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聋哑儿童的古稀老人
本报记者 杨子健
日期:3月10日
地点:桂林市全州县城
天气:阴
3月10日早上,75岁的老人邓化月到菜市场买菜后,搭车来到了郊外全州县聋哑儿童培训学校。三楼,七八个孩子正在教室内练习写字,一看到邓化月,他们立即撒欢跑了过来,“邓校长、邓校长”喊个不停。
邓化月把买来的菜放进厨房后,带我参观了孩子们的宿舍、单训室、测听室。宿舍内的木床上,被褥枕头摆放得整整齐齐,房间地板上干干净净。在单训室内,幼儿教师唐娟凤正在教7岁的男孩蒋杰写字,“这孩子来了差不多两个学期了。刚来的时候无法听讲,经过系统训练,戴上助听器以后,已经可以正常交流。”唐娟凤说,“一般3岁到4岁是最佳康复期,蒋杰送来太晚了,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期,不过恢复到这种水平已经很不错了。”
1997年退休后,邓化月办起了聋哑学校,经费来自自己筹集和社会捐款。2005年,在自治区残联的帮助下,学校有了两个助听室和两个训练室,添置了部分教材。不少聋哑儿童经过训练后,不但可以听说,还像正常孩子一样,进入学校读书。现在,那些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们有的已进入社会工作,有的已经结婚生子。他们经常给邓化月打电话、发短信,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2008年年底,因经费困难,学校由县残联接手,经费也来自政府拨款,办学条件改善了许多。残联把经验丰富的邓化月请来继续当校长,到现在办学近4年,已经培训了19个聋哑儿童,一半以上已经能够说话,可以正常上学。“我一见到这些孩子,心里就高兴,晚上经常梦到他们。”邓化月的目光里充满了慈爱。
新闻推荐
“合”而“作”之“人”作之“合” ——喜看八桂大地供销合作社踊跃领办农民合作社
本报记者韦继川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用“农民合作社”涵盖以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这样的新表述,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解读:一是单纯的“专业合作”已不能涵盖农民合作的内容,要向联合的方向...
全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全州县这个家。