法院的第二张传票。第一张传票是关于一笔17万元的欠款。“这些钱全都借给了韩素英,我现在根本没钱还,现在工资卡已经被法院冻结,每月扣得只剩几百元基本生活费。”何丽说。

秦兰也面临着两场借贷官司。“在外欠了200多万,一个月光利息就是两三万。”秦兰说,为了偿还这些利息,一家人的银行账户早已清空,大儿子的酒店也因为没有流动资金被迫关门歇业,“原本条件不错的一个家,现在都不敢回了”。

退休教师徐强先后借给韩素英20.3万元。这些钱除了全部积蓄和抵押房子贷的款,还有向外家亲戚借的钱。就在几天前,徐强患尿毒症的老伴因为没钱继续透析治疗,接到了病危通知单。

因为借给韩素英24万元,吴云的家里闹得不可开交。“丈夫要和我离婚,已经上法院了。”她说。

“为了取得受害者的信任,韩素英用虚构借款理由、重复抵押、分别借款等方式,抓住了他们希望财富快速升值的心理,许以高息诱惑。”检察官匡万里说,87人被骗4649万,这个数字令他震惊。

在等待审判结果的同时,我们更希望,令人震惊的韩素英案能给全州乃至桂林的民间借贷市场敲响警钟。(文中债权人均为化名)

规范民间放贷需堵疏结合

陆汝安

毫无疑问,民间放贷最大的风险,在于其违约风险以及超高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一旦因各种原因导致放贷链条断裂,放贷人就可能血本无归,由此也引发家庭矛盾、社会矛盾,成为社会和家庭不可承受之痛。

就如在这个案例中,韩素英倒下了,却留下了87个甚至更多的受害家庭。而这并非孤例,近年来各地民间放贷的盛行以及由此引发的巨大风险,已成为不能回避的社会问题。

民间放贷之所以如此盛行,绝不仅仅是因为人性的贪婪无度,还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根源———

其一,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手中的钱多了。手中有了闲钱,自然就有了投资、保值的需求。但现实是,银行存款利息比不上物价的上涨,股市不景气,楼市受调控,老百姓很难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明知放贷风险极大,但还是有很多人选择了这条险途。

其二,有人借贷,才会有人放贷。谁是民间借贷的主体呢?有关部门统计过,在民间放贷极为繁盛的温州,放贷规模达1800亿元,而借贷者多半是中小企业。温州有36万家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能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占比不到10%。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不得不借助于民间放贷。民间放贷盛行的背后,其实是很多中小企业、个体户无奈的融资困境。

其三,中国金融的管制以严格知名,对于非法金融活动的查处也不遗余力。但是,即使在如此严格的管制下,民间放贷活动依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引人深思:现有的金融体系,是不是已经难以满足越来越多元化的经济活动需求?如何改革和丰富现有的金融体系,才能适应人们的需求、时代的需求?

因此,要杜绝民间放贷引发的社会矛盾,加强管制固然重要,但如何拓宽民众投资渠道、改善中小企业及个体户融资现状,才是治本之道。而对于古已有之的民间放贷,任由其无序泛滥固然不行,但一味打压也非良策。最好的办法还是堵疏结合,一方面要严厉查处非法的高利贷活动;另一方面,也要适当引导这些资金浮出水面,给它们在法律上设定一个合理的框架,让它们在经济建设中合法流动,在国家主流金融机构之外发挥应有的辅助作用。

新闻推荐

打扫卫生捡到7200元现金 保险单“帮”民警找到失主

本报讯(通讯员谢裕壁记者梁剑)“我包里的钱和证件如果丢了,那就麻烦了,真不知道该怎么谢谢你……”昨日上午,从民警手中接过失而复得的钱物时,从广东来全州办事的周女士不停...

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全州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